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官员为何总是对媒体提出“低要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14:45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周士君 日前,在某省召开的一次新闻工作座谈会上,一位人大副主任对媒体提出如此要求,“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要注重新闻价值,力戒空泛”,以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不断探索报道形式,挖掘新闻素材,避免报道的一般化,概念化”。(2003年12月31日《长沙晚报》)其实,对媒体类似的“低要求”,恐怕已不止 媒体作为行使舆论监督权的社会公器,其从业者也大都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担当,故而类似新闻报道“要注重新闻价值,力戒空泛”这样的最低标准,恐怕也是新闻工作者“入门”前就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可为什么,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作为”总是不能令官员们满意,以至于再三提出这样的“低要求”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地做一些推测,比如说,“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之所以经常出现“不注重新闻价值和内容空泛”的现象,要么是被报道的内容本身没有新闻价值甚或内容空泛,要么是媒体派去的记者是个“脓包”,抓不住“报道要领”。可是,即便是“脓包记者”,他也知道照抄照转会议内容,会议真要有内容的话,记者再无能,也不可能使新闻价值“流失”直至“空泛”起来的(更何况,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各地报道领导活动的记者都是优中选优的)。这就引发出了另一个敏感的问题,会议新闻“内容空泛”的板子,究竟更该打向谁的屁股? 其实,要深究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空泛”的深层原因,恐怕就不能回避“报道权”这个关键性环节或问题。换言之,一个报道有没有新闻价值,甚至上不上“头版头条”,究竟谁说了算?按理说,这样的问题当然应该由媒体说了算,可在一些地方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笔者参加某届杂文学会年会时,曾跟某市一位从电视台岗位上退下来的负责人同住一室,据他所讲,搞领导人报道的委屈或苦衷,几乎到了吐不胜吐的地步。市里几个主要领导的新闻如何安排如何报道,都有固定的模式,报道者生怕产生半点“差错”。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止一次受到领导的责难和批评。其中有一个会议报道,仅仅因为一个花篮挡了一下某主要领导的脸,就遭到该领导的强烈批评。相信类似的苦衷,许多媒体的负责人都有。有了这些“非新闻规律”,记者怎能不谨小慎微,报道又怎能不生硬空泛? 即便是那些私下为自己争镜头派版面的领导,一提到对媒体的要求,同样会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就是说,面对这项“低要求”的真实含义,媒体必须“心知肚明”。即便有委屈和苦衷,恐怕也只能打落牙齿咽回肚里。因为报道“自主权”没有下放之前,类似的“低要求”,乃实实在在高不可及之“高要求”!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