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让农民“自然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14:36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艾君 陕西省米脂县有个高西沟村,当年曾和大寨一起竞争中国“农业学哪个”。最后大寨“胜出”,高西沟“落败”。但是高西沟村村民以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要粮要田”的激情年代,主动退耕还林还草,而且一坚持就是40年。在40年时间里,造就了980亩经济林,1660亩生态林,1000亩草地,林草覆盖率达64%,治理面积达78%。 《南方周末》在报道这个“独特”的小村子时候,用了“科学救了高西沟”的小标题。科学这东西,很多时候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的,像高西沟村的植树造林、保持自然生态这样简单的科学道理,就用了40年的时间才得以证明。 我看这个新闻,不仅仅是从环保、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山村的“独特”意义。我想到一个词:“自然富”。我想用这个词对一直以来农村农民的“致富观”进行对照和反思。 “自然富”,一方面是指农民要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改善自己的生活。农村除了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外很少有其他的资源,农民改善生活境遇只能靠它,进城打工只能是一个收入的补充;第二,“自然富”应该指建立在中国的自然条件上、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富裕”,脱离中国国情拔苗助长式的“致富”,要么是表面上的假富,要么是通过对自然的掠夺、抢去后代子孙饭碗的暂时的“致富”。 我们来看看高西沟村这个“标本”。造了40年的树,保持了原始的生态,但高西沟村的人均年收入按官方的统计也仅仅是2000元。尽管这个数字与东部地区有些农村相比要低得多,但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认为已经接近了极限。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能够负载多少人口,应该有一个大致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一定是在进行着可怕的掠夺性开发。高西沟村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数字的升高,而在于这个不太高的数字可以持久地发展下去。 在农村,一直有一个口号叫“勤劳致富”。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致富”仍然是大多数农村大多数农民的梦想。不是他们不勤劳,而是在有限的资源里,只能是这样的结果。从公元2年的西汉到1949年,我国人口从5900万增加到5.4亿,人均耕地由13.88亩减少到2.71亩。而现在,我国人口已增加到近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在这样的基础上,真要实现每个农民的“致富梦”,将永远是个梦。 由此,国家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方略,没有提让农民“致富”,这是基于对中国农村自然条件作出的理性判断,因为现在农民的收入太低了,别说“致富”,有些地方连温饱都没有实现,有些实现了温饱,但很脆弱,遇到天灾人祸就会立刻返贫。 降低对农村“致富”标准的要求,就是要上下都能正视这样的现实:农村不可能有超出自然承载力的致富潜力,不要以为农村是取之不尽的财源地。以此为基础,政府要降低“致富”诱惑的宣传,杜绝“逼农致富”的荒唐行为,尽量减少对农村的各种税费的征收,从而让农民“自然富”———能顺其自然地致富更好,“小富”甚至自给自足也不错啊。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