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兵精神之文化大省:冲破瓶颈 任重道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18:3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文/本报记者孙朝方 黄丽娜 尹安学 罗颖闫 修彦 通讯员沈提安 图/本报记者陈秋明 正是春暖还寒的天气,“两会”的召开为广州这座文化名城带来了几许闹意。 这几天,“文化大省”成了参加“两会”的委员、代表们口里的“热”词儿。昨天下午,在分组讨论会场,几位文化艺术界的新老委员难掩兴奋之情:第一次见政府工作报告 确实,2003年,对广东文化来说,承载了太多的惊喜:第一次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决策,“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省财政六年内连续投入78亿元,改扩建广东科学中心、省博物馆新馆、省立中山图书馆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广东文化发展不仅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而且制约文化的瓶颈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的论断,让广东文化界重任在肩。 黄华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的要求,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航母起航! 今天下午,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专门召开“弘扬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大省”专题座谈会,来自多个界别的委员共话建设文化大省大计。 图:岭南特色是广东打造文化品牌的丰厚宝藏 打造产业平台影视文化首当其冲 只有产业化,才能拯救目前处于低谷的岭南影视文化!在不少委员、代表眼里,产业化与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必行之路,而与百姓走得很近的影视文化,首当其冲。 广东的影视文化曾与京、沪三足鼎立,有过辉煌,但这种辉煌更多得益于政府行为的支持。如今,影响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在市场运作上,以北京为代表的内地商业电视剧以及影视市场运作正走向成熟,广东影视辉煌的背后危机暗伏。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高级编导、省政协委员邓原提出了《关于加快打造广东影视文化产业的建议》,呼吁广东影视文化的产业化建设与发展已刻不容缓:目前,广东民营影视资金流入的吸引力不如北京,更多的大资金首选北京;广东影视人才纷纷北上,本土人才也有青黄不接之势。 对此,不少代表、委员也深感忧虑: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广东影视文化必须有危机感与紧迫意识。随着岭南文化融入世界的大门越打越开,国内影视市场已初具规模,广东已无优势可言。2005年,中国将全面与世贸接轨,国际影视产业集团将蜂拥而入,广东如不尽快打造好自己的文化产业平台,对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将是一个强大的冲击。 大型文化工程改变形象亮出品牌 “文化大省的建设,我之前也参加过很多次会议,很多人一提到文化大省就想到了向政府要钱、要资金,支持出几本书或是搞出一两个精品节目。感觉有东西拿得出手了,就是建设了文化大省。”广东省政协委员、省粤剧院副院长梅小萍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文化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建设好文化大省应该从根源上培育文化热点和文化品牌。” 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在大型文化工程建设上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先后建成了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州艺术博物院和深圳大剧院。投资少则数千万元,多则数亿元。这些大型文化工程初步改变了广东的文化形象,大大提升了广东的整体文化竞争力。未来几年内,广东投资高达9亿元的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以及广东演艺中心、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中山图书馆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重点工程建设也将逐步展开。这些工程完工后,都将成为广东文化的名片与品牌。 “社会对文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误区。一提到对文化的投入,首先想到的是成本核算:投入一百万元建剧院,是不是能从票房上收回一百万元呢?但其实,文化的投入和产出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计算出的。”梅小萍委员说,以西方一些城市为例,花上千万元、几年的时间搞一个声名远播的艺术节,票房肯定是亏的,但是把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这个城市的整体消费计算在内的话,无疑是赚了。这其中还不包括文化为这个城市带来的声誉等无形资产。 广东打造文化品牌“硬”、“软”两手抓的路子,也佐证了这一点。政府牵头举办各类大型文化节庆、赛事,如广东艺术节、羊城艺术博览月、国际舞蹈节、国际艺术博览会、国际声乐比赛等大型赛事和活动,大大提升了广东文化的知名度。而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并贴近市场的时装节、美食节、旅游文化节,赚了“吆喝”,也有了经济效益。 不少委员和代表认为,品牌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意义之大,再如何高估也不为过。有没有强势的品牌以及拥有多少品牌,也许将是决定文化大省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 那么,广东该如何打造出与文化大省相称的强势文化品牌?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岭南特有的建筑、方言、饮食、民俗、工艺和广东音乐、戏曲、岭南画派等,无一不在展示着悠久的、传统的文化魅力。无疑,岭南特色是广东打造文化品牌的丰厚宝藏。 区域特色文化偏远山区红红火火 黄华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支持东西两翼和山区基层文化发展”。不少委员、代表认为,文化大省建设也要协调发展,有钱了,发展文化就有了底气;经济落后的东西两翼与山区等穷地方,“钱袋子”不足,又该怎么办文化? 湛江人大代表林奋,是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团长。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让湛江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搞上去,是林奋一直关心、思考的。去年来参加广东省“两会”时,林奋就告诉记者,虽然雷剧是一种小方言戏种,但在基本讲雷话的雷州半岛却颇受欢迎,这是雷剧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土壤。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最独特的艺术形式,只要抓住这个特点,把在文化方面的有限投入,集中到自己的特色上去,必然能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林奋表示,虽然投入的资金可能不多,但由于这是人们本身就喜闻乐见的东西,只要有比较优越的外部条件和硬件保障,它很快就能成为一种区域的主流文化。有了形式,再辅以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林奋对湛江的文化建设信心十足。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培养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同时政府在相关政策上适当倾斜,文化同样可以在偏远山区红红火火。 对此,省人大代表、电白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陈喻瑜有着自己的理解。经济落后不代表文化“穷”,在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一些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由于受外界冲击较少反而能够得以完整保留,成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她举例说,电白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都有一种叫“飘色”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彩车巡游活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并在发展中与时俱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民间特色品种岭南文化与时俱进 少小离家的老华侨,带着如雪的鬓发远涉重洋回到广东西南部的故乡台山市,已经听不到常入他们梦乡的“禾楼歌”、“卖鸡调”;广东音乐曲艺团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还将之作为一个特色品种的中山“咸水歌”,如今不仅退出了省城舞台,就是在它的老家粤中,也几乎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位归乡游子遗憾的记录。 而实际上,流传于粤东海陆丰的“舞大象”,粤北南雄久负盛名的“板灯龙”、“茶花灯”、“马灯”、“九角狮”、“八音班”等民间传统艺术,也濒临灭绝…… 对此,很多政协委员和代表呼吁,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挽救这些岭南文化特色品牌。省人大代表陈喻瑜说,近年来县域地方民间的自发文化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政府在文化方面投入的经费往往不足,这就需要调动社会力量,利用民间资金共同谋求发展。如电白当地有一部粤剧小戏,叫《扶贫媳妇》,先后在省和全国的大赛拿过金奖,而这部戏就是一群发烧友和一帮社会热心人士凑钱排起来的。 一位广东文化界委员,谈起民间艺术流失的话题,痛心不已:1200多种民间文艺样式,消亡或失传过半!不少委员建议,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抢救独具岭南特色的民间文化。 对此,梅小萍委员建议改革现有文化体制已成当务之急。政府要做大量前期的扶持、培养工作。包括资金投入、配套设施、文化布局、长远规划等,驱动文化热点的形成,文化人自己也要转变观念,文化要取于民用于民。 相关专题:2004广东“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