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三只犀牛一颗牙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23:38 城市快报

  三只犀牛一颗牙

  顶开北疆博物院

  记者黄卫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城市快报

  一场大雨过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萨拉乌苏河(靖边县)又经历了一次洪水的冲击。刚刚改道的河床上到处是上游冲下来的碎石乱瓦,其间,一些白白的“石头”从泥土中掀了出来。

  河坡上,远远走来一支骆驼队,两个外国神甫走在队伍的中间,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是,别人只是专心走路,而神甫却向河床下仔细地观望。当他的眼神落在那些白白的“石头”上时,禁不住叫了起来:“上帝!我找到它们了!”这一幕发生在1923年,故事的主角就是当时设在天津的北疆博物院(现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创始人———法国神甫兼自然科学家桑志华(中文名)与德日进(中文名)。

  珍稀动物十万岁

  三只犀牛土中出

  走进天津自然博物馆,你可能会被千奇百怪的各种标本迷花了双眼,但有一件展品谁也不会忽视。一头“牛”的化石站立在展厅的中央,头骨、腿骨、肋骨、脊椎骨样样俱全,完好无损,栩栩如生。其中一侧牙床上还保留着几颗牙齿,每颗牙齿直径约四厘米,足有小水杯那么大,轻轻擦去上面的泥渍,牙齿质感如同玉石,连咬合面的纹理都保存完好。再仔细观看,这头原本非常老实的动物总给人以威猛的感觉,不似于田间吃草的老黄牛,低头看一下标牌,上面写着“披毛犀”。原来,这竟然是生活在距今有10万年的古代动物———“披毛犀”。这只披毛犀的发现者,就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文中开头描述的那一场景,就是当时桑志华发现披毛犀化石的时间。

  解放后参与接收北疆博物院的天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陆惠元老先生介绍说,现代人眼中的犀牛都是不长毛的,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犀牛都生长在热带。而十几万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北温带的犀牛怕冷,都长着厚厚的长毛,近似于牦牛。1914年,38岁的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来到中国。他的任务不是传教,而是专门到中国西北腹地探险和考察,以期在天津建立一座“北疆博物院”。当时,天津的圣路易斯路18号(今营口道)的崇德堂,被教会指定为桑志华的活动基地,也可以算作是北疆博物院的前身。当时,中国还没有几座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在中国的出现,为现代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和化石。

  桑志华依靠教会提供的资金做了大量考察研究,有些考察发现还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披毛犀化石的发现,就是其中一个。正是桑志华从萨拉乌苏河中,将三只披毛犀的化石完整地挖掘了出来。

  经过五年的勘察,桑志华发现了许多化石的埋藏地点。当看到萨拉乌苏河床上的白色石头时,桑志华的心怦怦直跳,凭感觉判断,这些普通的白色石头绝对不简单。走下河床,仔细查看了石头的颜色和纹路,桑志华的心里有了底。随后他吩咐手下人,用考古工具将这些石头挖出来,并一再叮嘱“小心点,不要弄坏了”。跟随桑志华多年的队员们从他的语气中感到了石头的重要,凭他们的判断,这些石头肯定是化石,外国神甫特别喜欢,如果今天运气好,挖掘顺利,肯定会有赏,想到此,队员们更是格外地卖力。不到一天的工夫,一头“牛”的化石被全部挖了出来,虽然还不知道是什么牛的化石,桑志华已经乐得手舞足蹈了。

  法国学者来北疆

  两年考察发现多

  桑志华是满载而归了,但他毕竟不是地质古生物的专家,要了解其科学意义和价值,他还必须依靠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院。通过他的努力,从法国请来了一位重要人物———德日进。

  陆惠元先生介绍,中国的地质科学发轫于二十世纪初叶,在此之前这门科学在中国完全是一片空白。在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有一位外国人,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在中国从事地质、古生物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就是法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德日进。

  1923年5月22日,德日进来到了中国。他的任务是代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院与北疆博物院联合组成一个为期两年(1923—1924)的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考察团第一年就在宁夏银川东南发现了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水洞沟,并在靖边县萨拉乌苏河一个叫小桥畔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埋藏颇为丰富的化石地点和不少旧石器。这些化石包括了偶蹄类、奇蹄类、食肉类、啮齿类等共33个属种,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非常难得的。

  披毛犀“出走”法国

  三巨物两地分居

  坐落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内的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的北疆博物院旧址已经修葺一新。建筑外檐上“北疆博物院”五个大字,熠熠生辉。1925年至1929年相继建成的陈列厅和南楼,与北楼连接形成工字楼,即北疆博物院旧址,这个由比利时和法国的建筑师共同设计的建筑,现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藏品库房,尚有二十余万件馆藏标本在此存放。据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桑志华发现的三只披毛犀的化石目前天津还有两架,一架在展厅,一架被保藏在库房。另外的一架在1926年被桑志华送给了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

  虽然没有恐龙的化石珍贵,但骨骼完整的披毛犀化石同样是无价之宝,怎么会被运到国外呢?陆惠元先生说,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虽然科学观念已经开始流传,但专业的研究机构几乎还没有出现,更谈不上保护,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东西。所以,在桑志华将标本、化石送到国外时,既没有中国政府的干涉,也没有受到海关的盘查,很轻松地就送了出去。另一方面,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既然是双方出资,桑志华当然也要给对方一些回报,送一只披毛犀的化石再合适不过。当然,在当时的国人眼中,这些石头、草籽儿有什么价值呢,既然外国人喜欢,拿走就拿走吧,恐怕当时的许多人都有这种想法。

  珍稀人牙

  难觅踪影

  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合作确实十分愉快,他们在挖掘过程中,不经意间创下了中国的第一。

  “河套人牙”堪称中国第一次发现古人类牙齿的化石,它是1922年桑志华到萨拉乌苏考察时发现的,在当地蒙古族向导的引导下,他采集到许多动物化石和一块人类股骨。德日进来到天津后,在一次整理标本时,从发掘到的化石中认出一枚人牙化石。

  陆惠元介绍说,那颗人牙化石当时与许多羚羊化石粘在一起,如果不注意或是不懂这些知识,根本不会有这一发现,那颗人牙化石只有半个小指甲盖儿大小。中国最早的北京人距今5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0万年,而河套人距今20万年,通过这一发现,可以寻觅中国人类的起源。由于当时对于发现的保密,直到1926年10月,在为迎接瑞典科学研究委员会会长、皇太子古斯塔夫6世来华访问的学术报告会上,德日进才将此发现公诸于众,与发现周口店人类牙齿化石的师丹斯基同一天公开了两大发现。

  原本想亲眼见一见这颗充满神秘的“河套人牙”,但可惜的是,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拿出了一张牙齿化石的照片。“没办法,河套人牙在自然博物馆接收北疆博物院时就没有出现过,馆里现在只有一颗仿制品和相片。”工作人员无奈地说。1938年,由于日本侵华的战火蔓延到平津地区,桑志华迫于形势只好卸任回国,其后又连续更换了几位负责人。到被新政府接收之前的这些年里,在什么时间遗失了河套人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外国学者

  留下资料

  旧时,尽管有些外国学者打着研究的名义掠夺中国的财富,但德日进却表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陆惠元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整理北疆遗留档案时发现,德日进在回国前,将一大批有价值的标本化石,留在了中国。

  “1939年一场洪水使北疆博物院受淹,大水过后,封锁解禁,但是日本人又不断‘光顾’。为避免这种骚扰和以后可能的水灾,代理院长罗学宾便和德日进决定将北疆博物院需要研究的重要化石、图书资料、仪器等转移到北平东交民巷台基厂三条三号,在那里组织了一个‘私立北平地质生物研究所’。”陆惠元告诉记者。

  1945年抗战胜利后,罗学宾和德日进得到法国教会让他们回国的命令,而对北平地质生物研究所由北疆博物院转移到北平那批重要收藏如何处置,指令并没有提及。所以德日进在回国之前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将其中一部分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标本,“存放”在刚刚恢复建制的北平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指名委托裴文中(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代管,并注明其使用权要等到德、罗再次返回中国时为止。这批移交标本的清单上总计11775件,其中史前史学藏品5329件,脊椎动物化石5237件,哺乳类骨骼449件,地质岩矿760件。

  陆惠元告诉记者:“实际上,这是外国探险者把在中国采集到的标本文物主动归还给中国的一种行为。这在中国和国际上都是没有先例的,而且这件事一直不为人知。”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