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里看沧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 郑德刚 一棵百年古榕,枝叶繁茂地伫立在青石铺路的老街尽头,几个满头汗水的童子尽情在树下嬉戏。邓小平当年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的北山小学堂,就坐落在老街上。 一行蹒跚足迹,一张土制课桌,一盏如豆青灯,一方浓墨石砚,少年小平就是在这
古镇老迈,伟人已逝,不变的是家乡人对小平无尽的思念。一位老农说如果小平再回老街,一定请他到家里坐坐,亲手给他做顿家乡菜,“想吃啥子都有”。 从踏上渠江东门码头,涉长江、渡大海,北定中原、南荡残寇,戎马一生的邓小平15岁辞亲远行后再未回家。但家乡人知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小平,心里始终惦记着他曾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当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在华夏田野上响起,“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的口号,便在广安农民中流传。小平百年华诞,家乡人手捧一个花团锦簇的新广安,期待着伟人回眸。 距广安市区7公里的协兴镇牌坊村,有片川东风格的农舍,邓小平就出生在这座老屋中。距小平故居不远处,一座新牌坊村,表达的却是今日家乡人的豪情。全村清一色二层小楼,房前屋后绿荫婆娑。全村办起了88家农家客栈、36户“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近10万元。 记者在牌坊村时,正赶上广安市民政局的同志为村里的贫困户送捐赠的衣物。在一位杜姓残疾农民家里,记者见到一个眉清目秀的八九岁小姑娘,小姑娘的嘴唇上有一道很明显的裂纹。她喃喃告诉记者,她最爱读书。邻居们唏嘘地说,这孩子是从街上捡来的。 百年岁月,弹指挥间。从绿柳成行的西溪河畔,到人头攒动的思源广场,到处可以感受到飞扬的时代音韵。从农舍走出的小平,深深融入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而广安,也汇入了这个伟大时代。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22日 第五版)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