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科普手段提升弱势劳动群体能力的建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10:51 首都之窗 |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首都“新三步走”战略,充分运用科普手段提高弱势劳动群体的能力和经济地位,最近,我们与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共同开展了“科普提升弱势群体劳动能力”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科普扶弱社会工程”的建议。 弱势劳动群体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在社会中经济收入底下,生活贫困,社会竞 我们对三类弱势劳动群体(下岗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分别进行了调查,共发问卷1120份,收回有效问卷837份,回收率为74.73%。 一、调查结果 1.下岗失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科普教育。59.1%的人有希望通过科技培训掌握技能和求职的愿望;没有愿望的占15.3%。 2.残疾人(有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90%以上的人对科普回答了解较少或不了解。 3.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占90%以上。被访者中56.2%表示愿意接受科普教育,18.7%正在考虑之中。 总之,弱势群体文化素质差,个人无技术专长,加上本人或家庭有病人等情况,已经成为他们在社会中成为弱者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实施“科普扶弱社会工程”的建议 前不久,在市委召开九届二次全会上,孟学农同志代表市政府对2003年北京的经济工作作了部署,其中提出“务必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启动“三年百万技能培训计划”。我们建议开展“科普扶弱社会工程”,并将该工程纳入“北京市三年百万技能培训计划”。 北京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我们建议用3年时间,重点对通过科技培训可能提升劳动能力的弱势劳动群体(约20万人),开展科技培训教育,以普及实用技术技能为主,提升其劳动能力,促进弱势劳动群体创业和再就业工作。 1.目标:用3年时间,建成适合不同弱势人群特点的教育培训系统,形成不同的科技培训模式,使20万弱势劳动群体分类分批接受科普教育和专业培训。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培训教育网络。该网络要与首都“创业园”的建设和“再就业工程”相衔接,在提升劳动能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弱势群体的创业和再就业问题。 2.队伍: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的规划指导下,联合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医疗卫生部门等单位,特别要充分发挥科协及所属团体以及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组建以各类专业人员为骨干,不少于5000人志愿者科技培训队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应占40%,依此为基点,逐步创造条件,建立与完善首都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和运行机制。 3.投入:整个工程大约要投入4亿元,资金来源应确立政府投入为主(约50%),积极争取社会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同时,有关部门要建立科技培训与扶贫资金、优惠政策协同机制,使资金、政策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4.运行:政府劳动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等会同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制定“科普扶弱社会工程”规划和实施政策,经批准后实施。对弱势劳动群体科技培训,要建立“就近、免费、无障碍进入”机制,即一般科技培训实行就近免费的原则,进入培训班无须资格及考试。 5.接口: 科技培训学习结束要进行成绩考核,凡考核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要鼓励弱势劳动群体在接受培训学习后,进行创业和在就业活动。政府部门要制定政策,实行“平等竞争、证书优先”的模式,社会各界对培训合格证书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在创业的条件支持和再就业等方面要给与优先安排。 相关专题:2003北京两会优秀提案精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