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新浪CEO汪延家世揭底:一门三博士家传拼命三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13:39 时代人物周报

  特约撰稿 边东子

  汪延是谁?是新浪网的CEO,首席执行官。有幸“落网”的中国8700万网民大都知道这位三十多岁的IT界“老人”。

  汪延是IT界的名人。汪家三代都有许多故事,但不是汪家的人,也只能如同从门缝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里窥视一般,看个局部,写个片断。

  “帅”是汪家男子的传承

  “帅”是汪家男子的传承之一。当年,汪延的爷爷汪德昭潇洒英俊、多才多艺,是一位“帅哥”。直到90高龄,仍然立如松、声如钟、敏如风,“帅气”不减当年。汪延的奶奶李惠年气质高贵、花容月貌。“十年动乱”时期,居然有人把她少女时代的照片偷去,当成影星玉照挂在自己的家里。汪延的父亲是一位很有风度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帅哥”。汪延母亲的籍贯是浙江诸暨,那里是西施的故乡,美女如云。汪延集两代人之精华,又有自己的发挥。因此,汪家三代中,爷爷是“老帅哥”,父亲是“大帅哥”,汪延是真正的“小帅哥”。论身高,他虽然不及姚明,但绝对是堂堂七尺男儿,而他的眼睛里透射的聪颖、真纯,甚至有些俏皮的目光,再配上那张圆脸,又“自成体系”,表现出他的刚柔相济,睿智真诚。

  虽然“帅气”是汪家的传承之一,但更主要传承的还是对科学的热爱。那还是汪延在巴黎学法律的时候。有一次,他和隔着大洋的美国同学利用电子邮件互相联系,这是他的第一次“触网”。当感受到互联网那神奇的速度和奇妙的功能时,汪延激动得就像金榜题名,又叫、又跳、又笑。他敏感地意识到,互联网将要颠覆人类的通讯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纪。这位未来的法学家竟“不守法”了,他想立即结束学业,回国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网站。后来,还是在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劝说下,他总算又忍了几年,直到拿到法学学士文凭,才向他所钟情的互联网扑去。

  当年他的爷爷对科学也有一番惊心动魄的追求。1931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朗之万到中国讲学,内容是当时最“时尚”的相对论和超声波。他那年轻的爷爷听得入了迷,朗之万跑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听到哪里,而且完全是自掏腰包。为了到法国去求学,拜朗之万为师,他甚至不惜和心爱的妻子做新婚别。在法国,他和朗之万等共同创立了“朗之万-汪德昭-布里加”定律,获法国科学院大奖“虞格奖”。从此身列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中。1956年回国后不久,他受命组建了由他担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他们为海防建设研制出了许多重要装备。从此,外国潜艇再也不敢随意闯进中国的内海捣乱,而中国的舰艇却可以听得更清,打得更准,跑得更远。汪德昭是公认的中国国防水声事业的开创者。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汪延的奶奶李惠年教授是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但她又通晓生物学。当年,中国没有音乐学院,甚至没有一个音乐系。那时,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有一位教授音乐水准很高,为了跟他学音乐,李惠年就报考了生物系,因此,她就有了“双学历”。她养的花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她开玩笑说,谁想跟她学养花,得先拿到生物系本科的文凭再说。

  人们知道汪延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可是汪家最早的“电脑发烧友”却是爷爷。微型计算机问世后不久,汪老就大声疾呼,要在科研中大力应用微机。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见过那“东东”。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汪老参加联合国的一个会议,他省吃俭用,把会议发给的补贴积攒下来,给所里买回一台微机。虽然现在来看,它太“古老”了,但它却是声学所的第一台微机,甚至很可能是中关村地区的第一台微机。

  早在1984年,汪德昭院士就以科学家的敏感,非常有预见性地提出,应当在中关村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不仅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远远超出了他的设想。

  因为父母一直在国外工作,汪延从小就在爷爷和奶奶身边生活。那时他家住在中关村13号楼,周围住的都是中国的顶级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等。而和他家同住一个单元的五家邻居中,四家都是院士。他们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杨嘉墀,著名化工冶金专家郭慕孙、陈家镛。邻里关系很好,来往也很多。汪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代人的幽默各有不同

  汪延的家传不仅有科学,还有幽默、乐观。有一次,汪延的爷爷率团考察日本的一个企业,当他问到一个谈不上是什么技术秘密的问题时,那家企业的老板说:“对不起,这是我的专利。”后来,日本老板看到汪老如此健康长寿,便问有何秘诀,汪老不冷不热地回答:“对不起,这是我的专利。”

  早年,汪老在法国留学时,体验到法国人的幽默,深感长期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人缺乏幽默感。他认为幽默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幽默能够使人与人和谐相处。为什么法国人可以幽默,中国人就不行?他那开朗乐观的性格,加上中西文化融合的学识,使他很快成了一位比许多法国人还具有幽默感的人。

  汪延的父亲汪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驻法国外交官,后来又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既有家传的原因,也有职业的需要,他常常是妙语叠出。一位朋友发现他发福了,建议他减肥,汪华大表赞同,并做愁眉苦脸状说:“肚子大了不好啊,没人请我吃饭了。”

  汪延同样富有幽默感。现在的媒体,都全神贯注盯着新浪这样的大公司,连哪位小姐的口红换了牌子,都要刨根问底一番,更不要说领导层的变动,股票的涨跌了。在这里当个什么“长”或什么“官”,没有口才,准会惹麻烦。而汪延却以幽默给记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有一次,他因为忙,实在难以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竟对那位记者开玩笑:“我现在忙得连泡妞的时间都没有。”

  此言一出,那位记者忍俊不禁,自然也谅解了汪延的苦处。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汪老在说到年轻时代的忙碌,曾经这样讲:“那时候在巴黎,有两个人最笨,一个是我,一个是钱三强,我们两个都不会跳舞。”

  确实如此,那时他和钱三强一心扑在科研中,哪有时间跳舞。

  同是说忙碌,虽然爷爷说得雅一些,汪延说得“俗”一点儿,然而透射出的精神都一样——惜时、敬业。

  某电视台的人为汪老摄像,他们惊叹汪老健康,精力充沛,不像是90高龄的老人。汪老笑笑说:“那我要不要戴上一个假胡子?”

  有记者在采访汪延时,问到他的身高,他一本正经地“精确”回答:“洗了脚之后是1米88。”

  汪老的幽默是缓解摄制人员的紧张,汪延的回答是制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其实都是为了让对方消除陌生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在谈到年龄时,祖孙二人也有相近的妙语。在声学所为汪德昭院士庆祝90寿辰的大会上,汪老致词说:“我才90岁,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而汪延则在公众场合自称:“我这个30岁的‘老人’”。

  虽然都是谈年龄,爷爷有些“浮夸”,汪延则在“虚报”,爷爷用一个“才”字,抒发了雄心不老的凌云壮志;汪延“卖老”则是警策自己,在年轻人云集,新陈代谢极快的IT界,不进则退。

  汪家的人在外幽默,在家人和亲友当中更幽默。汪德昭回到家有时会装成陌生人,毕恭毕敬地敲门:“请问有一位李惠年女士是不是住在这里?”

  而不久前,几位老邻居回忆起为庆祝汪延的父母结婚纪念日,在一起欢聚的情景,坐在一边的汪延却突然插进一句“我怎么忘了?”

  闻此言,众人大笑,他却不笑,一副“憨态可鞠”的样子。这种在亲人朋友之间抛撒的幽默,就像抛撒花瓣一样,让亲情与友谊更加绚丽多彩。

  幽默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精确、巧妙的表述。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讨论声学和海洋研究的关系时,汪老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法国人认为,红葡萄酒与奶酪是世上最美满的婚姻。声学家配上海洋学家,也是美满的一对。”话音一落,掌声和笑声顿起,都认为这个比喻形象。

  汪延也有同样的幽默,在新浪举行的大会上,刚刚演完让人捧腹的“变脸”节目,汪延上台讲话。他即兴发挥说,互联网就像这“变脸”,需要不断地“变”,也就是需要不断地求新才能发展。比喻得非常贴切、形象,也搏得一片掌声。

  汪家三代人都幽默,但那幽默的风格又不完全一样。爷爷的幽默往往能开启心窍;奶奶的幽默有如春风扑面般温馨和煦;父亲的幽默则如其人一样豪放、爽朗,有舒筋活络,开通血脉之功。汪延又是另一种风格,他会一本正经地给你绕上几个圈子,最后你才会发现他是在开玩笑。不过此时,他往往会看着你笑,自己却不笑。据说只有幽默大师如侯宝林、马三立才有这等功力。

  家传拼命三郎

  汪延担任新浪CEO之初,各类媒体纷纷议论:为什么是他?因为在门缝外很难看清门里的事。在外人看来,汪延不是凭着资金投入攀上高位,不是某项专利技术的持有者,也没有听说他运作过资本,为什么是他?有人解释个中原由,称汪延是新浪的“老黄牛”,也就是说汪延是凭着脚踏实地、拼命硬干的“牛气”才受到董事会的信任,这话有道理。真心做事,拼命硬干,也是汪家的家传。汪家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

  “十年动乱”结束后,有关部门一度想调汪德昭任国家海洋局局长,这是个副部级单位,局长享受副部级待遇,住小洋楼,配专车。可是汪德昭却写信给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请辞海洋局局长一职,信中明确写道:“我只想做事,不想当官”。他终于得到了邓小平的理解和支持。

  汪延也是一位真心做事,拼命硬干的人。为了把新浪从“烧钱炉”变成“赚钱机”,他做了很大努力,也付出过许多,甚至有过“管宁割席”、“壮士断腕”那样的经历,承受的压力与误解之多,外人是说不准确的。终于,新浪能赚钱了。

  汪延的爷爷奶奶不也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吗?汪延的奶奶出身于真正的豪门望族,天津人称“八大家”的“茶叶李”家。她属羊,可是却有拼命硬干的“牛气”。当年汪德昭在法国留学需要钱,她不向家里要钱,而是自己干,同时在几所中学代课,每周要教14节音乐,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痛,硬是挣足了汪德昭在国外的费用,也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著名的指挥大师李德伦,就曾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李惠年老师。现在回忆当时的情况,她还说:“那时候真是不要命!”

  汪延的爷爷更是一位“拼命硬干”的人。在法国留学时,他主动请缨,要攻下朗之万手中一个有名的难题。为此睡不安寝、食不甘味,绞尽了脑汁。在苦苦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中国的蚊香解决了实验的难题。1978年,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还“牛气”冲天地闯了一回南海。考察中遇上了风暴,偏偏考察船又出了故障,在月黑风高夜,船一直向打死人不偿命的战区漂去。这时,汪老却指着船上的灯光,开玩笑说:“你们看像不像上海的大世界?”考察队员哈哈大笑,危险和艰难全不放在眼里了。

  真心做事,拼命硬干的精神虽不是随DNA遗传的,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家传”。

  待人接物周到有礼

  除了“真心做事”,汪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真情待人”。汪延待人接物周到、彬彬有礼是有名的。别人送给他一本并非很珍贵的书,因为他不在公司,由秘书代收了。他拿到书后,立刻就打电话表示感谢。在他的眼里,人,从人格上说是一律平等的。他对餐厅的服务人员,公司的勤杂工,都很尊重,对他们的服务,总要道一声谢谢。他给公司的人员交待什么事情,都是尽可能为对方想得周详,有时讲不清楚,他会画一张图。对方往往会因此感受到他尊重人、关爱人的真心与真情。

  汪延有心气平和、临事不乱的风格,但他又会激动,并且是在一些别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上激动。在中关村,常能看到一些怀抱着孩子的女人,无论是狂风里、还是寒冬中,都十分“敬业”地卖着盗版软件。这些女人抱着孩子是为了“促销”,因为看到严寒酷暑中的孩子,顾客有可能动恻隐之心。更重要的是,她们是把孩子当盾牌。对于抱着孩子的女贩子,有关部门处理起来就很棘手,往往只好该出手时不出手。这种现象在中关村地区已经不足为怪,可是汪延却看不惯。有一次,汪延见到一位和媒体关系密切的朋友,提到这种现象时,他眼圆睁,眉倒竖,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你们应该给这些人曝曝光,这些孩子都是一天花五块钱租来的。为了赚钱,让孩子受罪,也太狠了吧!”

  朋友原以为他仅仅是痛恨盗版软件,其实,他是心疼那些孩子。痛恨摧残孩子,用孩子骗人的卑劣行径。

  汪延爱孩子,也敬重长辈。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因为那时父母都在国外工作。和普通家庭一样,他也因此和爷爷奶奶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祖孙之间的情感。汪延回国之初,正是好汉一条、无牵无挂,凭着两只空拳,一颗雄心外加一肚皮的新知,朝着他向往的目标扑去的时候。不仅早出晚归,而且来去无定。有人竟如此形容汪延和他的朋友 —“几个人整天猫在小黑屋里,不知在干什么!”听起来,简直像“非法团伙”。换成有些爷爷、奶奶,可能就要行使“否决权”了。汪延的爷爷和奶奶虽然并不很了解汪延干的那番大事业,却知道他在做有益的事,也是有风险的事,因而还是支持他。

  但爷爷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包括看电视的姿势都有要求,如果他把脚放在茶几上,爷爷就要纠正,而且那态度是挺严厉的。不过,汪延现在却用汪延式的幽默,轻描淡写地说是“指导几句”。

  当汪延和他的朋友取得一些成功,聚在汪延的家里忘情地狂呼欢笑时,爷爷对他们说:“你们取得成功,高兴是应当的。可是以后你们在遇到失败时,还能笑吗?”这句话可能使汪延终生受益。此后,他在事业和生活中遇到坎坷时,能够坦然相对,这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给汪延印象最深的是,爷爷最不能容忍的是只说不做。汪延因此成了说到做到,或者是只做不说的实干家。在如今的社会上,这种品格愈显珍贵。

  奶奶总是对孙子有许多不放心,即使是汪延那不平凡的奶奶也是如此。在若干年前,有一次,她多少有些担心地问一位老邻居,汪延能不能适应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那位邻居坚定地说,能,一定能!原因呢,就是汪延真心做事、真情待人。汪延不喜欢人家称他为“成功人士”,但起码到目前为,他是成功的。

  老汪家一门三博士

  爷爷和奶奶那一代是社会责任心极强的一代。汪老以朗之万的一段话做为人生指南 —“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们负有社会的责任,要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责任。” 为此,他甚至亲自去东北战场,促“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

  汪延在法国学习时,就是受爷爷的影响,关心国内发生的一切,也因此下定了要在中国创业的决心。

  汪老兄弟四人,个个出色。老大汪德耀曾任厦门大学校长,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老二就是汪德昭院士。老三汪德熙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称“一门三博士”。惟有老四汪德宣不是博士,而是战士。他投身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在日本兵的严刑拷打下,威武不屈。汪延对他十分敬重。也许有此因素,他对日本货总是不屑一顾。他还对搞写作的朋友说:“你真应当写写我爷爷他们兄弟四个。” 汪延虽然不把“民族”、“国家”、“社会”吊在嘴上,但肯定放在心上。

  现在的汪延很忙,除了公司业务,还要兼顾夫人和可爱的女儿。但他还是常常来探望97岁的奶奶。奶奶不但健康而且健谈,汪老不幸于1998年去世,但是奶奶说:“我要替他活着,替他做没有来得及做完的事。”最近,她还对来探访她的晚辈说:“你们要进步,我也要进步。可是有一样,你们怎么也赶不上我了,这就是年龄。”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非一般人能够企及。她现在讲得最多的是可爱的重孙女小鱼,这时,她乐得脸上都开了花。汪延自然是奶奶的骄傲,一提到汪延,她的眼睛就放光,可是她很少当众赞扬汪延,她夸得最多的是她的孙媳妇小芳,说她如何悉心照顾自己,屋子里的扶手就是孙媳怕她跌跤而特意安的。汪延有这样真诚待人,善良聪慧的夫人,不仅会事业有成,而且汪家的优秀素质也会传承下去。

  因为只能从门缝里看汪延和汪延的家人,所以写的只是片断,而且很可能片面,更担心“门缝里看人” —把人看扁了、写歪了。如有不妥,还请汪延一家尤其是活泼可爱的小鱼斧正。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