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由“一饭之恩”换一条性命反思马加爵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14:50 法制日报 | |||||||||
马加爵落网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人们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劫难后的反思。 据《春城晚报》载:犯罪嫌疑人马加爵曾言在2月15日处理宿舍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把此人也杀了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自己不错,还打过饭给自己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人命”的做法。
“一饭之恩”的事例在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当首推韩信受惠于漂母和刘邦。漂母一饭或是出于仁慈、或是出于同情,但韩信报以千金。刘邦一饭或许是出于真情、或许是出于权谋,但换来韩信的忠心、换来汉家的几百年江山。马加爵本来也想杀其同乡,但想到他同乡对其还不错,帮他买过饭。“一饭之恩”的功效如此巨大,竟决定了马加爵在杀人与放人之间的取舍。 韩信、马加爵都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处在最需要帮助却没有人帮助的环境中。世人大多喜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人有,但太少。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人,对外界的动静非常敏感,会把点滴之恩牢记在心,也会把琐屑之仇刻在心上。在其得意之时大多会报恩,如韩信赠漂母以千金。但在失意之时,他选择的必定是报复社会。 一个健康的人必定是心理平衡的人,对他人、对社会充满爱心。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充满仇恨的人,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是一个痛苦的人,只有将他的仇恨释放之后,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释放“力比多”,他的心理才会平衡,痛苦才能减轻。释放“力比多”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破坏过程。马加爵连杀四人,就是因为他心理怨恨太多,这种怨恨折磨着他,到了非释放不可的程度。尽管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怨恨的火山,连杀四人就是火山喷发的表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主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孔子认为以德报怨,是抹杀了恩仇的界限,是是非不分之人。他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实践中表现为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死的极端做法,如马加爵仅仅因为同学对其说话刻薄一点,就怀恨在心,对同学痛下毒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报恩,看重报答,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传承的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思想。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民间舆论的赞同,因而这种快意恩仇的影响就越发显得久远悠长。从马加爵的遗书中也能看出这种“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传统文化对其心理的影响。 对马加爵的杀人与放弃杀人,我们应该进行如下反思: 反思一:如何保障公共安全。马加爵在大学校园里、较长时间内连续杀死四人,竟然没有被及时发现。说明一些公共机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措施不力。因此应加强公共安全的防范措施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反思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马加爵案件中可以看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淡化矛盾,减少隐患、消解不稳定因素,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案件的起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都能够做到待人以礼、以诚、以信,往往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相反以邻为壑,就会纠纷不断,永无宁日。要解决这种境况,就必须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功能: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意味着没有冲突、没有积怨,事物在秩序内运行。 反思三:要学会善待他人:“一饭之恩”虽是小善,但积小善就可成大善。据马加爵的同学说:马的学校生活非常艰苦,已达到没有鞋穿的地步。在申请助学贷款没有批准下来的那段时间,马加爵连续几天都没有上课。原来马加爵已经没有鞋穿了,他不好意思到课堂上听课。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他买了一双拖鞋,才又出现在课堂上。“但那以后,我发现马加爵就一直不肯说话了,变得更孤僻、更内向,行为举止都有些怪异。我觉得是我们对马加爵的关心不够,才导致他今天犯下大错。”一双鞋、一顿饭对我们来说是小善,但对没有饭吃、没有鞋穿的马加爵来说无疑是大善。从马加爵的遗书中也能看出,对其家多有帮助的十四叔、十四婶、马加爵一直是心存感激的。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李富成) 相关专题:马加爵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