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如何办事:记者体验“一天市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03:39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袁梦德 本报上海5月31日电 今天是上海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月末日,本报记者在上海实地体验“一天市民”,了解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城市环境里,市民如何办事。
9:00致信上海市长 记者轻点鼠标,在上海市政府门户网“中国上海网站”(http://www.sh.gov.cn/)市政府信息目录中,很轻松地找到市政府及其工作机构的领导名单,9位正副市长的名字、简历、邮箱都罗列清晰。市长们各自电子邮件信箱旁统一的欢迎词吸引了记者的眼光:“欢迎您的访问!您对我的工作有何意见或建议,可直接向我发送电子邮件。上海的发展凝聚着您的智慧和贡献。十分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爱!” 于是,记者给每位市长发了一封简短的邮件,大意是:作为一个市民,十分关注市长信箱能否架设与普通民众联系的桥梁,麻烦工作人员见信后按我们所留邮件地址给一个简单回复,以便我们知道此市长信箱是否有人值守,以及它的回馈速度。 按照对上海市政府办事效率的了解,记者满心期待在8个多小时即大约一个工作日后,能够看到工作人员的回馈。但事后证明,这个期待过于主观。 10:00了解今天及最近上海的政务信息 在政府网站“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引”的引导下,记者找到了标明为5月31日的刚刚上网的9条当天公开的信息,包括市知识产权局关于2004年度上海市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项目招标的通知、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司法局关于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上海考区网上预报名通知等。 记者搜集到签发日离今天最近的一份政府文件,是4月20日作出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预售商品房转让问题的决定》;离今天最近的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内容,是5月20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领导成员分工略作调整。 13:30查询外地人才进入上海的有关规定 查询有点周折,记者在政府信息公开栏内没查到最新规定,但查到一个内容: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这个内容中包括《上海市人才流动条例》、《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实施办法》的受理依据、受理条件、受理范围、申报材料、人才引进程序、受理时间、受理机构等7项说明,其中申报材料数量须提供12种,还包括“其他必须的证明材料”一项注明。虽然程序仍显复杂,但基本可以看懂了。 15:30“去”徐汇区政府“办事” 这个问题有点羞涩,有位居住在该区的读者问:再婚的家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生育第二胎?在“上海·徐汇”网站找不到相关的内容。用搜索工具搜索了“第二胎”词条,亦无果。 突然想到,可能应该另辟蹊径。于是马上抛弃网站,抄起电话,接通了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信息公开联系电话63239900-138,在一位热心同志的“摆渡”下,又接通了另一个电话,从另一位同志处最终得知有个《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可以回答,打听到有该文件全文的网站,问题解决了。 16:30“去”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了解拆迁政策 在上海房地资源网上顺利查到有关资料,及最新的房屋拆迁公告。 同时,房屋拆迁最低补偿单价、房屋拆迁估价专家委员会、房屋拆迁单位查询、房屋拆迁估价企业等有用信息,也“一网打尽”。 18:00回到市长信箱 经历一整个工作日,记者打开电子邮件信箱时发现,上午给上海市9位市长副市长发出的9个电子邮件,没有收到一个字的回馈。 除了当时发送邮件时电脑显示的“发送成功”,尚无法判明这些信箱是否有工作人员值守。而从媒体报道的市长们的日程来看,联合国的一个大会加上两位国宾访沪,这几天应该是他们大忙的时候。 不能太性急,无论如何得等24小时吧。但目前上海不少部门公务员现在“一上班先打开电子邮件信箱看有无邮件”的报道已经相当多了,应当说还是有点为市长身边有限的工作人员着急。 依法行政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施政方式,政府信息公开也会增加成本付出。国家要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其中包括硬件设施的购置、有关文件的免费发放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等。执行的过程,琐细漫长,可能还需要慢慢地走。 相关专题:各地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