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否定教育产业化能否缓解贫困生压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2日10:14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陈方 教育部部长周济于1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盘点了中国教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即是周济明确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产业化)这个看法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败笔。”这是对之前已经“深入人心”的“教育产业化”概念的一次拨 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教育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能产业化运作;在教育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则可以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制,进行产业化运作。而当教育产业化的真实内涵和目的还没有真正得到拓清的时候,“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汇已经像我们身旁任何一个时髦的事物一样大肆流行,并风风火火地付诸实施。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混淆了上述两个范畴的界定,“基础教育乱收费,大学教育高收费”已然成了“教育产业化”的直接表现形式,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凸显。 1996年之前,我们很少听说“贫困大学生”这个概念。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以30%-50%年增长幅度持续增加,我们越来越强调教育成本的时候(尽管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随着学费“水涨船高”),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出现了。这个时候,很多专家都拿出了“教育消费论”、“教育投资论”这样的经济学理论试图平衡或掩饰现实的尴尬,怎奈同期国内居民人均收入不足6%涨幅,难以追赶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20%以上的增幅,贫困大学生还是越来越多。当高校收费的改革“日新月异”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有关部门的潜意识里开始将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产业化了。当这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时,“学费杀人”的新闻似乎已经不能再刺激我们的神经了。 我们承认,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但它本质上还是公益事业。我们接受大学学费是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的事实,但学费提高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高校收费的标准既要参照年平均培养成本,还应充分考虑政府财政拨款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学生家庭或个人的承受能力。 从周济对教育产业化“拨乱反正”的新闻里,我们应该能够乐观地预见到高校的收费标准将更趋于合理。对于高校学子,尤其是那些贫困生们来讲,这样的消息或许远远比“为大学生开通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之类的新闻更有意义。(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8版: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教育投入金)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