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飘百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22:04 城市快报 | |||||||||
龙舟竞渡几时闻 记者 黄卫 昨日,全市弥漫着粽叶的馨香,虽然未曾听到龙舟竞渡铿锵的鼓点与激昂的号角,但那些小巧玲珑的粽子,同样让人感到了一种节日的温馨。回想百年前的天津古城,端午佳
江米小枣风头劲 天津社会学家李世瑜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端午节前的粽子品种比较单一,没有现在如此多的花样。不要说南方各种口味的肉粽、咸粽,就连普通的肉粽也不多见。除了几家南式糕点店有零卖,绝大多数的本地店铺就是以江米小枣的粽子为主,再有一部分的纯江米粽子和带馅儿的粽子。相声《大保镖》中,就是以卖粽子的为由头来表演,师父叫‘江米小枣’,两个徒弟叫‘白糖的’、‘馅儿的’。出门前还要压一压,为什么要压呢?不压粽子不瓷实!虽然这是笑话,但却说明江米小枣的粽子是人们最喜欢吃的。” 过去的人们对于吃的讲究很有一定的规律,吃粽子也要到时候再吃,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粽子的身影。虽说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但已经没有了期盼等待所能产生的兴奋。看来,“供不应求”也有好处。 粽子不算什么名贵吃食,各家的老太太同样可以包出个大馅儿好的粽子来。不过,如果偷懒,街上的茶食铺和小贩那里,买几个尝尝也未尝不可。在1920年前后,商店里卖的粽子为一分钱一个,而且还是大的店铺,小商小贩的粽子更便宜了。 据李世瑜先生回忆,农历五月初一以后,店铺里才开始加紧包制粽子,商店排队买粽子的也得有几十号人,等到四日、五日,各店更特别忙碌,顾客争先恐后,鱼贯而入,店门没有装修好装修结实的,恐怕都会被挤破了。当时天津老城和租界的一些著名商店,粽子销量要超过平时十倍。端午下午一过,各家的粽子基本售罄,后来的人只好望柜兴叹。这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大群小贩,推着车扛着筐聚集在这些大店的门口,高声叫卖自己包的粽子,为了抢生意,有时都把商店的大门堵死了。这个时候,一些顾客看到店内太挤,也就不管门口这些“粽子游击队”的质量如何,随便买十来个便掉头而去,小贩亦可一获渔利。五天下来,大型茶食铺的粽子销量,为数在数千万以上。由此可知天津人对于端午节的喜好了。 南竹北苇更争春 天津的粽子个头较大,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的。米要用上好的江米(就是糯米,天津老太太讲究吃长粒江米包制的粽子,因为长粒的江米黏度好于圆粒江米),红枣、江米,当然还少不了绿莹莹的粽叶,前一天用水浸泡了,把红枣泡发得圆圆的,仔仔细细地把粽叶搓洗干净,然后开始包制。 在20世纪初,江米的价格超过大米,一般百姓吃不起,只好用黄米来代替,不过口味也不错。现在如果想吃这样的粽子,恐怕要到农村才能吃到了。 仔细看过天津老太太包四角粽子的全过程,你会发现这里的感觉确实十分美妙。斜四角是不太规则的形状,有一角比其他三个角长很多,也细一些,如纤纤玉指样子很美。先掬两三片粽叶打成圆锥形的底儿,然后把米放进去,尽量压实些,不然会走形,米加至尖角出形后在中间包馅然后再加米,装满圆锥再沿着边往上裹叶,大概要加两三片叶,然后按紧收口,裹叶的上边刚好是三个角,一个斜四角粽子就成形了。四角粽子如果包不好特容易散,而且会漏米。 不过,上年纪的天津老太太们可是这里的行家里手,别看走路颤颤巍巍,但包起粽子来十个手指上下翻飞,如同演奏一曲轻灵飘逸的弦乐。特别是老太太们口中衔着几根线绳,轻巧地一划,从口中准确地落在包好的粽子上,用手一转,线绳已经将粽子捆好落入了旁边的锅中。 民俗学家张仲先生说,粽子的好吃与否,除了江米和馅料外,粽叶也是很讲究的,粽子叶分为竹子叶和苇子叶。过去天津市场上新鲜的竹子叶很难买到,因为从南方运来的竹子叶必须要干制后才能往北方运。如果用这种干制的竹子叶,必须用水浸泡一宿,叶子是要选中间宽、韧性好的,这样出锅的粽子味才浓。 如果不愿意买价格较高的竹子叶,天津人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苇子叶。李世瑜先生说,过去天津出产苇子叶的地方有两处最著名,一个是北大港一带,另一个是东郊赵沽里一带。那里的苇子叶既宽又大,是替代竹子叶包粽子的理想替代品。 “老虎搭拉”防虫蚊 老天津人每逢端午节,总要事先购买艾草插于大门的左右,有的还粘贴黄纸印,上面画着判官及葫芦等物,其用意大概是当天有五种毒物下降,而用以防避。各个室内亦贴剪刀及鸡以阻毒虫咬人。这类迷信象征,早已经被废除,人们也不再迷信。 从民俗的角度看,端午节的“老虎搭拉”应当算是天津的一个特色。李世瑜先生说,所谓“老虎搭拉”就是用布缝制的一些手工制品,穿成一串,挂在小孩的后背衣服上,因为这些手工制品的第一个物件就是一个小老虎,所以取名为“老虎搭拉”。这个“老虎搭拉”是防哪几种五毒呢?李世瑜先生解释说,所谓“五毒”是指老虎、蛇、蜈蚣、壁虎、蝎子,除了老虎在城市里遇不见以外,其他几种在住家中还是经常遇到。土房子各种昆虫都能藏身,到了端午节前后,昆虫毒虫开始出没,蜇伤咬伤人的事时有发生。为了防止孩子被毒虫咬着,人们就想出用挂五毒的方法“克制”它们。 旧时天津,端午节还有家人用雄黄药粉涂于小孩头顶及肛门的做法,也表示防止毒虫侵袭的意图。除去这些象征性的预防措施外,还有个科学的预防办法,那就是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节的习俗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在家门口悬挂艾叶和菖蒲。 张仲先生说,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做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端午节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驱鬼辟邪、保持健康。 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在“老虎搭拉”中,也有扫帚、簸箕,表示打扫卫生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种民俗的节日必定包含清整卫生、保健去病的思想在其中。 龙舟竞渡鼓声隆 龙舟竞渡,源于南方水乡,“湘江阴魂在何处,犹教终日竞龙舟。”即可证明龙舟竞渡传说之早。虽然楚人未能从汨罗江救回屈大夫的性命,但奋勇争先的豪情却转化成了江南第一水上运动。天津虽处北方,但旧时堪称水乡,沟渠通壑,水道相连,海光寺外的小江南令君王名宿流连忘返,三岔河口惊涛震天,故有竞渡的风俗。民俗学者许杏林先生感叹地说道,过去天津举行赛龙舟,主要集中于天津三岔河口,可惜从1900年以后,盛况不再。 在许杏林先生保存的资料中,清代中叶人麟庆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中的《津门竞渡》最为直观地反映了当年的盛况。许先生介绍说,麟庆是嘉庆年进士,曾授中书官职。道光间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在任十年,功劳卓著。后因为河水泛滥而被罢官,不久复被启用,为四品京堂(原为各衙门长官之称,清中叶以后即成为虚衙官名)。麟庆曾专为三岔河口龙舟竞渡绘图并作记:“天津府古渤海、渔阳二郡地。海化府东一百二十里。城北有三岔河口直通大海,即古津门。望海寺在三岔口西岸,迤北有望海楼,九楹崇闳壮丽,正对三岔河口。乾隆、嘉庆间屡经临幸。癸卯(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拐望海楼)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来往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 在20世纪20年代,天津青年为点缀佳景,成立端阳泛舟会,借以纪念屈原。乘船赴位于西沽武库北洋大学校,举行演说、游戏、音乐、唱歌、野餐等活动,但参加者每人要支付大洋五角,船饭费均在内。这样看来,端阳泛舟会只能算是一场青年郊游活动了。 旧时过端午 全城都放假 “春节”、“端午”、“中秋”,中国民间的三大节日,在旧时的天津,这三节中的任何一节都不能马虎过。商店要在这三节对外结账,单位要在这三节放假休息,酒楼娱乐场在这几天人潮不断。过端午节,除吃粽子外,也是大快朵颐的一个机会。天津历来不乏海鲜,海鲜中的鲙鱼、黄花鱼、对虾、海蟹等物,市价连日渐涨,而各种肉禽,因节日宰杀颇多,价反平平,至于一般菜蔬,则连日大为畅销,四乡八村每日运津为数颇多。各菜市顾客拥挤不堪,称鱼量肉,买办一切,好一派繁忙过节的气象。 张仲先生告诉记者,在春节与中秋之间,端午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像端午节这样的大型传统节日,人们的生活热情恐怕会有所影响。从人们的生活态度上分析,谁都想过舒心的日子,但愿望与现实总有些差距。节日正可以利用喜庆的气氛,化解人们心头的不快,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与希望。过去的商家店家,在这些节日发赏钱互相结欠账,图的也是一个喜庆顺心,即使有困难,也要在这几天一扫而光。端午节放假,也是旧时天津的一个习惯。虽然当时没有假日经济的概念,但从那一天前后的商家收入看,效果却是殊途同归。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