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庙会的文化味儿还需进一步提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11:20 新京报 | |
作者:艾君 因为要全额退还商户的摊位费,中华民族园庙会的举办方今年“赔得一塌糊涂”;还有报道说,北京国际雕塑园首届庙会的商户也找到组织方,要求退还租金、赔偿损失———庙会活动尚在进行,就陆续有这样的不利消息传来,让人对热闹的庙会多了一层“认识”。 庙会是北京春节的一景,没有庙会的北京春节无疑将会大大失色。有人说庙会就是北京人的狂欢节,在不具“狂欢”传统的中国,这当然是夸大之词,不过,要让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地为欢乐而聚集,庙会的作用的确不可替代。 起始于辽代的北京庙会(最初叫“庙市”)经历了时间的风风雨雨,于今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看到,当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庙会有逐渐演变为“经济庙会”之势,其“狂欢”的内容也渐渐让位于商品的交易。如果用“交易”的眼光来看庙会,有赔有赚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我们所担心的,一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文化味道的遗失。 据报道,今年整个北京市有四十多个庙会在同时期举办,这些庙会无形中在进行着一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求庙会拿出自己的特色来,值得人们在冰天雪地中奔来并掏腰包买门票。实际上,尽管组织者都在说“各具特色”,但纵观各个庙会,其中雷同的地方不少,从占主力的小商户的经营品种来看,有很多是平日里在街面上见到的小吃、饮料、小商品等。庙会搞成了集贸市场———谁还愿意掏钱买门票? 当然,由于采用了市场经济的方式,即使庙会主办方赔了,政府和纳税人都不会有大的损失,但庙会赔钱毕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这些资源的浪费,并把这些资源合理利用,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大有可为。第一,适当压缩庙会的数量,不必每个县区都要搞,也不一定每个公园都要搞,要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第二,提高庙会的质量,让庙会充满文化品位。庙会本来就是人们利用长假愉悦精神之所,它应该寄托丰富的精神内涵,人们在这里找到传统、现实和未来的连接点。庙会不可能没有商品交易,但不应该让商品交易掩盖精神需求;第三,除了经营性的庙会之外,政府部门应办一些公益性的庙会,这些庙会可以通过品牌冠名、广告布展等手段吸引厂家提供赞助,让市民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市民能够免费观赏到有品位的表演、展览等艺术种类,而出卖的部分摊位费只能作为活动经费的一个补充方式。最终,庙会成为群众性的“狂欢”场所,而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庙会赔钱不全是坏事,一方面给欲借庙会发财者打一针清醒剂———并非所有庙会都能赚钱,一窝蜂地争办或许会血本无归;另一方面也给政府部门提个醒,更多地研究庙会的现状和未来,除了经济之外,还能给市民提供些什么。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