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目击淮河污染链:我们的村庄正被工厂吞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16:54 人民网 | |||||||||
今年是国家治理淮河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治淮,媒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组织部分媒体深入淮河流域进行采访,力求通过我们的眼睛,尽量客观地把淮河治理的真实情况告知读者—— 三个村庄传递着污染链
沿着淮河流域走了一圈,记者团发现了一条奇怪的无形链条:上游的“马明伦”们赚得越多,下游的“刘培营”们就赔得越多,而中游的“段广庭”们看着自己的村庄被污染包围的同时,再通过淮河把污染传递到下游。 下游:我们的污染谁来买单? “如果淮河水质变好,我们渔民会一天天好起来,如果淮河继续被污染,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权利!”7月30日下午,江苏淮安市盱眙县七里湖水面上,渔民刘培营这样对记者说。 这位河桥镇茅湖村原来的百万富翁现在却因养殖螃蟹而欠债70多万。刘培营告诉记者,他承包了七里湖水域盱眙段的500多亩水域养殖螃蟹,但7月22日傍晚从淮河上游来的污水团,使得他还有两个多月就可以上市的螃蟹死了3万多斤,损失达60多万。 刘培营告诉记者,在盱眙像他这样的因水产养殖而倾家荡产的渔民有很多,两三年前这里有70多户渔民,现在只剩下30户左右了。 据盱眙县水产局的统计,盱眙县因淮河水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增加,这次污染造成盱眙县水产品的死亡率的达到90%以上,直接损失3.1个亿,占盱眙县渔业总产值的一半。 “5.4亿吨、150公里长的污水团,满湖的死鱼死蟹,触目惊心啊!”盱眙县环保局局长胡爱华愤愤不平:“但是谁来还我们淮河下游被遭殃的居民和渔民一个公道?上游污染,下游遭殃!找上游安徽,安徽说他们也是受害者,找淮委,淮委说没办法确定污染源,就这样互相推来推去!” 江苏省环保厅污控处的副处长刘晓磊认为处于下游的江苏是淮河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但在这治淮的十年里,江苏取得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十年治淮,最主要的是要看变化。以目前的经济水平来看,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这种程度,可能与群众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进步的,这一点要肯定!” 刘副处长从这几个方面总结了江苏省十年治淮的成绩。 从工业污染管理讲,十年来,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规模小到规模大的过程,现在江苏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没上治污设施。 从监督管理的水平来看,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单纯依靠环保局派人去查的“警察逮小偷”的手段,九五末的时候,淮河流域所有的重点污染源,都有自动监控设备。 从产业结构来讲,淮河流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造纸、化工、食品酿造、水泥等高消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低的企业比较多。江苏主要集中表现在小造纸上,今年,江苏省把原来的150多家关停到现在的不超过10家。十五末,江苏省所有5万吨以下的麦草制浆的造纸厂将全部关掉。 通过积极的治理,九五初江苏省淮河流域COD排放量大约为60万吨,现在减少到20多万吨。 至于生活污染的治理上,目前江苏省淮河流域的已经建成了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50多万吨。 刘副处长认为通过十年治理淮河流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因为十年治污期间,淮河流域经济还在很快地发展,十年来经济增长了将近3倍,污染负荷却下降了60%左右。水质虽然没有明显的改善,但也没有比94年恶化。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下,能够保持住环境质量不恶化,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中游:我们的村庄正被工厂吞噬 7月30日一大早,我们来到了蚌埠市禹会区王岗村。 王岗村过去的老村长段广庭听说来了北京的记者,话匣子便源源不断。 70多岁的老人说现在王岗村最严重的是没有土地了,全村有1700多人,但只剩下100多亩地! “都被附近的工厂买走了!”段大爷告诉记者,原来他家里有10亩多地,现在一分都没了。 “最近这七八年,附近新建的厂子特别多,王岗村被工厂包围了!”老人一边说一边指给我们看:“那边是化工厂,那边是印染厂,那边是电化厂,那边是生化厂,还有一座十几万立方垃圾山……..” “这些厂子都把河水排到八里沟,再从八里沟流到淮河去!”段大爷告诉记者。 3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离段广庭所住的村子最近的一条河——八里沟。沿着沟边走了没多久,就发现一根直径约一米的排污管道正汩汩往外冒着黑臭的脏水,顺藤摸瓜,我们找到了污染的源头——新亚化工厂。 新亚化工厂厂区面积不足100平米,一桶桶化学原料凌乱地堆放在一起,厂区内流淌着这些原料的渗透液。 在厂区内转了一圈,记者发现该厂没有任何的环保设备,生产过程中流出来的暗红色的废水没经任何处理就排入八里沟。 化工厂的厂长王林向记者解释,他的厂子刚刚试生产两个多月,环评手续还没有来得及办。 随同我们前往的蚌埠市环保局副局长孙逊问王厂长:“没办怎么就生产了呢?你知不知道什么是‘三同时’?” 王厂长语出惊人:“应该是边报批、边建设、边生产(记者注: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法律制度)吧!” 为了证明化工厂不是黑户,王厂长向我们出示了工商局颁发的经营管理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我们在新亚化工厂附近的排污口取了瓶水样,后来经蚌埠市环境监测站监测,COD指标为946mg/L,氨氮指标为29.144mg/L。 孙逊副局长表示,最近十五小的死灰复燃是前段时间淮河流域污染反弹的重要原因。 “但是环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对于新建项目,环保部门的审批应该是工商部门审批的前提,部门之间审批程序的错位增加了治理污染的难度和成本。各部门应该坚决地把环保的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落实到位!”孙副局长说。 安徽省环保局副局长徐家声告诉记者,从4至6月统计的数据看,淮河流域的污染确实有所反弹。“说明这一段期间我们的监管力度确实有问题,主要是有些企业出现了超标排污的现象,一些小企业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三同时政策就私自上马,违法排污,因此反弹是确实存在的。” “但我认为反弹的存在不能掩盖十年治污的成果!” 徐局长说一切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他给我们列举了一大堆的数据。 95年,安徽省入淮COD为36.76万吨,2003年底为9.18万吨,十五目标是8.92万吨。至于氨氮,安徽省十五目标是3.14万吨,2003年统计是2.85万吨。而在这十年期间,安徽省GDP增长了1.88倍,人口增长了上百万,城镇化率增长至28%。九五期间,安徽省淮河流域共建了10个污水处理厂,到04年年底,这些污水处理厂的运转率将达到80%。 “十年治污的第一个成果是污染物的总量在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镇化率提高的情况下,污染物削减50%以上!” “如果没有这十年治理的话,淮河的水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通过这次专项行动,7月份监测的结果,安徽省淮河流域的19个控制断面,16个符合十五计划的要求,有些地方的水质甚至达到了二类,工业企业的达标率达到90%。” 除了水质的改善外,徐局长认为淮河流域十年治污的成就还表现在老百姓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监察队伍的建立与完善。 “淮河流域老百姓的环境意识比十年前有了巨大的提高,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通过群众举报境意识比。比如蚌埠的染料化工厂,在达标零点行动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24小时值守在厂子的排污口,一旦发现企业违法排污,立即向环保部门举报。” “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和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样,是在向前走的。按照现在这样的治理力度和重视,淮河水肯定是能改善的!”徐局长对淮河的未来满怀希望。 上游:富裕镇是靠小皮革发起来的 8月2日下午,河南省项城市丁集镇河北村,村民马明伦指着自家的三层楼房告诉记者:“我们家这三层楼房就是十年前靠做皮革盖起来的!” 据老人介绍,他有四个儿子,三个是开皮革厂的,另一个也是靠皮革为生。 “现在他们都闲在家里。因为厂子被停掉两个月了,封条封了,电掐了,不叫干了!” “为什么厂子会被关了呢?”记者问。 “污染啊!皮革厂的水都排到谷河,厂子多的时候,谷河的水发灰。”提到排污,这位80岁的老人用词很专业:“排得多的时候COD达到七八百,有时高达一千。” 村支书在一旁介绍:“河北村的人均年收入要达到一万多,是丁集最富的村子。这次整顿的12家皮革企业大都集中在这个村。” “我们这个村子以前并不富裕,主要是八几年后靠皮革富起来的。原来村子几乎家家都有皮革厂,多的时候有100多家,那时候污水可以随便排。前几年治理了一次,砍到12家,这次又治理,全砍了!” 马明伦的家离淮河的二级支流——谷河仅十几米,他告诉记者谷河这些年的变化:“小时候谷河的水可以喝,可以洗澡,现在都吃井水了,井都要打500多米,也没人敢在谷河洗澡了。” “不过厂子关了以后,谷河里的水变好多了。” 老人说谷河的上游还有一条漯河,上面不放水,谷河的水就好点,上面一放水,水就不行了。 “反正上面排下来的也是污水,我们为啥不能排?” 据项城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次整顿,丁集镇现存的12家皮革厂关闭4家,停产整顿8家。 8月2日中午,我们来到了这次整顿的8家企业之一——蜂华制革有限公司。 被勒令停产有1个多月了,厂长刘广民一肚子的苦水:“以前也停过,那次是因为污水没有治理,后来花了100多万上环保设备,刚刚运转五六年,又说设施太落后,达不到处理能力,让投新的,新设备要五百多万呐,这几年挣的钱全投在环保上了!” “为什么把你的厂子停了呢?”记者问。 “说是规模小,污染重。厂子是不大,六七十人,行情好时一天能生产三四千张皮子。” “环保设备是天天开吗?”记者问。 “天天开,不开罚款啊,环保经常来蹲点。处理一吨水一块五六毛钱,开一天要多花一千多块钱呢!”刘厂长很心疼。 镇委书记马忠平告诉记者,镇里从事皮革以及相关产业的不下于一万人,该镇的年人均收入是2420元,是项城有名的富裕镇,其中的60%-70%来自皮革。 河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景明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到了要么企业消灭污染,要么污染消灭企业;要么环保消灭污染,要么污染消灭环保的时候了,环保部门对这次的整顿是花了大力气的!” 李局长介绍说,河南省淮河流域经济比较落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和群众出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建设了一批技术含量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小皮革便是典型。这十年来,政府陆续对小皮革进行了整顿。 “皮革业是项城市的支柱产业,但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这次大规模的整顿可见政府治理淮河的决心和力度!”(纪谐) 相关专题:淮河治污十年 污染依然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