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现象令人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7:10 解放日报 | |||||||||
记者近日到某小学采访,走进学校会客室,就听到一声稚气而“成熟”的问候:“先生,贵姓?”接待记者的是一位学生小干部,接下来的攀谈中,孩子的谈吐更令人吃惊:“请问贵庚多少?”、“能否赐一张名片?”……成人客套话使用之“老练”,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眼前的孩子只有10岁! 在中小学校园里,这样的“小大人”并不鲜见。在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评优发
与模仿成人言行举止装成熟相比,“小大人”的成人化心理更值得担忧,突出表现就是过度的竞争意识和功利心态。一些学生的“老于世故”让老师、家长直呼“看不懂”。小张是某重点中学高三优秀生,在同学面前总是有意无意地暗示自己“在家不学习”,可老师家访却发现他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找来谈心,才知道他“言行不一”是为了“麻痹竞争对手”。 “小大人”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外,学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学生评优、竞赛中都需要考察表达能力,为了争取好名次,一些老师和家长干脆亲自“捉刀”为孩子拟稿,反复训练。在这种“表演秀”中尝到“甜头”的孩子很容易把打着深深成人印记的表达“学到家”。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根源恰恰在于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表现被是非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内化”为“成功的法宝”。 教育专家指出,成人化的过程有一定规律,过早的成人化会使孩子吸收成人世界中不真、不善、不美的东西。作为孩子成长的两大场所———学校和家庭应该按照教育规律,为孩子的成人化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为地为孩子成长“加速”无异于拔苗助长。(金柯 邬中慧) 相关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