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其急功近利 不妨暂且推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11:2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蒹葭 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日前表示:“北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几年能够达到的,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定的目标都是要用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希望社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北大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众多高校纷纷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颇令国人为之振奋。这些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高校,开出的时间表一般都在21世纪前叶,比如北大是2018年,清华是2020年。也就是说,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依中国高校现有基础,十几年的时间里,真的能够建成世界一流吗?依笔者看,除非有“人退我进”一类奇迹发生,否则几乎不可能。 正因为此,对许智宏校长希望“社会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来看北大”,笔者持赞同态度;但同时,笔者也希望那些志在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们,自己也要保持一种更为科学、客观的心态。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拥有一批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如剑桥大学有6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有35位),一批位于世界前列的学科和实验室、研究中心,高强度的经费投入(美国的几所一流大学每年办学经费都在10亿美元上下),都为综合国力的提高、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如美国迄今为止在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中,有70%诞生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 与他们相比,中国高校不论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还是在获得诺贝尔奖、博士教师比例、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等,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一定差距。200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曾完成过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总体上处在世界大学体系的200~300名之间,而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则处在300~500名之间。当然,除了硬件外,还有软环境的建设,文化传统和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落后,更不是短时间里所能弥补的。因此,十几年的时间就建成世界一流谈何容易! 上个月,深圳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由2005年推迟至2010年,以更准确、更系统地反映深圳市所追求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更客观、更真实地衡量现代化的实际进程。这既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实事求是务实精神的体现。 从这点讲,北大、清华要想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笔者倒建议他们不妨该效法一下“深圳做法”,认真规划,深入思考,适度推迟创建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