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津门辫子球队初上阵 高接低挡扬国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0日00:36 城市快报


天津最早的足球队———“辫子足球队”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 张博/城市快报

  昨日津报集团协办的中马大战牵动了亿万中国球迷的心,而这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也让全国球迷对天津浓厚的足球氛围赞叹不已。记者在采访20世纪50年代就在本市足球协会工作的田广武先生时,发现天津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足球队,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了国际赛事的冠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意乱情迷不妨颠鸾倒凤

  最早天津球员拖着辫子踢球

  20世纪初期,天津新学书院院内,每到下午放学后,总有几个学生拖着长长的辫子,在操场上踢球,慢慢地形成了天津市最早的一支足球队———辫子足球队。据田广武介绍,天津出现足球运动是在1900年以后,当时首先在学堂里面踢球,第一个足球队就是在新学书院成立的,最初是几个学生看到外国士兵的足球比赛,回到学校后练习,日久天长,凑成一个11人的足球队。当时的球员都是身穿长袍马褂,脚穿高统长靴,头上盘着辫子,每每踢到兴高采烈的时候,就脱掉长袍马褂,头上的辫子也由于激烈的奔跑从头上滑了下来拖在脖子后,这就是天津最早的足球队———辫子足球队,这个球队是该院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

  足球运动在辫子足球队出现之后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几年后,学生们剪掉了辫子,除了新学书院后,北洋大学堂、南开中学堂、官立学堂都有了足球队。从1908年开始,有了几个学堂之间足球的比赛。那时数新学书院的足球队最硬,1909年到1911年,他们曾连续获得了三届冠军。

  新学书院足球队里出了几个足球好手,1915年前后的丁煦春、袁庆祥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袁庆祥踢右后卫,脚头特别硬,人们都叫他“袁三响”。他用脚的外侧运球能顺着边线一直踢到前边的右翼,既不出界也不会被人抢走。他踢凌空球一般不超过10米,很少踢高球,有力和准确是他最大的特点。丁煦春是守门员,因为他把大门把得牢固,人们送他个外号叫“铁门丁”。他的基本动作全面娴熟,扑、跌、滚、抢、抱,无所不能。这些人都曾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过远东运动会的比赛。袁庆祥还连续保持两届远东运动会的跳高冠军,丁煦春得过远东运动会撑杆跳高第一名。

  田广武告诉记者,当时学校并不提倡足球运动,只有少数足球爱好者组织起来的球队,利用课余时间、假日勤学苦练,当年这些优秀运动员的锻炼也是非常辛苦的。据那个时代踢过球的黎宗荛大夫曾告诉过田广武,那时不用说在社会上,就是学校里也不提倡足球运动。运动员喜好这项体育运动,就全靠自己琢磨着练习。袁庆祥在学校的时候,买不起足球鞋就穿着布鞋踢,有时把脚踢破了还坚持着练。新学书院有些运动员放假也不回家,凑在一起踢球。虽然当时有的运动员踢得很好,有的比赛踢起来也讲究配合,但是整体而言,那时讲究个人技术,而不重视集体配合,一个人单枪匹马带球从这头带到那头去射门,在比赛中是常见的。

  3:0胜英国 1:0胜俄国 4:0胜世界队

  1935年 天津队脚踢“世界强队”

  1982年,当时全国体育系统准备编修体育文史资料,天津组织了一些过去老球员和裁判员召开座谈会。在那次会议上,田广武见到了1935年参加比赛的一些老队员,他基本了解了发生在70年前的天津国际赛事。虽然从清末开始,天津的有些球队就与外国球队过招,虽然1921年天津青年会足球队在与法国兵营的比赛中,曾经以9:1的悬殊比分取得胜利,但当时还是输多赢少,被西方人组成的足球队灌四五个球是常事。

  但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当时在天津具有影响的国际赛事是1930年开始举办的“爱罗鼎杯”国际比赛。这个比赛开始不允许天津的球队参加,后来几经周折,天津的中华队可以参加这项比赛了,但最初参加比赛的成绩并不理想。

  当时的中华队以北宁队为班底,并吸收了一些好手。1933年,天津中华队第一次参赛,由于裁判的偏袒,在与英国队进行的决赛中,以1:2告负。1934年,天津中华队又是在决赛中失利,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1935年,天津中华队的机会终于来了。

  那年有四支球队报名参加比赛,分别是中华队、英国队、俄国队和世界队(由法、德、瑞典等国联合组成)。首战中华队与英国队对垒,上半场中华队打得有些保守,基本上处于守势,在对方凌厉的进攻面前,门将表现神勇,扑出了多个险球。下半场易边再战,孙思敬多次策动进攻,锋线上的孙福来、孙永泉和姜璐先后破门得分,中华队3:0干脆利落地取得了首场比赛的胜利。第二场比赛面对打法凶悍的俄国队,中华队全力奋战,场面形成胶着局面,就在半场要结束的时候,中后卫孙思敬在后场带球,刚刚过了中圈弧,孙思敬注意到对方守门员站位靠前,而且后卫位置松散,他拔脚怒射,球直奔对方大门而去,等到对方守门员意识不妙时,球已经应声入网。1:0!下半时开始后,俄国队猛烈反扑,中华队奋力防守,门将在临终场前扑出的一个必进之球,彻底粉碎了俄国队扳平的梦想。最后一场比赛的对手是多国联队,依然未能阻挡天津中华队前进的脚步,中华队4:0获胜。

  这是天津球队第一次在这种规模的赛事中取得胜利。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陈尔德、刘世藩、刘宝恩、孙雅庭、孙思敬、梁铭宗、姜璐、孙福来、赵启春、孙永福和胡宗益。

  在这项赛事中,天津中华队还取得了最后一届的冠军。当时的北宁足球队还参加“万国杯”足球赛,在1936年到1937年的“万国杯”比赛中,北宁足球队在长达半年的双循环比赛中,胜13场平1场,共进33球,以不败的骄人战绩获得了冠军。

  南开体育教师执法国际赛事

  在20世纪30年代天津举办各种大型国际赛事时,一个令当时南开学子非常熟悉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球场上。他就是侯洛荀,南开大学体育教师,1924年大学刚刚毕业就来到了南开学校任教。由于球踢得好,又懂裁判规则,就担任南开大学足球队的教练和裁判。

  当许多外国球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爱罗鼎杯”比赛,他就成了这一赛事的中国裁判员。侯洛荀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国球员交流毫无障碍,而且他执法公允,不偏袒中国球队,也不害怕外国球队。在“万国杯”的一次比赛中,北宁队一直领先,当时的对手是法国兵营队,对方输红了眼,中锋带球直奔守门员而去,守门员见势不妙,连忙躲开,法国中锋冲偏了,球踢出界了不说,脑袋还磕在了门柱上,鲜血直流,法国兵营球员队恼羞成怒,愣说是北宁队守门员打破的。侯老见状,进入场内与英国裁判沟通,他将法国兵营队中锋运球路线和撞在柱子上路线勾勒出来,还将北宁守门员躲闪的路线画了出来,在事实面前,最后英国裁判也认定法国中锋的举动与守门员无关。当时观众们叫好声一片,但法国兵营队不肯善罢甘休,在比赛结束后,将守门员抓进东局子兵营。侯老立即给张伯苓校长打电话,通报了这个情况,张伯苓指示侯洛荀以天津体育协进会的名义要人。后来,在张伯苓和侯老的坚决要求下,法国兵营队被迫将北宁守门员释放了。

  中国球王 天津放哑炮

  当时天津不仅举办国际比赛,同时与大连、北京、上海等地的埠际交流也很活跃,在这些比赛中,天津的足球队在大多数场次中都能够取得胜利。这里尤其需要介绍的是中国球王在天津的一段经历。

  上海是近代中国足球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足球运动的发展要比天津快一些,并涌现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球队和球员。据田广武介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还出现了被誉为“中国球王”的李惠亭,他在当时的上海东华队踢球。据说,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当本方队员发出角球后,只要他能抢到落点,球就会像着了魔一样地粘在他的脚背上,对方后卫队员很难从他脚下将球抢走,然后,他就会夹着球,转身射门,球必进无疑。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就凭着这手绝活,李惠亭在足球比赛中屡有斩获,并赢得了“中国球王”的美誉。

  1928年,李惠亭率领上海东华队参加全国分区的足球比赛,当时迎战东华队的是由新学书院足球队和南开足球队组成的联队。在联队中,来自新学书院足球队的孙思敬司职中后卫,他的防守能力很强,耐力和脚法俱佳,在组织进攻的时候,喂球准确,常常能够在后场发动进攻,出其不意地给对方致命一击。比赛是在英国球场(今新华路体育场)举行的,在孙思敬的严防下,中国球王李惠亭竟然没有得到一次显露拿手好戏的机会,整场比赛下来,他竟然一球未进,“神射手”在津门放了哑炮。

  李惠亭虽然未能进球,但孙思敬高超的球艺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孙思敬是中国最好的中后卫,并在比赛结束后,力邀孙思敬去上海踢球。两人还曾经组成中国队到东南亚地区踢球。1931年,孙思敬回到天津,成为赫赫有名的北宁足球队的队长。

  “在上世纪50年代,当我与孙老共事的时候,孙老曾经跟我提起他眼中的后卫标准,”田广武先生介绍说,“他认为一个好的后卫,在自己的禁区内一定不能让对方前锋抢到球,这是第一点;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一个后卫,在向前场发动进攻时,要把球喂到本方前锋的前面,让前锋在跑动接球,这样就能够制造出更多的机会。”后来北宁足球队在日本能够连续四场取得比赛的胜利,与队长孙思敬在后场发动的高质量的进攻是分不开的。

  “都说孙思敬的脚法很好,我还不太相信。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冬天,刚刚下完雪,白雪覆盖住了民园的场地,当时孙思敬带着我到民园里踢球,那时民园体育场摆放着大小不同的球门,有时将小球门放在大球门里边,两个球门的门柱之间的距离大约有50厘米左右。孙思敬当时穿着家里自己做的那种布鞋,站在16米开外的地方,把球放在雪地上,每一脚大力射门,球保证能够射入空档中。因此,说他是天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球星一点也不为过。”

  当年为嘛五前锋

  据田广武介绍,从技术、战术方面来说,足球运动传入天津后,也从不全面向全面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期,天津足球运动已经开始摆脱一窝蜂、扎堆的踢法,已经开始有了位置概念,并使用塔式阵型,即所说的两后卫制,在比赛中配合是简单的。从具体位置上说,是一个正写的W形和一个正写的M形。在W形中间位置的是球队的中锋,左突前的是左边锋,右面突前的是右前锋,左侧靠后的是左内锋,右侧靠后的是右内锋;在M形左前方位置的是球队的左前卫,右侧位置的是右前卫,左侧靠后的是左边卫,右侧靠后的是右边卫,靠中间的位置是球队的中后卫。这就形成了五前锋、二中场、三后卫的局面。这种阵形在进攻上很便利,但在防守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因为当时过于强调位置概念,后卫很少冲到前方助攻,但前锋却经常要到后场拿球。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伊问题新决议获通过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