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重视我国教育:我要握握年轻人的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04:57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8月24日电 谁也没有想到,邓小平这位开创了改革开放事业、极大地改变中国面貌的老人,在去世7年之后,又为后人办了一件实事——把出版《邓选》所得到的14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出来,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26年前,老人家就说:“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这项基金,正是为“激励广大青
1977年7月17日,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他心急如焚:“中小学现在接不上茬,10年没有好好上课,数理化不行,外文也不懂。”“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 按照当时的规定,高中生毕业后至少要参加两年的生产劳动后才能上大学,“双手老茧”是必要的资格。邓小平上任之后第12天,就要求教育部考虑废除这项规定,允许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大学读书。上任20天,邓小平就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并且亲自把关,把有关政审的繁琐规定予以删除。他说,招生主要抓两条就可以了: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高考恢复,震动全国。从已经拖儿带女的“文革”前的“老三届”,到十六七岁的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高中生,纷纷交5角钱报名费、两张照片,涌向考场。当年度的全国招生计划只有27万,但报考者竟达到570万人!以至于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印刷考卷。为了满足求知若渴的青年们的愿望,党中央临时决定,调用原准备用来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考卷。 重新工作不到一个月,邓小平的一系列举措赢得全国亿万人民包括广大青年的心。大、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得以迅速恢复,并恢复研究生招生,大批留学生派出国门。“知识英雄”取代“白卷英雄”,陈景润、华罗庚等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的偶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过邓小平的强力推动,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的游行队伍里,大学生自发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标语。青年的情感发自内心。如果没有邓小平,他们中间很少有人能进大学读书。 27年过去,当年走进校门的第一批20多万大学生,大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有的已是院士,是大企业总裁,是省委书记和部长…… 中华振兴,从教育开始。在邓小平去世的那一年,权威的《人民日报》如此评价这段历史:“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2004年,全国大学报考总人数达到723万,首次超过1977年的报考人数。另外还有90多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但中国已不再缺纸了。 1984年2月8日,厦门鼓浪屿。邓小平从轮渡码头下船后,步行至日光岩。沿路许多男女老少驻足鼓掌,一个5岁的当地男孩大喊了一声:“邓爷爷,你好!”邓小平高兴地停下来,回头和这个小孩握了握手。 20年后,那个普通的厦门男孩长大了,成了一个普通的厦门青年。他在一家外资物流公司担任报关员。“外资、物流、报关员”,这些构成他职业要素的概念,都是这20年间新冒出来的,可以说都源自邓小平的开放政策。 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批成果,则是一个个“光棍村”里响起的连绵不绝的青年盖房娶媳妇的鞭炮声。不光是因为大包干以后有了钱。过去,农村姑娘相亲,做的第一件事还不是查看男方的家产多少,而是去派出所查户口本,看男方家庭的阶级成分……曾有数千万青年,由于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原因,得不到任何机会。是邓小平一举打碎这些枷锁,让这些青年成为社会的平等一员。 爱情没有国界,有胆大的中国小伙子想娶外国媳妇。第一例涉外婚姻甜蜜而曲折。1977年10月,一个叫苏珊的澳大利亚姑娘把结婚申请报告一直打到邓小平那里。老人家给了经典的3字批示:“很赞成。”想像中,老人当时一定是笑呵呵地写下这3个字的。1980年底,他又批阅了一封美国留学生兰温迪反映她和中国学生徐铬婚姻受阻的来信。从此,一道政策壁垒消除。发展到今天,连国内青年之间结婚,也不必劳烦单位领导签字“赞成”了。 邓小平说过:“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因为改革开放,因为邓小平,青年成长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对我们的国家要爱呀,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邓小平1977年复出时,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而他给这个国家制定的,是50年~100年的发展目标。从党的事业、民族复兴的大局考虑,他对于培养和教育青年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他的口头禅是“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1983年底,杨振宁教授见到邓小平,告诉他:软件远比硬件要重要,美国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搞软件,好多尖端技术都是娃娃搞出来的,建议在科大少年班成立软件小组。邓小平马上表示赞成,要求有关领导落实。“搞软件,我们有条件,中国有一大批好娃娃。”他说,“要看得远一点,要不然来不及。” “要不然来不及。”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无数次重复这样的话。 在退出政坛前夕,邓小平仍然在说: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好后代。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老人家就放心了。 他把对青年人的期望,概括为四个“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80年“六一”前夕,他为团中央主办的《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在当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又完整地重述以上这段话。 1983年“五四”青年节,邓小平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1985年3月,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他针对“文革”动乱中“十年不读书”、“耽误整整一代人”的状况,打破“左”的政治禁锢,反复强调要让青少年“有文化”。 1978年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时,他对被长期颠倒的“红”与“专”的关系进行了拨乱反正,指出:“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 他反复强调,青年要“有理想”、“有纪律”:“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他解释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迫切希望青年人肩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 “对我们的国家要爱呀,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中国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1992年南巡,在珠海,这位当时已88岁高龄的老人向青年们发出深情的呼吁。 高科技项目要让年轻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我16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1993年元月,邓小平在写给他孙辈的信中说。“年轻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年人就没缺点?”他对青年一代充满信任和期待。 他曾反复说:“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1982年5月,陕西省一位公费留学生在巴黎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却一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拖了一年半以后,竟又被派回到他出国前的老单位———富县广播站,继续当他的普通工人去了。邓小平听说后,作出严厉批示:“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用、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如何纠正?需要弄清楚。”为此,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发出通知,对全国县级以上单位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检查。 1984年春,李政道教授向邓小平建议,为了给中国在国外的科研人员回国后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可先建立十几个博士后流动站做试点。如果有几百个流动站、几千名站员,就可以使全国年轻的科技人员流动起来。邓小平说:“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但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新事物,当即表示:“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这个方法很好。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10个博士后流动站太少,要建立成百上千个流动站,要成为制度。”一年后,中国开始实行博士后制度。 1992年南巡时,他请特区青年转达他的期待:“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在深圳考察,他说:“高科技项目要让年轻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在珠海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邓小平看到坐在计算机旁边的都是年轻的业务骨干,非常高兴地说:“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年轻!”他热情地同一位女青年科技人员握手:“我要握握年轻人的手,科学的希望在年轻人。”走出公司大门,回头一看,还有20多位年轻人整整齐齐站在那里。于是,又返回去和那群年轻人握手,一个都没落下。在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他一连询问了3个年轻职工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然后高声对大家说:“2l世纪靠你们青年人。”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 “文革”以前,邓小平长期主管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老人家有过多次非常具体的指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 1957年5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祝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助手,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还必须学会怎样把最广大青年群众团结起来一道前进。我们不只是要善于团结先进的青年,而且还要善于把一切爱国的青年、包括还不赞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爱国青年,都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1979年初,邓小平再次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1992年8月,邓小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致信首都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并向全国的青年学生表示问候:实现我国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光荣使命,将历史地落在你们肩上。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掌握过硬本领,把自己培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祖国寄希望于你们,人民寄希望于你们。 他的这些要求,都已化入共青团的工作实践之中。2003年召开的团十五大的主题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邓小平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1990年起,共青团组织发起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一开始,在个别地方,工程的实施遇到很大阻力。有的基层干部根本不承认自己所在地区存在失学儿童。中国青基会带着几位台湾企业家到一著名的贫困老区去建设希望小学,当地党委领导竟然吓了一大跳:“台湾老板要在这儿建‘希望小学’,什么意思?是不是想搞和平演变?”坚持要让学校改名,否则就拒绝接受资助。 这时,一辈子关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邓小平为希望工程亲笔题词,后来又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消息传出,社会上很快形成支持希望工程、支持教育事业的热潮,希望工程的事业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现在,根据邓小平的遗愿,他的家人把老人的全部稿费捐献给青少年科技创新事业,有100名大、中、小学生幸运地获得了刚刚设立的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亿万青少年都感受到这位老人的关爱。老人家对后代的期许,超越了时空。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