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考:天津的别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2日00:52 城市快报 | |||||||||
谭汝为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南运河、北运河交汇处(即今金钢桥三岔河口),史称“三汇海口”,为天津发祥地。唐中叶后,天津成为南方粮食、绸缎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成为军事重镇和漕运中心。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兵经直沽河南下夺取政权,当了皇帝。1403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
“津沽”之名,源于天津七十二沽。天津地区为九河下梢,号称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实“七十二”并非确数,只是泛称而已。所谓“津”,就是渡口;所谓“沽”,就是傍水之聚落。天津历史曾名“直沽”,母亲河———海河又称“沽水”,可见“津”与“沽”之密不可分,可见“津沽”并称,顺理成章。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沽上”,如果说津门十景“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那么,“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海门”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势,后成为天津别称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门月夜”,天后宫匾额题词亦为“海门津筏”。众水汇聚,逶迤至津,河海会流于此,故名“津门”———这是从自然地理角度的诠释;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这是从政治军事角度的注解。“津门”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别名,明人撰写的《直沽棹歌》:“云帆十里下津门,日落朝平不见痕;苇甸茫茫何处泊,一灯明处有渔村。” “三津”亦有两解———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宫有“佑卫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额,南门外大街有“三津磨房同业公会”和“三津胡同”,可见此称由来已久。 “海津”之称,道出天津临河濒海的地理特色,加之元朝在此曾设“海津镇”,故谓。“海上”之别名,泛称海河下游一带,意为“渤海之滨”。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