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一年之计在今日春卷卷春四季青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4日04:07 天津青年报

  -本报记者黄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拉开了新年的开端,还在冬天美梦中沉睡的人们,赶快醒来吧。

  一亩三分地

  县官把犁扛

  过了广场桥,进入和平区地界,大沽路、锦州道、长春道几条原先拥挤的道路开阔了许多,成片的草坪呈现出春的苗头。天津民俗学家张仲先生给记者出了一个谜:“‘一亩三分地’在天津指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时倒把记者难住了,“一亩三分地”怎么还是天津的一个地名呢?看着记者为难的表情,张先生笑着说:“‘一亩三分地’在天津就是指原来的马家口(即现在的大沽路、锦州道、长春道)一带,清朝以前,地图上将这里定名为‘一亩三分地’,专门作为立春时节,天津县官扶犁助农的场所。那时,这块地也被称为‘先农坛’。”

  扶犁助农是天子每年的重要活动,地方官员也要在各地仿效。张仲说,“春打六九头”,打春也叫“鞭春”,就是鞭打春牛。作为立春时的庆祝活动,打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朝时起,立春日,各州、县衙门用纸扎成一头“春牛”,由州、县官主持,用红、绿丝线或彩绸编成的“春鞭”打牛3下,称为“打春”。“打春”意寓让春牛勉于耕种,为人们换取好的收成。“打春”由官吏开始,后由百姓鞭打。

  明清至民国期间,打春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官府用彩纸扎成春牛,并在春牛的腹腔中装满核桃、栗子、枣等干果及五谷。打春的仪式除了抬春牛的8或16名青衣青年外,还跟随有翩翩起舞的舞狮、高跷、秧歌、龙灯等队伍,当然还少不了扶老携幼、前簇后拥看热闹的百姓。立春的时刻一到,在喧闹的锣鼓、鞭炮声中,州县官吏手执春鞭鞭打春牛的腹部,牛腹中干果及五谷顿时撒满一地。围观的民众在欢闹声中争先抢拾落地上的果和五谷。吃了干果自然分享到了春天到来的喜悦,而将捡到的五谷放到仓库里,当年必然五谷丰登。如果说打的是土牛,把打碎的土块捡回家和上水,涂大灶可使灶上不生蚂蚁,涂牛棚可使六畜兴旺肥硕。有人将碎块泡成稀泥在门上书写“喜”字,据说这样恶鬼就不敢进门了。

  鞭打春牛的活动寄寓了民众对春天的美好向往,这种向往在县官鞭打春牛时的念词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域太平,十打十全十美。同时,县官还要赶着真正的耕牛在一亩三分地转几圈,预示来年丰收。天津人有句口头语“再能耐也出不了这一亩三分地”,就是指的这块象征天津范围的地方。

  东方迎春神

  古今变化多

  天津农业专家况清凯告诉记者,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今天是立春。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从此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将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最神妙的春意。

  为了迎接这个万象更新的节气,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古人谓之迎春神。张仲介绍说,早在周朝的“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神。迎春的队伍都是青车、青旗、青衣,吹着牛角号,唱着迎春的《青阳曲》,跳着迎春舞。当时历书还没有出现,官府为了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就于立春这一天,在城镇广场上用黄土塑一头象征耕种的春牛和一个农夫打扮的“芒神(即春神)”。迎春队伍的衣、帽、幡都用青色,象征严冬已去,万物复苏。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东方属木,木是青色。“迎春神”,即向东方祈求草木葱茏,谷物茂盛之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市人对这一农业时节的认识与了解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连春神的模样也记不清了。而在过去“以农为本”的日子里,这一农业时节被许多人所熟知,了解它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古代的日历———皇历。过去“皇历”的第一页就是春神与春牛,而且年年还有新变化。本市民间收藏协会副会长何志华家中收藏的一本旧时皇历,让我们目睹了它们的风采:春神一手执鞭,一手牵绳,仿佛要赶牛下地耕种。何志华告诉记者,“芒神”就是传说中的东夷首领少我(一说是西方天帝的长子,名“重”,常执一大圆规,负责观察天象,编制岁时节令,是主管万物生机、植物繁茂的官)。

  芒神和春牛的位置,是根据立春到来时间早晚确定的:立春在正月十五日前后,就把芒神安排到春牛的前面,表示当年的耕种要早一些;立春的时间在岁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牛并立安排,表示春耕时间应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后,芒神就排在春牛之后,表示这年的耕种应该晚一些。按照这样的排序,今年的芒神就得排在春牛后面了。

  春牛的颜色和芒神的样子也是年年不同的,过去都要根据“钦天监”(气象官员的称谓)推算的结果而绘制。春牛皮毛、头角的颜色,都按当年五行方色来做,芒神也有少壮老幼之分,以本年的“天干”为准。农民往往是根据春牛和芒神来卜气候和收成,比如芒神赤脚表示多雨,芒神帽子呈红色表示天旱。不过,气象的异常也不是钦天监说了算的,究竟怎样还要看当年的实际情况。

  立春吃素食

  春卷最占先

  中国作为饮食文化大国,民间对于每个节日或者节气,都有独特的饮食讲究。比如大年初一的饺子、八月十五的月饼,而立春这天,各地就有吃生萝卜和春饼、春卷的习俗。

  立春日早上,无论男女老幼都吃一块生萝卜,据说这样可以消食、止咳、不生牙病,还可以避免春困。除了吃生萝卜,立春日还要吃春饼、春卷。春饼是用一张薄饼,卷上各种精美蔬菜食之,取“春到人间一卷之”的意趣。春卷亦是用薄面卷蔬菜而食,但与春饼不同的是,它要包馅油炸。张仲说,天津人在这一天主要以素食为主,素春卷,拌小菠菜。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另外,过去渤海湾中晃虾、梭鱼盛产之时,还有炸晃虾、熬梭鱼的食俗。

  春卷算是传统的吃食,其馅料是绿的韭菜、黑的香菇、红的胡萝卜、白的绿豆芽、黄的蛋皮等,五颜六色的;用的皮非常薄,包好后可以隐约看到里面馅料的颜色,用“白云深处裹春色”来形容它再恰当不过。据说晋唐年间,当时有个书生为了应试,整天深居节斋,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粉制皮,加上菜、肉等馅包卷一起,既能当饭又能当菜,书生自此日日饱食。说起来这个春卷倒很有现代快餐的特点。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春卷已经在超市里随处可见,但老天津人还是喜欢自己做春卷,不过春卷皮的制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昨天,天津成桂餐厅的面点师周师傅现场表演了春卷皮的制作:饼铛放在炉灶上用小火加热,他用精粉、食用油、盐和水调成非常稀的面团,一只手将面团揪起一块儿在手中有节奏地甩动,在面团从粗糙变得光滑后,将面团在饼铛上轻巧地一转,春卷皮就贴在了上面,面皮成圆形后再拉起,在收放之间铁板上会黏附一层皮,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圆圆的春卷皮就从饼铛上拿了下来。周师傅告诉我们,刚做好的春卷皮拉起来是很有张力的,但是一久放便会变软,口感就较差,所以吃春卷最好是现做现吃,那时的口感才是最佳状态。记者按照周师傅的样子连续试了几次,各种不同形状的所谓“春卷皮”也被制造了出来,根本没法包制春卷,面点师的技术可见不是“盖”的。

  相比之下,包春卷则简单了许多,打开包裹层,揭下一张张薄薄软软的皮儿,平铺在干净平整的桌面上,用筷子夹着馅儿布放在皮儿的中下方,形成七八厘米长、一厘米左右宽的横条状,然后揭起皮儿下边往上一盖,左右对折,再顺势向上一卷,收边自动粘合,一气呵成。按照周师傅的指点,油炸春卷掌握好火候是关键。用旺火虽快,但外焦内冷,使不得;用温火炸出来的春卷,外黄内绿,外脆内熟,色香味俱佳。

  张仲说,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随吃随炸,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提高,春卷不仅是民间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糕点,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赞赏。满汉全席128道菜点中,春卷是9道点心之一,而春卷也发展成为了或甜或咸多种口味。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