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名家十日谈 从“卫调”到“京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23:58 城市快报

  - 倪钟之

  今日曲艺中的京韵大鼓,应该说形成于天津,后来传入北京才有此名。它源于流传冀中的木板大鼓,木板大鼓是清代中叶由单鼓板与三弦书结合而成,由于演员们用河间话演唱,当时在天津也称“怯大鼓”。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3D魔幻宫之战

  据现在所知,较早的知名演员有宋五(名玉昆)、胡十(名金堂)和霍明亮等,其中宋五可能来自沧州、河间一带;胡十、霍明亮是先至北京,然后也进入天津,与他们稍后的刘宝全与其父刘能是从河北省深县至津,白云鹏也是霸县堂二里人,他们共同会集天津,这当然与天津开辟为商埠有关。他们都感到要在天津站住脚,必须得与天津观众的欣赏习惯相结合。因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在读音上向京津音靠拢,尤其是向当时流行的梆子、皮簧等戏曲学习。宋五改革后的怯大鼓出现许多津音,被称为“卫调大鼓”(即“天津卫”曲调之意);胡十、霍明亮改革后的怯大鼓,出现许多京音,则称为“京调大鼓”。而且都在板式上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一板一眼”变成“一板三眼”为主。随后又根据演唱内容的需要呈现多种形式,如垛句、高腔、甩板等,基本奠定了后来京韵大鼓的音乐框架。并改变了过去在农村演唱时那种“大口量”式的演法,亦称“小口大鼓”。

  后经刘宝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京音发展,并从京剧的表演中,吸收了身段和“刀枪架”,使其在刻画人物方面向纵深发展,先后称为京津大鼓、文武大鼓,最后定名京韵大鼓(北京一度更名北平,故也曾名平韵大鼓)。稍后又有白云鹏、张小轩分别在胡十、霍明亮的改革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进一步改革,形成不同的表演特色,与刘宝全成为京韵大鼓早期的三大流派。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使京韵大鼓达到兴盛时期,从艺者竟达百十余人。先后出现各流派传人,如白凤鸣、小黑姑娘(金慧君)、林红玉、良小楼、小彩舞(骆玉笙)、孙书筠、小岚云(钟俊峰)、章翠凤、桑红林、侯月秋、小映霞(张秀颖)、方红宝、阎秋霞、闻书萍、马书麟……,其中有的发展为滑稽大鼓(如艺名称“老倭瓜”的崔子明、“大茄子”的杜玉衡等),白凤鸣发展为“少白派”;至建国前后骆玉笙形成自己的“骆派”,使京韵大鼓达到流派纷呈,风格繁多的局面。许多不同流派的著名演员不断到江南、东北各地演出,扩大了京韵大鼓的影响。

  建国后又培养了一批新人,如陆倚琴、赵学义、张秋萍、刘春爱等,在继承各种不同的流派过程中,有的体现了其师的艺术特色,有的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文革“后又有王莉、冯新蕊等一代新秀出现,使其形成梯队,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

  京韵大鼓的传统曲目,是以改编古代的小说和戏曲为主(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清代子弟书),如取材于《三国》的《草船借箭》等;取材于《水浒》的《闹江州》等,尤其白派曲目多是来自《红楼梦》改编的子弟书,如《宝玉娶亲》、《黛玉焚稿》。而且,在各个不同时期也出现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尤其是滑稽大鼓一支的富少舫(艺名“山药蛋”)曾被称为“潮流大鼓”。但主要内容还是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形成以庄重典雅为其艺术特色。建国以后的京韵大鼓在唱腔和表演上有许多新的创造,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向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靠近。

  作者简介 倪钟之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出版专著有《中国曲艺史》、《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及论文集《倪钟之曲艺文选》等。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北约峰会28日开幕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