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灿烂3600年专题 > 正文

商代生活系列之居住 住地穴的奴隶建造贵族豪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09:56 郑州晚报

  在住房拥挤的现代都市里,能早早拥有一处躲风避雨的小家是无数年轻人的第一梦想,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梦想的实现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人类文明史上,家和它的载体房屋的出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从吃到穿再到住这个生存基本要求的序列中,人们早早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但在山洞里居住了数万甚至数十万年后,才学会了营建真正的房屋。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3600年前的商城,距离人类最早开始定居的郑州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有4000多年。换句话说,商代人在建造宫殿、房屋时,是站在前代积累400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时的建筑已摆脱了幼稚状态,设计更加合理,居住也更加舒适。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广阔说,从出土的台基、柱洞和建筑构建来看,商城内大有宫殿,小有地穴,单间与套间并存,回廊与重檐掩映,居住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

  晚报记者 游晓鹏 文 陈平生

  农耕使人定居

  郑州商城内出土的大型宫殿基址,宽度一般都在10米以上,规模大的长度在60米以上,上面夯层明显,柱洞清晰,且有回廊与重檐,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房屋形态。但在此之前,房屋是怎样从无到有,又演进至此的呢?

  一些学者认为,在远古时代,住的要求与吃和穿相比并不是最迫切的。这很容易理解:围追堵截很长时间才能捕获一头猎物,人们食物的获取相当困难,但吃饱喝足后的栖息之地,在自然界中却天然地大量存在,如荥阳市的织机洞和北京的山顶洞,它们往往位居高处,宽大结实,足以躲避风雨和野兽,当时似乎并无住房之忧。

  农耕文明出现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友谋说,以往人们主要依靠打猎和采集获取食物,活动范围不固定,而种植业使人们有了稳定的收成,同时也需要将居所固定在农田附近,方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正是农业生产种下了房屋的“种子”。

  在新郑市裴李岗村西的耕地下,至今仍埋藏着郑州先民最早开始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遗迹,他们的半地穴式房屋,正是远古房屋的最早例证。郑州市博物馆展厅用动画将这种房屋的构造过程演示得十分细致:先在地上挖一个直径约3米、深不到1米的圆坑,坑壁就是房屋的墙壁,然后砌一条不到1米宽的斜坡通向地面,作为门道;在坑中间或者四周栽上数根高出地面的木桩,以木桩为支撑,用树枝或草在顶上覆盖,最后在房顶及外围墙壁上抹上草拌泥。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细活。李友谋教授说,在屋子大致成型之后,居民要在地面上铺一层沙土,以便踩起来更加舒服一些,为了防潮,还要用火烘烤屋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屋外涂抹的草拌泥,在如今农村搭建简易房或者土墙时仍然会用到,而室内垫土用火烘烤的方法也一直沿用。

  从“巢”到“屋”的演变

  裴李岗的地穴式的房屋从头到脚都充斥着人类的创造,称得上是真正的房屋,但在我国的神话传说里,人类营造房屋的历史能够向前推得更远一些。

  《庄子》里面有一段话,说远古时代猛兽横行,而人数量少、力量小,于是他们在高高的树杈上搭建“树屋”,白天下地采集野果,晚上就睡在树上。这种“树屋”极其简陋,有如鸟巢,但躲避猛兽却十分有效。《韩非子·五蠹》里记载,最先教人们“构木为巢”躲避禽兽虫蛇的这位聪明人叫做“有巢氏”,凭借这项“发明”被尊为部落首领。

  据说,有巢氏的灵感来自于树上的鸟巢,但人类没有鸟的翅膀,住“树屋”上上下下肯定很不方便。在掌握了更加复杂的建筑技术之后,他们便尝试着在地上造房子,相应地,地穴式、半地穴式、窑洞式、地面式、土台式等形式不一的居宅相继出现。到了商朝,奴隶主贵族们已经住上了数百平方米的寝殿,拥有宽大的回廊和凸出墙壁的重檐,室内“宫墙文画,雕琢刻镂”,被称为“四阿重屋”。

  从有巢氏的“树屋”到裴李岗的地穴房屋再到商城的“四阿重屋”,这个过程经历了多久没有人能说得清。但在上古传说中,有巢氏是在发明用火的燧人氏之前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人类发明用火的时间推测,从简陋的“树屋”到裴李岗时期的地穴式房屋再到商代的“四阿重屋”,至少经历了数十万年。可想而知,远古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多么的缓慢和不易。

  居室是不能移动的“名片”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最能体现其建筑水平的地穴式的房屋,在商城内虽然仍可见到,并且数量也不少,但它已经不是最好的房屋,甚至可以说是最差的了。

  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李民说,这种地穴式的房屋是奴隶或者下等平民的居所,代表最高建筑水平的则是贵族们居住的高大的宫殿。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居住水平需求的提高,房子的建筑也出现了不同的层次或者说等级。有小型原始地穴,也有半地穴,有地面上的中小型房子,也有台基大型宫殿。商代的房舍建筑,已不仅仅是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更是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简直成了当时社会不能移动的“名片”。

  贵族房子楼上楼下

  受夏朝二里头宫殿的影响,商城内的宫殿已经具备了高台基、大殿、走廊和庭院等基本特征,但建筑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李民教授认为,商代宫殿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四合院式宫殿,基址为正方形,正殿坐落在台基的北面,东、西、南三面都有廊庑,有庭院和南门,四周有围墙,形如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二是回廊式宫殿,也是方形,屋室并列在台基上,四周围有回廊,回廊外用柱子支撑凸出来的挑檐,上端再设有重檐。第三种是前两种的复合式,既有庭院,又有四周的回廊。

  郑州商城内有一座东西长65米以上、南北宽13米的回廊式宫殿台基,上面还保存着两排柱础槽。北面一排27个,南面一排东段发现有10个,柱与柱之间相距2.1米,排与排相距近9米。这些柱础槽多为长方形,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中间有深灰色的圆形木柱痕迹,下面有河卵石做的石柱础。建造房屋的时候,将木柱立在柱础槽中央的石柱础上,槽内填土夯实,木柱就固定起来,成为支撑房子屋檐的檐柱,在檐柱外侧竖立一排较细的木棍,叫做擎檐柱。檐柱和擎檐柱支撑着屋子的两重屋檐,它们之间就是回廊。

  我省考古专家杨育彬先生认为,为保护殿堂台基和外围木结构免遭雨淋损坏,修盖屋檐是很重要的。郑州商城内的几座宫殿都可以复原为有回廊的重檐顶建筑,从宫殿复原图上看屋檐一层叠一层,这就使这些大的建筑能够很好地防雨、防晒,保证了良好的通风和日照条件,同时也使宫殿更加雄伟壮观。

  因此,无论雨天或者烈日当空,贵族们都可以悠闲地在房子的回廊踱步,或者以席铺地饮酒作乐。甲骨文中有一字跟今天的“高”很像,形状有如屋顶上再盖一个屋子,这似乎预示着,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阁楼。

  商城遗址内的第16号房基,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宫殿,发掘者在房基上发现了内、中、外三排相距很近又相互平行的柱础槽。木柱柱痕直径为30~40厘米,粗壮结实,柱子之间的距离只在1~2米,十分密集。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广阔推测说,如果这座宫殿不是用木头构成底架的干栏式建筑,那么它就是一座多层的阁楼了。由此可见,架设“空中阁楼”并非难事。

  杨育彬先生说,当时的宫殿限于条件,仍是土墙木构,但王室贵族们的生活并不简陋。商纣驱赶奴隶建筑宫殿鹿台,用酒糟堆积成糟丘,其华丽程度至今在鹿台所在的太行山麓民间流传:“四季风景如画,常年鸟语花香。”虽然郑州商城出土的能够反映贵族居住细节的东西不多,但在郑州西北的小双桥商代遗址出土了一件重达6公斤的华美青铜建筑构件,在距商城不远的安阳殷墟,出土了铜柱础和大块的白色石头雕刻的柱下装饰,以及一块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的墙皮。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宫殿里已经使用壁画装饰,正好印证了“宫墙文画,雕琢刻镂”两句。杨育彬认为,由此可以推测,郑州商城内王室贵族所住的宫殿也是相当奢华的。

  平民安居“小套间”

  郑州商城还发现有不少残破的小型方形房基,面积多在10平方米以内。筑法一般是先由地面向下挖成一个方形的浅坑基槽,然后将坑底夯实作为地坪,在坑的周围用泥土堆筑墙壁。房门多向南,门口堆有土门坎,房内迎门靠后墙的地方用泥土堆筑一个低矮的长方形土台。地坪和土台分别用细黄泥或白色泥涂抹一层,更加平整舒适,房间的四周墙壁上,还挖有梯形或者圆形的壁龛,可以放置杂物。

  杨育彬先生认为,这些房子与贵族的宫殿相比差了很多,但其建筑还是比较细致的。因此,它们的主人既不是地位很高的奴隶主,也绝非饱受欺凌的奴隶,很可能是商代平民。

  在奴隶社会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中,最上层是奴隶主,最下层是奴隶,平民这一阶层就居于他们中间。虽然他们在正常生产劳动之外,战争时要被征集去打仗,田猎时要被召集去狩猎,同时还要向奴隶主贵族缴纳贡赋,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资料和政治地位,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处境远比奴隶们好得多。所以,这部分人的居住条件在当时来说并不差。

  在郑州紫荆山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6座商代前期的铸铜作坊用房,结构分为两类,一是东西横列的双间房,各间各有一门,中间的隔墙上有的有门,有的没有。第二类是套间房,即并列的两间房外面只有一个门,里面的中部隔墙上开有门,连通两室。据专家介绍,除去部分“生产车间”,不少套间也是平民的住所,它们的主人是作坊工头和工匠们。

  奴隶饱受地穴之苦

  在奴隶社会,地位最为悲惨的是奴隶,他们被认为是会说话的工具,和牛马一样无止无休地劳动,却随时可能被杀害或折磨而死,甚至被用做祭祀和墓葬用的“人牲”大量屠杀。连人身基本权利都没有,他们的居住条件也可想而知了。

  在商城内,与贵族们所住的“四阿重屋”和平民们“套间”并存的一些地穴式房屋,正是当时的奴隶们夜晚蜷曲之处。这些地穴式房屋相比其他样式的居室面积更小,阴暗而潮湿。据专家介绍,从商代殉葬的许多奴隶的尸骨看,他们都曾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这与其恶劣的居住环境是分不开的。看来,奴隶们在遭受着奴隶主贵族们残酷压迫的同时,也在忍受着这些落后房屋的“慢性”折磨。

  最大的家具是土床

  说起家具,现代人脑海里最先反应出来的一定是柜子、桌子、椅子之类的木制品。但如果把这个话题抛给一个商代人,他很可能只给你比画出一张土床,或是一个铜案子之类的东西。事实上,虽然木料已经被广泛用于房屋的建筑,但木质的家具在商代还是极少见的。

  郑州大学李民教授说,综合各方面资料推测,商代的一般居室内已拥有了一些简单的永久性的家具陈设,包括火灶、土床、灰坑、席子等。

  灶是居室中做饭的地方,在商城的半地穴式居室中多有发现。灶的位置在房内墙角或者墙根处,形状略似三角形,有椭圆形的灶坑,坑的后半部用草泥覆盖,前半部构成灶口和火膛,灶口两侧,一般有草泥围成的高和宽都在10厘米左右的灶台,以及用于通风和排烟的烟囱。李民教授说,火灶是商代居室之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兼有“暖气片”的功能,一般每间屋子里都有。

  商代最大的家具,应该算人们夜晚的栖身之榻——土床了。郑州铭功路出土的商代半地穴居室里,稍微讲究一些的都筑有长方形的土床台,少的一个,多的两个。一般有0.5米宽,2米左右长,但只有10厘米左右高。这些土床台是用黄泥一层一层“铺垫”而成,最外面涂抹有比较光滑的泥面。据介绍,床在古代既是卧也是坐的工具,在桌、椅、柜等没有出现的时候,它在居室里既是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家具,要占屋子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床的上面,铺有用竹、苇之类植物编织的席子。李民教授说,席子与此时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床上有席,席地而坐也需要席,人死后还要用草席之类包裹后放入棺材内。考古工作者在殷墟中发现有芦苇编成的席子的纹印,在甲骨文中,宿字也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躺在席上睡觉的形状,这些都说明,席一类的编织品在当时用途相当广泛。

  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虽然多是酒食、祭祀用具或礼器,但里面还是有两种比较特殊的东西。一种叫俎,是专门用来屠宰牲畜的案子,宰杀完的祭品也要放在上面;一种叫禁,是专门放置酒器的台子。与后世的家具相比,俎和禁的基本造型特征和功能都与桌、案、箱、柜之类十分相似,可以看作此类家具的雏形,因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将青铜礼器视为家具的始祖。

  此外,商代的居室内还有灰坑或者窖穴之类特意挖成的坑洞,虽然不能说它们是家具,但从功能上看,这些设施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垃圾筒和储藏柜。郑州商城内一些平民居室的墙壁上发现多个梯形或者圆形的壁龛,人们可以直接往里面放置陶罐器皿和其他生活用具,相当于“组合柜”,十分实用。

  一比一的规划图

  好的建筑源于好的设计,商代建筑的设计水平,也是将其炫眼夺目的“四阿重屋”支撑起来的关键。李民教授认为,那时的居室设计已至少使用了日影定向、以水测平和地面划线三种方法,手法相当先进。

  建筑的方向,不仅与人们的方位观念有关,而且直接与居室的舒适程度,包括采光、取暖、避风挡雨效果等挂钩。因此,史前时期的人类建筑已经注意利用太阳测定正东正西方向,商代人则更加聪明地将勾股定理运用到日影定向中,技术相当复杂,结果也更为准确。晚商时期殷墟不少宫殿的基址都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北偏东5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以水测平是用水来测量地基和柱子是不是水平的方法,商人虽然没有发明出轻巧方便的水平仪,但是已经明白水面最平的道理。根据不同情况,工匠们在建筑的地基旁边挖有或宽或窄的沟,在里面注水后,可以根据水平面很容易地判断地基是否水平。

  而这时期建筑设计方面最有特色的,应该是修建墙基之前,在地面上画出比例尺为1∶1的“规划图纸”,使用这一办法可以使修建出来的墙基与设计的差别减少到最小。具体做法是,把地上的杂物清理干净后,按照所造房子的尺寸大小,用云母粉在地面上划线,线条笔直,棱角规整。检查无误之后,再沿线挖掘墙基础槽,往上盖墙垒院。据说,划线这一道程序在商代建筑中执行得相当严格,一些遗址内至今还存有云母线的遗迹,是早期建筑史上前所未见的高水平建筑技术之一。

  建房仪式堆积尸骨

  商代人是非常迷信的,在营建居室之前,必定举行一些仪式来确保居室的安全和以后生活的祥和。在“郑州的城”系列中,我们曾介绍过杀婴祭城的风俗,就是一种建筑仪式。在商代,用人和牲畜作居室建筑仪式的祭品也相当普遍,可以说,它的“四阿重屋”每高出一寸,都要以无数奴隶和牲畜的生命为代价。

  夏商社会生活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商代,一般中上层平民居室的营建都要用人或兽致祭,修建一些重要的宫庙建筑时,依据挖基坑、置础、安门、布内四个建筑步骤,相应地要举行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种仪礼,整个过程更是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死亡的阴影。

  奠基仪式是在基坑挖成未填土夯筑之前,于坑底挖小坑,用孩童或大人做人牲填入其中。置础仪式是当基址填土夯打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挖好的柱础洞固定柱子之前,又要挖破基址,埋入人畜。这个仪式用人牲数量不多,但狗、牛、羊要杀掉上百。

  安门仪式是在修筑大门的时候,在大门内外左右埋入大量的武士和狗。通常是门外埋4人,其中居前1人,左手持盾,右手持戈,面朝门下跪,旁边有狗,似为领队人;后面的3人在领队人左中右三方,手里都有武器,也是跪着。门内也要埋很多带狗的武士,长短兵器交加,人犬相应。商代人举行安门仪式的初衷,可能与今天的门画相似,意欲阻止恶鬼扰门。

  落成仪式是房屋建成后,在屋前场地举行庆典,仪礼最为隆重盛大,殉品也更多,有人、车、马、狗、羊、铜器、兵器等,动辄要杀人上百。

  相关专题:郑州灿烂3600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