《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终特刊《中国策》目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1日16:53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终特刊《中国策》头版版式
《国际先驱导报》聚焦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大关键领域,十六项国策诤言,三十二位重量级学者连袂锻造24版年终特刊《中国策》。 政策(1-8版)、经策(9-16版)、民策(17-22版)、军策(23、24版) 政策(1-8版) 1版:社论 为国是谋,为中国策 2、3版:外交策 【总领题】中国外交需超越韬光养晦 【提要】站在2003年年终的时间制高点回首眺望,中国外交正以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的地平线上。 但成就与不足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外交是否有明确、完善的总体战略?“不结盟”、“韬光养晦”等等思维定势是否有必要与时俱进?中美欧等大国博弈的发展态势如何?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关系将怎样更上层楼?且听诸位大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策一】北京大学叶自成文章:中国不必固守“不结盟”观念 【策二】外交事务评论员邱震海文章:绑实中美、借力欧俄 【策三】南开大学庞中英文章:中国必须帮助亚洲共同崛起 【言】专访前任驻法大使吴建民:大国崛起必有大国外交 【述】2003年中国外交的10个第一 4版:中美策 【总领题】中国崛起需处理好中美关系 【提要】2003年,中美关系维持了良好的合作势头:中美经贸关系继续迅速发展,中国超过日本就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在一系列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两国在反恐和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尤其突出。 与此同时,双方领导人的会晤对两国关系的稳定和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12月温家宝总理对美国的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温总理访美期间,于12月10日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温总理提出的“和平崛起”的思想。 温总理选择在美国提出“和平崛起”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自从苏联解体后,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就认为中国是美国力量的下一个制衡者,是惟一能在全球范围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温总理的演讲,是中国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未来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自身的角色定位,既是对“中国威胁”的回应,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所做的历史性的重大承诺。虽然中国提出“和平崛起”强调的是“和平”的方式,然而美国读到的却可能是“崛起”的事实。因此,处理好中美关系将是中国成功实现和平崛起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 【策】专访人民大学时殷弘:大国崛起面临三大考验 【言】中美冲突可以摆脱历史逻辑 【述】中国“和平崛起”重在历史性创新 5版:台海策 【总领题】大陆应速做两岸摊牌准备 【提要】2003年,台海局势波涛汹涌。从民进党的“公投制宪”到泛蓝阵营的突然“变色”,“台独”在“大选”和“民主”的烟雾下不断发展,岛内统一的意识和力量也在被进一步边缘化。在两岸关系越来越趋向摊派的严峻形势下,大陆方面仍应打好“经济牌”和“美国牌”,审慎应对台湾当局的种种言论与变化。 【策】专访王家英:大陆反“台独”可打两张牌 【述】波涛汹涌又一年 【链接】大陆对台舆论影响明显减弱 6版:中日策 【总领题】善用对日关系的草根力量 【提要】目前中国的民族主义还只是处于对外来刺激的简单回应阶段,就在我们将目光盯在“8·4毒气事件”、日本人卖春事件时,日本正在悄悄地从中国手里夺走安大线,而对于像安大线这样直接关涉到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的关键问题,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反应是非常迟钝的。其实,在与日本进行安大线争夺中,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民间力量对日本和俄罗斯施加压力,遗憾的是,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民族主义的草根力量,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策】专访康晓光:“招安”民族主义亦为良策 【言】专访冯昭奎:“对日新思考外交”急需对内公关 【述】三位民间抗日者的年终记录 8版:中印策 【总领题】中国应摒弃“印度威胁论” 【提要】中印之间除了横亘着地理上的喜马拉雅山之外,还存在着一座精神上的喜马拉雅山。要超越这座精神上的喜马拉雅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改变国人看待印度的惯有思维。 事实上,印度目前在对华战略上已经变换了一种与中国竞争的方式,从“对抗竞争”到“合作竞争”。中国也有必要转换旧思维,重新思考如何对待新形式下的中印竞争与合作关系。 中国政治领袖和民众常以“中国世纪”作为新千年的民族梦想,在印度同样有这样的希望,能否将“中国世纪”同“印度世纪”合并为“亚洲世纪”--这需要中印两大文明共同的心理调整与现实操作。 【策】著名印度问题专家唐璐:对印旧思维可休矣 【言】专访五大印度专家:来自印度对华的权威声音 【述】著名印度问题专家唐璐:“印度暖流”跨越喜马拉雅 经策(9-16版) 9版:经济过热 【总领题】中国经济应快速趟过浅水区 【提要】非理性增长终于导致硬着陆,而硬着陆的结果是烂尾楼、银行坏账、失业和通缩。所以,新一轮经济高速成长周期到来的时候,经济界人士神经变得高度警惕。应该说我们再次面临着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依据不存在争议的事实得出有争议的结论。 在这个时候,政府的政策取向牵动着企业界的神经。 【评】中国经济应快速趟过浅水区 【策】专访北师大金融中心主任钟伟:因“过热”而“刹车”属于盲动 【言】11万亿不值得沾沾自喜 10、11版:多边贸易规则 【总领题】WTO思维,中国当弃则弃 【提要】中国曾如此迫切地期望进入WTO大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并以合法身份有效抵制他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敌对做法。但多边会谈的僵化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名存实亡,使中国不得不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拓展并不注定依赖WTO格式。 【策】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臧立:多边当死,双边当立 【言】向“全权代表”告别 【述一】东亚“大一统”于自由贸易区 【述二】欧盟顺受对华500亿逆差 12、13版:能源安全 【总领题】技术必须革命,能源才能安全 【提要】我们未来的能源安全无非依赖于以下4种模式:1、发掘现有的能源储量。2、海外开采。3、直接进口。4、能源替代技术。我们无法想像在这4种方案之外还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但在对这4种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觉得能源的可选择性更加有限了。 所以,我们是否应在更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能源替代研究可能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也许,这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选择。 【评】技术必须革命,能源才能安全 【言】高小勇文章:电力平衡是“理”出来的 【策】专访蔡世芳:让中国直接跳到“氢时代” 【述一】能源危机挑战中国抱负 【述二】海外油路面临六大风险 14、15版:战略技术 【总领题】以强国意志提升战略性产业 【提要】尽管世界各地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但中国人在飞机制造、汽车、高速火车、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军事工业等领域仍然非常落后,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这样的现实使每个怀揣着强国之梦的中国人,在繁荣的现实中平添了一份忧虑。 【评】以强国意志提升战略性产业 【策一】专访李京文院士:政府从前台去后台 【策二】“国家意志”的经济学解读 【言】精英决策能否“过程理性”? 【述一】美国产业技术追随国防节拍 【述二】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老大哥”留下三大教训 【述三】东京畅谈高铁思维死角 【述四】上海“磁浮”:周年揭示产业意义 16版:金融安全 【总领题】中国金融业:挺住未来10年 【访谈嘉宾】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博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 【提要】现在金融业面临的问题是,金融系统本身问题比较严重,但是改革又相对滞后,金融改革的速度跟不上整体改革的速度。只不过由于政府的强力控制,许多隐性的问题还没有显露出来,政府可以在银行、资本市场、财政这些领域内自由地调配资源,当局部领域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调配其它领域内的资源来补充,但是假想的情况是,如果改革速度过快,使得这种配套被打破的话,会不会爆发危机就很难说了。——高辉清 未来几年的确是金融安全问题高发的阶段。2004年到2008年,是国有银行改制的关键几年。因为从1994年到2003年,国有银行的改革进程曾经被人为地滞后了,使金融风险被积累到一定程度。现在进入了集中处理银行问题的关键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是出现转机并彻底转为一个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还是彻底崩溃,2004年到2008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决定了银行和证券业在未来四五年间面临的风险处于峰值阶段。成功转型将使金融风险充分释放而不致危机产生,反之危机将会爆发。——钟伟 民策(17-22版) 17、18版:三农问题 【总领题】善待农民不可延怠 【提要】毛泽东说: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因此,当我们试图探索中国的发展前景时,9亿农民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命题。回顾2003年,我们发现了三个关键词“粮食”、“土地”和“上访”。这些词在这一年内大量出现在政府官员、媒体和普通老百姓的话语中,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有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沉默的挣扎。 所幸,时近年末,这些词语也出现在了政府的最新法律、政策中。这令我们感到:由整整9亿人来承受中国改革巨大代价的时代有望终结了。 【策】温铁军文章:“不与农争利”乃是根本思路 【述一】制造无地农民实为制造流民 【述一】粮食涨价背后失望的中国农民 【述三】上访潮凸显基层政府危机 19、20版:政府监督 【总领题】2004,谁来监督政府 【提要】经济监督是对于一个政府“源”和“流”两方面的监督,同时也是从根源上防止制度性腐败的一个办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开支数量也越来越大,随着政府开支出现的国债、贷款、以及土地、固定资产等经济手段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内容的经济监督,审计首当其冲。 而行政权力监督和决策监督则是相辅相成的。这从“行政三分制改革”可以看出来。2003年3月份,深圳传出的一条新闻震动了整个海内外。深圳要进行“行政三分制改革”的消息不胫而走。尽管这次三分制改革无疾而终,但是它带来的震荡确让中国人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够进行行政监督。 【策一】政府监督的三个着手点 【策二】专访著名反腐学者李永忠:监督政府:党内民主先行 【策三】专访著名舆论学者喻国明:“隐瞒不报”亦应问责 【策四】专访著名制度学者毛寿龙:官不进人大,法不出部委 【述一】2003:制度反腐年 【述二】媒体监督的无奈与骄傲 【述三】人大监督得与失 21版:教育产业化 【总领题】教育下海当叫停 【提要】国人市场经济的意识似乎太过强烈,什么都要搞市场化,干什么坏事也都要打着市场化的招牌。现在,就连“百年树人”的大计也不放过。可别忘了,教育可是关乎立国根基的大事。在此,奉劝一句:教育下海当叫停。 【策】专访全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长王善迈:政府教育投入应尽快立法 【言一】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额外成本:谁为交通协管员埋单? 【言二】教育产业化是非之辩 【述】外国不搞“教育产业化”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的诞生 22版:良性富豪 【总领题】用良性制度催生良性富豪 【提要】福布斯的财富榜举世皆知,在美国,另外一个在每年年初公布的榜单也颇为引人注目,它就是《价值》(《WORTH》)杂志专门评选年度慈善家的榜单。有趣的是,这两个本不相干的榜单却多有重叠之处。很多富豪榜的上榜人物也是《价值》捐赠榜的常客。可见美国的富豪们肩负了很多的社会责任。 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财富榜上榜富豪们偷税了、走私了、出逃了、坐监了的起伏跌宕的传奇。2003年,中国富豪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中国正从哑铃形社会结构向纺锤形社会结构过渡,急需中产阶层壮大的同时,也确实需要富豪们能够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更有作为。 而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社会价值观念也应相应完成转型,需要全民族建立起与时代向适应的当代财富观。 让民间不再仇富,让富豪不再藏富、炫富。全社会积极健康地崇富,富豪们也能清白生财、回报社会。这是我们期望,也必将是不远的现实。 【策】周勍对建立财富尊严和财富持久积累机制的几点思考 【言】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仲大军:良富应该驱逐劣富 【述】良性富豪亟待中国造 军策(23、24版) 23版:非传统战争 【总领题】中国准备打非战之战 【提要】劫持人质、爆炸大楼、病毒袭击……这些似乎离中国人很遥远的东西,已经在中国安全专家和军人的眼中很近很近。2003年,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的思考正在浮出水面。 但是,对于一个正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国家来说,对于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来说,对于一个致力于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的国家来说,非传统安全要如何保卫,或许正是我们思考的核心。 【策一】国防大学苏雨生文章:中国当扬弃农业时代安全观 【策二】特约军事专家冀孝齐:以“非战之战”应对非传统安全 【述】寇立言文章:当我们的导弹威慑不了敌人 24版:海权劣势 【总领题】中国必须正视海权劣势 【提要】要不要保护海路石油?要不要保护海上商业通道?……甚至于“要不要航空母舰”?--这类问题在中国都有不假思索的答案:要!可是往往语音刚落,我们便不得不面临另一个抉择:“现在?必须要吗?” 【策】特约军事专家王焱:中国必须正视海权劣势 【述】从钓鱼岛到“中华神盾 声明:此为独家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