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成了个“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12:58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李坚 据人民网1月27日报道,山西省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称有新规,实行新任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轮岗支教制度。并且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称时,应有1至2年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经历。 教师职称是目前我国教育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要识别标志,直接与每个教师所享受的待遇挂钩。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更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每一项与教师职称评定有关的政策、方法的出台,都会在教育领域引起关注。一般来说,相当等级的教师职称应具备一定的任职资历、教学业绩。教师职称应该是教师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和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因此教师职称评定就需要科学、稳定的评价体系。但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把凡是涉及教师的考评都与职称“挂钩”,这就使教师的职称评定成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教师的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态度、品格道德、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论文发表数量等等,现在山西省有关部门觉得这个袋子还不够大,还要往里塞进新东西。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使乡村教师待遇不如城市教师,乡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成为必然,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府对乡村教育投入不足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而现在采取让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工作一段时间才予以聘任职称的方式,就有把本应由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起的职责转嫁到希望得到职称的教师身上之嫌。在职称评定中,应该防止权力的不恰当介入,造成不公平。 我想,当前大部分教师(不仅是教师)缺少利益驱动是不会主动到艰苦地方工作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无可指责。因此,将到农村支教列为评选先进教师的依据尚可,因为评优评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将它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就缺乏科学性了。 对一个教师是否达到了其申报的职称的标准,应该注重考查他的教学成绩、教学效果等,其他一些情况并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他的实际工作能力。有的老师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但课教得不好,学生不爱听他的课,这样的老师即使主动下乡支教,也不见得是一个好老师。相反,有的老师课教得相当棒,但因为不愿意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没有下乡支教,我们也不能凭这一条,就抹杀他出色的实际工作能力,认定他不具备晋升职称的资格。 或许一些评定职称规则的制定者想用职称评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的价值衡量问题与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因此就把尽量多的条件都纳入评定依据中了。这反而影响了职称评定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教师职称本来就是单纯的教育业务能力的评价,职称评定并不需要那么多依据。事实上,目前正是因为职称这个袋子里装了过多的东西,才造成了职称评审制度的混乱。有的人的业务素质不行,但可以凭借年龄、资历甚至职务等其他辅助条件去申报职称。其实在一些相关文件中,并没有规定评聘教师职称需要这样或那样的附加条件。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