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在“招生门”露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22:35 新民周刊 | |||||||||
撰稿/杨 江(记者) 因为有了北航“招生门”事件,记者再次拾起案头的新书《大学有问题》,书的作者熊丙奇是一位长年在某著名高校工作,并对当前高教体制颇有研究的学者。采访归来再读此书,用夸张的手法概括读后感:冷汗淋漓!
在序言中,记者看到两段话,一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不该引发如此众多的议论。 还有一段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存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之种种病症! 于是,记者采访了熊丙奇,就北航“要拿通知书,先交十万元钱来”这个病症请他把脉。 天平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倾斜的 记者:我们先谈谈高考招生中的“潜规则”,这个词最近很热。 熊丙奇: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不是很完善,这是一个争议已久,却又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漏洞长存,因此总是被人利用。 目前的生源有两类,一类是不参加考试的,也就是保送生,此前已有暗箱操作的丑闻传出,这里更多的作用力来自社会的潜规则,比如在评定省市“三好学生”时,“递条子”的作用杆施力。 更多的潜规则在后一种,也就是按照分数录取的考生。理想主义的做法,应该是严格遵照分数高低、志愿的先后公平录取。但是我说过,由于制度的漏洞,被利用了。 首先是2%的机动招生名额,很多人不知道,这实际上更多用来照顾学校的职工、关系户的子女。潜规则细分到这里就是,A学校的录取线是580分,但一个关系户的子女刚达一本线520分,他(她)照样可以昂首阔步迈进A校门。当然,对外公开地讲,这个学生是优秀的,只是,这背后的黑幕又有谁知道? 再看上了投档线的这部分招生。现在的规则是按招生计划的120%投档再进行选择,这样做是为了体现高校招生的自主性,这是一种进步,但从120个名额里选录100个,决定权在哪里?标准是什么?实际情况往往是高校的行政机关,或者招生办,甚至是某些个人在拍脑袋,而不是由一个学术性的委员会去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打分决定。 这就留下了一个空间,你问是什么空间?递条子,送钱的空间!权力集中在少数个人手里。一些分数高的学生,比如第一名,没能被录取,还奇怪吗? 第三是各高校招收的优秀生,这类学生专业上优先录取,享有优惠。是绝对这样执行的吗?我没有看到一个公认的执行标准。 最后一种,优惠加分,也就是特长生,比如弄一个“国家运动员”,加20分。这又回到社会的潜规则里,某地高考前一下子冒出200多个国家运动员。潜规则的动力是什么?! 这些都是不为人知的,我们的规则看起来框架都很漂亮,但是一直在被一些不正常手段利用,好几年了。缺乏监督机制,高校的自主权一旦失去监督,就容易滋生不合理使用,这是症结。如果主动权集中在某些个人或者小集团手里,就可能引发招生腐败。 记者:这正是我们的担忧,令人窒息的不是考试,而是一次考试对命运的决定作用,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准备高考,这本应是一杆公平的秤,但现在秤砣被做了手脚。公平在潜规则面前死了。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孩子们尚未踏进校门就领略到了这种潜规则的威力。 凌志军先生在给这本《大学有问题》作的叙中有这么一段:“有人曾对我说,改变现存的教育制度,我们有心无力。我回答,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制度,那么就让我们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凌先生的意思是:“无数例证,在同一教育体制中,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真正优秀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教育体制,而是他们对教育的不同看法。” 但是,现在,家长、孩子们对高考招生制度的这种改变后的看法,变了味。学生们悟出“不能让社会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社会”这个道理,应用到这种潜规则,恐怕不是一个好兆头。 熊丙奇:的确如此。趋之若鹜,但凡知道这个潜规则的家长、学生都会调动一切手段去实现,所谓“分不够,托托人,钱来凑”。搞定!这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你们也注意到,社会对这个潜规则已经默认了。 北航事件不是已经有50多万入账了吗?有家长被勒索成功了,家长肯定知道勒索是非法的,也是知道举报电话号码的,但为什么没人站出来?有人会想,打了举报电话,能不能解决问题?谁知道是不是与学校串通一气的?别反弄得一身臊,耽误了孩子。 跟前一阵高考舞弊案一样,公平的环境被破坏了,便对高招失去了信心,去使用一些不正常的追求公平的手段。因此,很多家长在孩子刚考完,就开始主动托关系,只要有点钱的都去活动,没有关系的还要去费尽心思发展关系,也不管有没有用,求一个心安就是。 北航这事,如果不是庞宏冰“狮子大开口”,求其帮忙的家长还会举报他吗? 记者:有人说家长也违反了游戏规则。我们是不是在一厢情愿地祈祷,但愿北航的事只是一起“孤案”,回味一下,北航这件事在潜规则里似乎又有些异样。 熊丙奇:招生人员主动向家长要钱,这是很罕见的,是敲诈勒索。主动与被动的角色对换了,正常的都是家长主动给学校“捐钱”。 记者:违法、违规行为在行动前总要寻觅生存的土壤并预算行为成本。往往潜规则的受害者最初都是潜规则的参与者与制订者。我们在思考,家长、社会在高招灰色现象中的担当的角色,比如,现在查出北航“招生门”事件中有一个学生原本没有达到北航录取线。 熊丙奇:这值得反思,如果大家都自觉按照高招的制度行事……问题是,始作俑者并非学校,促动潜规则产生的首先是家长。供的资源有限,但需求的很多,如果按制度办事,孩子就进不了大学,于是家长掏空心思去通路子,一次次地对学校公关冲击,做的人多了,形成风气。游戏规则便被打破了。 记者:非正常的进校,当然要付出非正常的代价?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反思”这个词,社会分工如此细化,我们的家长还在将孩子赶往大学的“独木桥”,独木桥当然要变型了。 熊丙奇:你说的没错,问题是,表面看,一方面,高等教育是扩展了,但是优质教育,也就是读名牌大学的机会还是很少,以前是在过高校独木桥,现在还是在过独木桥,过优质教育的独木桥,拥挤程度比以前还要严重。另一方面,现在大学大门敞开,把独木桥变为高速公路时,在它的出口处,又埋下了堵车的陷阱,也就是说,与现在的就业形势有关,进了名牌大学,工作总是好找一点,有这样一个潜规则,有些家长其实挺乐意的。 但这对弱势群体,比如农村的孩子就很不公平了。 市场导向侵蚀教育导向 记者: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市场经济的手也已伸进校园,崇尚学术的校园,经商致富反成了偶像,大家羡慕更多的似乎是“财高八斗”,而非“学富五车”。 熊丙奇:高校每年都要上演生源大战,但不能“抓到篮里就是菜”啊!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育提出产业化,但又被异化了,一些高校将学生当作赚钱的渠道,而不是考虑怎样教育学生,教育出怎样的学生。的确有学校在这么做,如招生时宣传学校有这个那个热门专业,但实际录取时,又故意将热门专业名额闲置着,将原本可以进热门专业的考生调配进冷门专业,然后说,交钱就可以重新调配进热门专业。或者,将热门专业的学费提高,普通专业学费5000元一学年,热门专业就是8000元,其实没有什么冷热门之分,都是高校自己炒作。 记者:这就是所谓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市场?学生就是财源。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在作怪? 熊丙奇:确切地说,是对教育产业化理解有误。这对高教思想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以前学校考虑人的因素比较多,现在考虑经济较多,一些大学院长们聚会聊天,不是说我们招生质量有多高,而是说招了多少学生。传统的教育理念,现在变为商人理念,办校像办企业一样。 记者:但还有一些可爱的老师在坚持。一个老教授与教务处几次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是为了调整课时,以便对学生掌握知识更加有利。但是有老师提醒他:你的学生为课时和你提过意见吗?他们根本不关心学到什么,选你的课,不过是为了拿那3个学分。老教授哑语,很受伤害。 熊丙奇:是啊,受教育者也有问题。一些学生进大学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不是学知识,恨不得一进来就马上毕业,好早到社会上挣钱。这又助长了个别老师:你选我的课,我给你80分。学生一听开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学术的腐败。一个老师开设中外名曲欣赏,上课就是放磁带,从不讲解……还有一个老师将一门摄影课,硬生生分为旅游、风光、人物三门摄影课,教务处居然同意…… 记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应该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塑造受教育者。但是现在变为教育者去主动迎合受教育者。学生轻松拿到学分,老师轻松完成任务拿到工资,两者配合默契,各得所需。 熊丙奇:这是商人思想的特征。学生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生源大战背后就是经济大战。对高教产业化错误理解下,老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自己的利益。因为,老师的收入直接和他所争取的资源、创收挂钩,你坚持教育理念,很严格,学生不选你的课,那你还不喝西北风?! 记者:这是不是一种师德的沦丧? 熊丙奇:一种最大的沦丧!商气很浓,谈不上师德了! 记者:有人要辩护了,学校要发展,就要好的生源,要好的生源就得提供好的办学条件,好的办学条件就得有好的经济来源,怎么办?羊毛出在羊身上! 熊丙奇:学生是高教的受益者,是应承担一部分教育开支,但他已经承担了,还要变着法子要学生掏钱,就不正常了。不能把所有经费都摊派到学生身上,办学成本高与教育质量高没有直接联系。老师出国考察,是不是也要学生承担? 记者:总离不开一个话题,出路何在? 熊丙奇:规则其实都有,关键在没有很好落实,要从体制上梳理规范,监督执行,将高招彻底透明化。还要重新树立教育理念,变市场导向为教育导向。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也不能用企业化的工作量方式去评定。 有人说将大学“严进宽出”变为“宽进严出”,你以为就能解决高招中的问题?我们到时候能严吗?这不又是在制造第二个高考招生嘛! 必须打破潜规则,否则,把国外很好的模式搬进来,我可以断定,还是会有问题,好好去思考,为什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