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负担重 未成年人患上“时间缺乏”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5:41 文汇报 | |||||||||
"不快乐",一个忧郁的字眼,显眼地出现在《当前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上。这项调查发现,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同,现在的未成年人普遍感到不快乐。"不快乐"的关键是没有闲暇时间,而造成"时间缺乏"的原因也很简单:教育内容多、课业负担重、家庭教育滞后。 七成以上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谈
最怕老师说"学习不好" 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谈。在调查中,当问到"你是否主动找老师说过话"问题时,76%的学生表示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32%的孩子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而其余68%的学生是因为"怕自己说错话使老师不高兴"、"老师太严肃"、"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等其他原因没与老师主动交流。 调查显示,学生最怕和老师交谈的话题有三大类:一是怕老师对自己说"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下降了",比例达46%;二是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占14%;怕老师"说自己作业不认真",占13%;三是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请自己的家长来学校",分别占11%和10%。 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多以"打架"为主题 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 调查显示,最能够让孩子接受的业余爱好是看动画片,比例高达80%,这些正处在长知识年龄的孩子们对科教类节目相当冷漠,他们如今爱看的动画片大多颇具感官刺激和暴力色彩。 调查发现,虽然现在许多学校和家庭都注重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文艺才能,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但成效并不显著。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需要来看,大多数孩子的审美取向倾向于感官上的刺激,色彩上的诱惑。类似《聪明的一休》等崇尚真情、善良与智慧的经典动画片在时下流行的动画片中难觅芳踪,取而代之的是阴谋、流血和复仇。孩子们热情点播的动画片基本上都以"打架"为主题。这些动画片一般只歌颂暴力活动的胜利者,不反映暴力的起因和后果,更没有对于暴力的谴责和对参与暴力者的惩罚。在孩子们还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长期观看这样的动画片很可能会发生审美和价值取向的误导。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21.6%至32% 心理健康水平超警戒线 调查显示,上海市未成年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均值为15.68,远远高于CES-D量表的中国常模均值11.52,接近一半水平的人超过CES-D量表16分的警戒线,其整体水平低于中国成人群体。这一数字必须引起各方关注,因为心理健康情况是影响甚至左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道德伦理行为的认同也就越低。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其中,14-16岁的未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4.7%。在未成年人经常可能患的心理障碍中,居于首位的是忧郁、强迫、焦虑、思维障碍等神经症状,占42.86%,其次是违纪、攻击、残忍、自残等行为症状,占22.16%,再次是交友不良、社会退缩、不受欢迎等社交障碍,占15.93%。 而通过对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儿童健康心理咨询中心"近三年来665例个案、近3000余人次情况的分析进一步发现,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个性发展问题是当前三大儿童心理咨询问题,其中"学习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年级,"情绪问题"与"人际问题"主要集中在初中预备班。在"学习问题"中,7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出现各类非智力障碍引起的学习问题,而10岁则表现为典型的"学习困难":智力正常,但学习表现未达到该年龄应有水平。 压力超过心理负荷 调查发现,上海青少年因外界阻挠而不能达成愿望所产生的压力,两倍于成长中自然生成的压力。 当前未成年人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中来自外界的压力占66%,在这类压力中,家庭占22%、学校占42%,表现形式是外加的要求、期待、规定或威胁等。而来自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压力占34%,如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成就忧虑、同伴交往及其它源于自身而无法说清的矛盾,特别是面临升学、就业、早恋等问题的压力。 -专家视点 快乐不只是学会更多东西 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把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多三少":喂养溺爱的多,包办代替的多,强压作业的多;引导生活自理的少,培养集体相处的少,启迪科学兴趣的少。家长很少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少关心营造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没有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杨雄说,在许多家长看来,快乐就是让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抢在起跑线前面,由此导致不少孩子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五大冲突"、"五过"、"五无"---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保护的冲突:过度的呵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爱与被爱的冲突:过度的关心,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交往的冲突:过度的干涉,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奈;评价的冲突:过度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措。(文/马美菱) 相关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