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水都”上海怎么成了“缺水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14:21 上海侨报 | |||||||||
■本报记者 张远方/报道 一向被称为“东方水都”的上海怎么成了“缺水城市”? 其实,上海有水,但上海缺少“好水”。这当然与水源——黄浦江被污染有关。
“中国北方地区正在饱受的缺水之苦往往是一种资源性缺水。上海呢?上海所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体,而是合乎饮用标准、合乎制造高质量工业产品标准的水——这被称为污染型缺水或管理型缺水。”73岁高龄的水务专家张家诚说。 根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目前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质劣于五类的却占到68.6%。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用一句话指出了上海目前缺水的窘境:“上海有水,但缺好水,水质既受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中国水利部高级工程师张家团指出,作为上海市民80%饮用水源的黄浦江,因水环境变化,水质终年只能维持在三类到五类之间。近几年由于取水口附近工业污染排放和太湖水质急剧下降,这里的水质已不很安全了。 张家团还列出了一组数据:从2001年6月中旬开始,黄浦江上游一带水面多次出现大面积的绿色水生植物,多的时候1/3的江面被其覆盖。据今年5月份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太湖湖体各湖区水质均劣于五类标准,无一达到国家“治太”目标;22个环湖河流出入湖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仅有9个;国家考核的8条入湖河流中,有4条水质劣于五类标准。 另据无锡市环保局透露,上海附近、濒临太湖的无锡市已经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造成水质型缺水的原因是太湖水中总磷含量过高,导致蓝藻大面积爆发。大致来说,总磷六成来源于生活污水、四成来自工业污水污染。 专家开出“药方” “由于上海陆域水质的严重污染,城市可利用的饮用水源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富裕。”张嘉毅说。 在上海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对策院士咨询会上,来自中国各地的19位两院院士和本市水务专家也提出,上海应尽快在长江边建造“水库链”,充分利用长江的优质淡水,让更多的市民早日喝上长江水。水库可依江势而建,取江边滩涂,只需下挖数米即可,建设成本相对比较经济。 钱正英等院士为上海供水开出“稳量升质”的四字“药方”:一是城市水厂的取水口从黄浦江水源向长江水源转移,目前上海从黄浦江的取水量占其常年流量的26%,而从长江口只取了0.07%的长江水。二是积极防治长江口盐水入侵,合理调配与协调管理区域水资源。 上海水务局局长张嘉毅告诉记者:“上海也在考虑采取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等方式缓解缺水危机。位于长江口南港南槽的三甲港至大治河口附近的‘没冒沙’水源地,崇明岛南侧的扁担沙水域以及江苏太仓水源地等也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都有望成为上海的‘备用水源地’。” 然而,令人感到不乐观的是,长江的污染也在加剧,而且已经殃及到上海的水质。而由于长江所跨省份更多,所以也更加不好治理。 据中国发展研究院所近期所做的一项调研表明,长江沿岸394个主要排放口中,半数以上未达标。长江干流已有60%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而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已达200多亿吨,占中国的40%以上。目前长江沿岸污水处理厂根本无法确保污水排放能够达标准的,已经达到9成。这一数据已得到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确认。 著名生态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上海每天约500万吨、全年超过18亿吨的污水排放到长江。而有些企业甚至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偷排入江河,这也使得上海在成了长江污染受害者的同时,也成了环境的破坏者。由于污染严重,在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六城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公里的污染带,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度的73%。而沿江城市的500多个主要取水口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上海水质已经受到影响。 黄浦江水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上海整治污染的动作必须迅速而有效。上海原水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玉亮认为,上海应加强污染源截流,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实施水体调度“洗肠”,综合性地开展河道整治工程,以恢复城市河道的多元功能。 针对实际情况,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防治对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控制污染发展,并力争在短时期内使地面水污染有所缓解。当然,把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例为众中之重。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已经于2002年年初正式启动。而且,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有关部门强调,一定要解决好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的问题,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为保护黄浦江水质,上海还制定了黄浦江水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措施,就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颁发“排污许可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和非点源的治理与控制,加大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葛惠珍对记者说,黄浦江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黑臭”,包括苏州河在内的多数市区河流则终年“黑臭”。上海历届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其整治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即组织进行黄浦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研究,并作为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开展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对黄浦江污染的综合防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措施。 据了解,目前上海将分三步完成水质改善,争取自来水2010年可生饮。 据行动大纲规划,至2005年前,上海将建成设计规模为每日流量540万立方米的黄浦江原水生物预处理工程,使经过生物预处理后的黄浦江上游原水,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自来水原水二级质量标准。至2007年前,将完成杨树浦水厂、闵行水厂、居家桥水厂的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加大对大型水厂改造和引进先进设备、工艺的力度,使出水的口感、色度、浊度等主要质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同时,扩建临江水厂,新建金海水厂,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自来水需求量。至2010年前,全面完成上海供水管网改造,其中包括对屋顶水箱和地下水池的改造,以彻底解决供水中的二次污染,使供水质量不仅达到国家卫生部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而且还要达到“欧盟标准”。 不过,教授陆健健认为,黄浦江的治理决非一个上海市能搞好,只有整个太湖流域联手共治,黄浦江的污染才可能被控制住。“但那在短期内无法实现。”陆摇了摇头。 相关专题:新浪关注环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