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卢强:以就业为导向 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8日09:26 人民网
卢强委员,人民网记者徐星瀚摄。
  人民网人民大会堂3月8日讯 前方记者组报道: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大会。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以就业为导向 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去年的毛入学率超过了门%,反映出我国已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因入口扩大,出口不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加。今年全国将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去年净增68万人,增幅达32%。前不久,2004年北京地区毕业仨专场供需见面会上,一上午的入场者达三万人,导致主办方启动紧急预案。窥斑知豹,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

  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

  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亏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大量岗位缺人干,众多毕业生没事干,直接反映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

  从毛入学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在理念、体制、体系和教学等方面,还没有脱出精英教育的习惯轨道。不少教育发达国家除研究型大学外,更多依靠社区学院、短期大学、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的多数高校还习惯于向学术型、研究型、知识型发展。对目前应注重的高职院校,不仅社会不大认同,连办学者都常自以为低一等,甚至总想去掉“职业”二字。

  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其由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是历史性的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能长期存在。对此既要有冷静认识,更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现行高教体制和习惯在高教大众化之初的种种不适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大于挑战。

  依据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 、切实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重要议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如立法反对性别歧视,保护女生的就业权利,规定女性从业人员的最低比例;建立和完善规范、高效的中介机构,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就业主体“西移”、“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基层以及中小城镇、农村和西部人才奇缺,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西部等地就业。例如:减免助学贷款、提高工资起点、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根据自愿原则保留毕业生户口,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等,营造宽松优惠的“西移”和“下移”就业环境。

  自主创业需要学校的创业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支持。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给予创业公司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创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指导等。

  三、进行高职院校改制试点,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着重加强宏观指导,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议选择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改制试点,将一些政府出资、主办的高职院校变为有多个投资主体、投资者参与决策、专家管理、对市场有更强适应能力的学校。允许进行股份制资产管理模式和董事会决策管理方式等多种体制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的多样化现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方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形成。

  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一)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建议以适应高教大众化趋势的新的多元化高等学校质量观为指导,形成以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和分业质量认证为核心,国家、区域和高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主体化的评估监控网络,构建新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二)改革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培养模式,扩宽专业口径,提倡高校与社会相结合,探索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新专业的拓展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探索多模式、多样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尤其要加强“高级蓝领”、“应用白领”等实用人才的培养。

  (三)允许学校实行更加灵活的学籍制度和教学安排。建议试行更加宽松的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中途就业;增加学生调整专业、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自由度。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践;对学生和毕业生自主创业早期给予扶持和指导。

  (五)提高师资队伍的适应能力。改善教师结构,适应社会需要和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加强有关条件装备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六)高校要密切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延聘社会上人力资源和培训的专门机构参与对学生的就业辅导;也可按企业“定单”进行定向培养和培训;借鉴国外“合作教育”(C0—0P)的模式,让学生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使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的过程,使学生提前自我调整培养目标和锻炼适应。

  要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动力在改革,活力在机制,导向在市场。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为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推进我国高教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使其适应高教大众化历史进程的现实和长远要求。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