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执政回顾:阿扁执政盘点 “绿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15:33 南方网 | |||||||||
CCTV《透视陈水扁执政大盘点》之绿化篇: 主持人:本期陈水扁执政大盘点系列节目盘点的是民进党上台后推行的“绿化”策略,陈水扁上台以后,从政治、财经、文教到安全、传媒、军队等系统进行全盘“绿化”,亲陈和亲李登辉的势力掌控了从行政、司法到公营事业等各个系统的重权,那么陈水扁是怎么推动这些“绿化”动作的,这些“绿化”措施给台湾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邀
2000年陈水扁以39.3%的得票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为了巩固“执政”地位,陈水扁一上台就采取了或拉拢、或打压的手段对整个台湾地区的行政、“立法”、军警、经济、媒体等各部门进行全面改造。首先是更换负责人,派出亲信人马出掌要害部门。无论执政能力高下,只要符合陈水扁的理念,就加以重用。不符合的就以半强制的方式裁撤。第二,对于扩大民进党的基础力量,大搞所谓“精英入党”,不仅收编庞大的警察队伍,连“总统府资政”、政务官、民意代表、学者、地方派系大老等也都在陈水扁的见证下集体披上绿旗。第三,陈水扁还通过利益诱导、暗中施压等方式,迫使大的民营银行、民营企业和媒体屈服于陈水扁的控制之下。就这样,台湾社会管理的各层机构逐渐被陈水扁“改头换面”,而由于民进党的党旗是绿色的,因而被岛内媒体称之为“绿化”手段。 主持人: 吴先生,我们看到陈水扁从上台以后,可以说从各个层面来逐步推行他的这种“绿化”的策略。那么您怎么来看待推动“绿化”背后的一些背景和动机?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 跟这个“绿化”概念最接近的一个概念,就是“夺取”,他不愿意跟多数民意去靠拢。反过来他要求少数民意主宰多数民意,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包括台湾的整个的执政机器,军警部门,行政部门,经济部门,媒体,文教部门,所有这些部门都不适合于,或者跟他的少数民意都是抵触的,或者对立的。那么陈水扁为了能够按照少数民意来施政,当然他就要对这些部门进行全面的更换领导人,全面地改造,那么这就是他的“绿化”。那么第二个方面,他的“绿化”就是把一些民进党人,一些亲民进党的人,以及一些在他选举的过程中间为陈水扁出过力的,觉得应该给他们犒劳犒劳的,就把各个有关的一些职位统统就安插了这些人,希望在未来的选举,2004年的寻求连任中间,这些人拿到好处以后,能够继续为他效劳。是陈水扁在“绿化”过程,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完全是意识形态挂帅,能够为他这种意识形态来推动,出力的,那么他就重用,跟这些意识形态抵触的,哪怕你再有才能,他也是一脚踢开。 陈水扁刚上台时,为了标榜他所谓的“新中间路线”,曾任用国民党人士唐飞做行政部门负责人,但是没到半年,就以“核四”案为借口迫使其辞职。环保部门负责人郝龙斌原是台湾行政系统负责人中惟一的一个新党籍人士,虽然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下属很高的评价,但最终也因为整个政治环境的不容而辞职。 同期:郝龙斌 不辞的话,我觉得可能对团队来讲,是更大的伤害 经过陈水扁的一系列精心安排,台当局行政机构成了清一色的“绿军”。 主持人: 那首先我们从行政方面来看,执政党由国民党转变为民进党,如何来看待行政部门一些要害部门的官员的“绿化”? 吴能远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挂帅之下,民进党所挑选的所谓的一些部门的领导人、负责人都是一些只会有那种顽固的意识形态,不会做事的,或者是夸夸其谈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一介书生,这些书生也没有真本事的,那么结果我们看到陈水扁执政团队是最不稳定的,历届里面最不稳定的,他三次换了“行政院长”,四次换了“财政部长”,又三次换了“经济部长”。这样一个执政团队,不要说换的人有没有水平,即使他真想干事,还没有提出一个什么施政理念,马上就又换人了。所以政策的延续性都不能保证。陈水扁执政四年,为什么执政的绩效这么差?跟他的这种意识形态挂帅下面的行政部门的“绿化”有很直接的关系。 陈水扁为了坐稳领导人的位子,除了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改造之外,更要牢牢地掌控住军队和警察部门。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之前,拥有八万人的台湾警界99%是国民党党员。但他上台后,很快展开了攻势,经过拉拢说服,先后共有约三万名警察自动脱离了国民党,成为无党派人士,之后,在所谓的“精英入党”的号召下,他们又成为了民进党成员,其中不乏中高级警官。 而陈水扁在台军中积极推动军权“本土化”的步伐更是迅速,三年多来,台军中的台籍将领由过去的20%上升到30%以上,校官由40%上升到60%以上。四名台军总负责人中,汤曜明、康宁祥、陈肇敏均为陈水扁的亲信,包括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等在内的近30名中将以上的高官更几乎是清一色的台籍人士。 吴能远 军队的“绿化”我想主要可以体现两个方面,一个当然首先是牵扯到人士的“绿化”,那么另一个“绿化”(措施)当然体现在他把军队的整个战略以及发展的方向,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过去国民党军队逐渐形成一种叫“固守防御”这样的(策略),陈水扁上台不到一个月,就提出要“决战境外”,后来他又很积极地去推动落实“精实案”,“精实案”以后,又提出十年要搞“精进案”,为什么呢?他就要把军队的组织架构和机构做调整,把军队改造成为能够为他的“台独”意识形态服务的,能够“以武拒统”的这样一个工具。 主持人: 那么从经济层面来看的话,陈水扁推行他的“绿化”策略都采取了哪些动作? 吴能远 台湾的企业不但是陈水扁选举的重要的资金来源,一些大企业都是“政治献金”的一些大户,同时也是选举中很重要票仓,因为企业都有很多员工,投票非常重要。同时一些企业负责人在选举中间进行站台助选,对候选人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他立即派出董事或者监察人的身份,就进驻公营银行、公营银行,然后很快对公营银行进行改组,全面接掌。 陈水扁迫不及待地对这些公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改造,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他实际上是要利用掌控公营企业资源的同时,进行所谓的改造,来以便造成一个公营企业扭亏为盈这样一个表象,来宣传自己所谓的政绩。但是社会看得很清楚,民进党实际上把公营的资产,图利大财团。 岛内外舆论认为,民进党之所以要要全盘抢夺公营大企业、大银行,就是要在削弱国民党的经济基础上,为民进党自身未来的竞选积累资金。而除了企业之外,民进党还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对媒体的掌控力。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任用李登辉的女婿赖国洲等人控制了原被国民党掌控的“台视”,紧接着又通过人事和财政手段逐步控制了多家电台和有线电视台,以至有的台湾媒体学者感叹:民进党在媒体政策方面推行“绿色恐怖”,比国民党执政时的所谓“戒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而换取所谓的改革,这个改革的同时,他大幅度地降低所编列的员工退休金,以及解雇一些员工等等,这个也跟选举之前他信誓旦旦要保护员工权益也有矛盾。 2003年9月11日,台湾铁路工会的八千多名员工曾在台北市主要街道上举行会员大会,抗议台湾当局将“台铁”民营化,并一再迁就台湾的高铁公司运用“台铁”的车站和土地等资源,伤害了“台铁”员工的切身利益。他们的四个诉求是“反公司化、反民营化、反图利高铁,反消灭台铁”。 2003年9月23日,5200多名台湾中华电信“公司员工来到台湾行政部门门前,向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陈情,抗议当局将目前仍处于赢利状况下的”中华电信“全面民营化。 同期: 反贱卖资产,反对民营化。 按照台湾当局规定,台湾“中华电信公司”完成“民营化”必须卖出股权66. 8%,共3300亿新台币,而这部分收益将全部归入台湾当局的账上,两万八千名员工中,将因此有一万四千名被迫失业。 主持人: 那么在拉拢民营企业家方面,他又采取哪些做法? 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 陈水扁在拉拢民营企业家方面可以说也是不择手段,最主要我想就是威胁利诱。首先就是一些政策性援助,包括一些资金的援助。所以一般来说,民营大企业都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个当权者,他生意人嘛,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意经营创造好的条件。所以陈水扁就抓住这一点,一边是整,一边是拉,迫使大企业来为他意识形态站台。 主持人: 刚才我们谈了无论公营还是私营,陈水扁经济层面推行“绿化”策略的一些动作,以及种种表现……那么这样做是否就能如陈水扁所愿,真的给自己带来那么多好处? 吴能远 应该说这种状况造成了陈水扁上台执政团队特别不团结,特别不稳定,特别地不会做事情,当然也就是他的执政的绩效特别地差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第二个很直接原因,就是陈水扁这样的一种“绿化”,挑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更多的矛盾,省籍的矛盾,族群的矛盾,劳资的矛盾,以及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落实团体不满,这样使整个社会矛盾进一步地激化,因此也导致整个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等,我想这都是构成陈水扁执政中间的一个负面因素,或者他的包袱。 主持人:陈水扁上台以来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推动“绿化”策略,到处安插亲信,掌控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成为他推行渐进式“台独”的主要策略。(编辑李炯)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