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 > 正文

论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6:17 人民网

  论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魏礼群

  党的十五大号召,全党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国家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重大决策和最根本保证。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对于深刻领会和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更好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行动,至关重要。本文拟就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内容和若干基本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一、充分认识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伟大旗帜。这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是完备的科学体系。它贯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邓小平经济理论则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真正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1)邓小平同志著作中格外重视发展中国经济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也最多。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论任何社会里,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一切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国家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是,我国是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如果社会生产力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经济落后的面貌老是得不到改变,人民生活不能得到应有提高,就谈不上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建国以后,我国在三年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一段时间内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过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得到的更大成就。

  邓小平同志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始终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重新出来工作后,毅然决然地领导我们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由“阶段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最大拨乱反正,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转移,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决定了邓小平同志在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和以极大精力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问题。事实上,邓小平经济理论都是紧紧围绕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家强盛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同时,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是就经济问题论述经济问题,而总是从政治角度和战略高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论述经济问题。邓小平在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尖锐地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①“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主义。”②这些论述,说明邓小平把搞好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根本性的政治任务,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极为深刻和正确的。

  (2)邓小平经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发展中,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尤为丰富与集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到新阶段的最为鲜明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点和洞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始终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胆略和巨大理论勇气,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造性地、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宝贵的理论基石;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反复阐述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为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等等。这些都是划时代的经济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是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为起点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都是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的。全党全国工作中心的转移,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形成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背景、深厚基础和强大推动力。邓小平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论断、基本观点、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3)邓小平经济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指针。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经济工作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相应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外经济关系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面对世界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这些根本性的重大转变,使我国经济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整个社会经济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旺盛活力,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正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才使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经受住严峻考验,国际地位和威望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回顾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深深感到,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惟一正确的理论,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经济理论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指明了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伟大成就,但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既充满无限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现在,改革进入攻关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必然还会出现大量新事物,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才能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增强信心和力量;也才能自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二、在学懂弄通重大创新的理论方面下功夫

  邓小平经济理论博大精深,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为根本出发点和总目标,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应当从总体上、科学体系上学习、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尤其要下大功夫学懂弄通邓小平经济理论中那些重大独创性理论,这样才能把邓小平经济理论真正学到手,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里,着重论述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几个最重大的创新性理论。

  第一,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国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是首要的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在1979年3月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③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经济建设的路子怎样走?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段历史时期,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说来,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的现状及其客观要求的基础上,多次强调和阐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搞经济建设。1980年,他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④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前夕,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⑤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邓小平关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基本国情再认识的重大新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重大指导意义。这一光辉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必须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这一光辉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正如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⑥因此,我们必须坚定长期奋斗的决心。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和发展进程,并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正确和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过去我们搞了多年的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遭受过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出现的一些犹疑与困惑,归根到底都是与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有关。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反复思考。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⑦“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⑧1985年,他又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⑨随着实践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精辟、科学和创造性的概括,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概括,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和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突出地强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标志和要求,为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毫不动摇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二是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和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指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反映了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两个根本原则的要求。从而为我们始终坚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完善和发展所有制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三是科学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这就纠正了单独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片面认识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同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也为确定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是非标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著名的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按照这个根本标准来衡量,我们既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既可以为“资”所用又可以为“社”所用的,错误地加以排斥。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揭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任务、方向和道路更加明确。这一概括和揭示,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正确和一以贯之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关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深刻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概括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以非凡的求实精神和政治胆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指出计划和市场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它们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与方法,主张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1)尽管当时还是讲计划经济为主,但由于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对理论探索和改革进程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1985年,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2)1991年初,他进一步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4)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

  邓小平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它深刻地指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员,保证重点。”(15)同时,要运用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上相似,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这一理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扫除了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障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石。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正确的,是实现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和根本途径的问题。过去,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企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蒙受了巨大损失。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改革的一整套理论、观点和主张。他反复强调,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概括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6)这里,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性质,把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的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不仅为改革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思想理论依据,热情地支持和鼓励群众的创造,同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对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崭新事业,他强调改革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强调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他要求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改革,包括首先进行农村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价格体系改革和计划、财政、金融、分配、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善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也包括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并都作出了重要论述和决策。在邓小平改革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逐步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使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分不开的。只有坚决实行改革,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旺盛的活力,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提出的经济改革理论和依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改革目标和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下去。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同对内改革一样,都作为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大计。他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7)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才能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邓小平主张全面开放,对所有国家开放,主张全方位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并且强调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他还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现在,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和各具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对外开放是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长期坚持。

  第五,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至关重要的是制定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高瞻远瞩,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重点,带动整个经济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把农业、能源和交通、科学和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要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加强农业;强调要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引下,我们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抓住抓好影响经济全局的战略重点,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承认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规律,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他强调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大局;反过来,沿海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个着眼大局、激发各方面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办法。三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认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一种合乎规律性的现象。“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18)四是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一定要争取能够达到的发展速度,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然而这个“快”是有条件的,就是要讲效益、讲质量,“快”必须是没有水份的、扎扎实实的速度。一定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更新发展思路,坚决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这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五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六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设计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把发展经济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同时,要教育人民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既要深刻领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又要全面把握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方针。这样,才能提高贯彻执行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性、原则性和自觉性。

  以上可见,如果把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就是这座大厦五根最主要的支柱。这些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历史新阶段的最为鲜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必须真正学懂弄通这些极具创新性和根本性的基本理论。当然,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的其他一些方面,也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各方面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们在学习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注意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全面地、正确地加以理解和把握。

  三、准确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中贯穿着的几个基本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这会主义大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矛盾需要妥善处理。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全面地把握、正确地处理影响全局的基本关系。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贡献在于,它从历史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紧紧抓住这些基本关系,并加以科学地阐述,提出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这对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大局,坚持正确方向, 卓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扼要阐述以下三个基本关系。

  (1)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原理。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面对这一基本实际,我国现阶段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是生产力。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19)他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第一个任务”、“中心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只有发展生产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邓小平还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一方面,他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明确认识和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0)另一方面,他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要求。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理论的基点。这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论者。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完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巩固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在突出强调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邓小平在1985年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1)只有不断壮大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确保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也才能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当然,鉴于我国目前整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公有制占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于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都有着重要作用。与之相应地,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同时,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邓小平经济理论在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同时,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强调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上层建筑又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起巨大的反作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时并进。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从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这是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邓小平经济理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理。邓小平说:“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22)他把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设摆到了切实必需的应有的高度。不这样做,其他一切建设和主张只能流于空谈。

  与此同时,邓小平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之日起,就不断强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他反复告诫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个坚持”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2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内容,同时也对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辩证地、很好地统一于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邓小平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4)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没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物质文明建设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智力来源,就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越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加快改革开放,越是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要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开创两个文明协凋发展的新局面。

  (3)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个关键环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者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和首要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要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坚决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

  改革和发展都要求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他深刻地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25)他特别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掉。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这些论述,涵义很深,份量很重。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牢牢记住。在当今中国,不仅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稳定,而且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也需要稳定。中国不允许乱,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坚决排除一切可能影响稳定的因素。当然,从根本上说,稳定离不开发展和改革,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科学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作为必须长期执行的基本方针,这是非常正确的。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要求。认真贯彻这条基本方针,我们就能在当前世界范围的历史性大变动中,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就能在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既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此,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做到在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邓小平经济理论如同邓小平全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样,是一个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都是对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我们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把握,应当与学习、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和思想理论成果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研究和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尤其要学习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注 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1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9页。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1999年3月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