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18:40 中国扶贫基金会网站 | |||||||||
庄水莲 香港知名实业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香港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庄水莲先生是一位赤子情深、乐善好施的爱国人士。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身于为血浓于水的内地同胞解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中。经过他的宣传、鼓动、游说,1997年6月“香港光彩事业促进会”成立,确定了明确的宗旨:情系中华,赈灾扶贫,义利兼顾,报效祖国。庄水莲先生在上
李正德 李正德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全国九届人大代表。自1994年以来,他带领班子成员把扶贫工作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贯彻国务院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他带领科技人员在阜新、彰武、建昌、柚岩四个贫困县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他主动争取科技扶贫任务,为全省整体脱贫做贡献;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科技扶贫攻坚计划,确保扶贫任务完成;选派科技副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扶贫基点,培育示范样板;实行人员、项目、经费三配套,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李铁檩 军中多年立功受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畜牧水产系政委李铁檩是十大“扶贫状元”之一。1990年8月,李铁檩走马上任担任畜牧水产系政委。多年来,他牢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旨,在圆满完成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实施科技扶贫,加大科技含量,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的路子,使教学科研与扶贫双收益。几年来,他先后组织和带领科技人员960多人次,从祖国东北边疆到西部青藏高原,从北部内蒙荒漠到南方闽南山区穷困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处处留下这扶贫之师的足迹。在27个省和自治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7500多人,赠送书籍资料8000多份,指导帮助兴建畜牧水产养殖场200多个,提供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家畜34900多头(只),增加经济效益5.25亿元 ;扶植陷入困境的企业54个,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为扶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玉生 他,经历坎坷,饱经沧桑,潜心科研,矢志不移;他,白手起家用双手建成土法实验室,一扎就是30年;他,足踏老少边穷地区,为农民寻找脱贫致富途径;他,将科研成果惠泽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进百亿元。 他叫张玉生,现任河北省鹿泉市政协常委、鹿泉市植物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这位农民的儿子一生历经艰辛,潜心钻研30年,研制出一种适用喷施一切绿色植物并能使其大幅度增产的“ZT-I”丰抗素。几年来,他多次亲赴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辽宁及河北省的老少边穷地区进行考察 ,举办培训班和座谈会,向贫困地区农民讲解施用丰抗素的方法,先后无偿为贫困地区提供丰抗素100余吨,经水稀释后喷施农作物7亿多亩次,均获得大幅度增产,农民增加收入近百亿元,加快了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陈立新 陈立新,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四,体重不过50公斤,脊柱严重弯曲的残疾人,现任天津市静海县东双塘乡村党总支书记,华隆集团董事长。他从自身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少生快富,扶救乡亲”的精神,一心一意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受到全村人的爱戴。1990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一手抓住计划生育不放手,一手大力发展全村经济,力图使全体村民在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中,牢固树立现代婚育新风,重点抓了四个环节。一抓经济的长足发展,制定了“一年起稳步,二年迈大步,三年上高速”的发展计划。经过10年苦心经营,该村已发展成为集冶金、化工、轻纺、机械、商贸、畜牧、养殖为一体的综合企业集团,总资产达3.3亿元,年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利润1750万元。并保持连续10年全村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实现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二抓村民后顾之忧的解决。为村民建别墅,为外来打工者建新房,土地全部实行规模经营。三抓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四抓生活方式的改善,先后拿出800余万元,成立业余河北梆子剧团、歌舞团、威鼓队、秧歌队腰鼓队;建立综合教育楼、文化园、影剧院等文体设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陶冶了积极向上的情操。 杨安贵 杨安贵是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从他1990年接受第一个扶贫项目——潼南县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技术开发推广后,扶贫项目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扶贫成果。他主持、主研并实地参与科技扶贫项目5项,其中重庆市项目“潼南县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经重庆市科委验收,项目开展后全县三年累计增产粮食83304吨,1993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项目“三峡工程云阳库区科技开发性移民——主要粮油作物丰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开发推广”经重庆市农业局结题验收,1995年使贫困县云阳粮食总产从长期徘徊的3.5亿公斤,提高到4.0亿公斤,越过温饱线。农业部项目“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经贵州省农业厅验收鉴定,1996、1997两年使贫困县石阡累计增产粮食37600吨,全县粮食人均由317公斤增至441公斤,过温饱线。 郑俊怀 伊利集团公司总裁郑俊怀说过:“伊利是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是在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为政府解忧,为人民造福,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我们责无旁贷。”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82年,郑俊怀临危受命,担任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伊利公司前身)厂长。1985年率先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97年首家进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和工效挂钩;1992年率团赴深圳考察后,力主改组成股份制企业。经批准,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93年5月8日诞生。1996年成为上市公司,适时提出了“资本经营”战略,开始了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二次创业”。1997年内蒙古伊利集团正式成立,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企业25个、资产6亿多元、员工11000人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二次创业过程中,郑俊怀针对地区特有的散养奶牛的特点和贫困旗县农户养牛的实际困难,提出了“改革地区养牛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产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把企业与广大奶户连在一起,视奶户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以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这些靠养殖奶牛为生的农牧户。他又提出“规范化奶场”方案,实现了企业与奶户的直接对话,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保证奶户应得利益。为使更多农 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郑俊怀在已有成绩基础上,加大贫困旗县乳制品加工企业资金投入,通过重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引进先进管理机制,提高其运营质量,使其迅速扭亏为盈。他还把再就业工程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对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孟森彪 “力是生命的基础,爱是力量的源泉,奉献是爱的实现……”这是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对生命的思考,对爱与奉献的诠释。他身患癌症,胃切除三分之二,仍将整个身心扑在工作上,扑在扶贫大业上;他在顽强地与死神抗争的同时,满怀信心地带领一方百姓向贫困挑战。他以生命与爱谱写出一曲慷慨激昂撼人心魄的壮歌。他,就是山西省桓曲县谭家乡党委书记孟森彪。他满怀对人民的赤诚爱心,以无私奉献精神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修筑乡村道路21条,总长78公里;修建大桥3座,总长318米,彻底结束谭家乡允河两岸道路不通的历史。兴建高标准教学楼6座,改造旧校舍70余间,彻底消灭了危房,中考成绩连续两年全县第一。改善通讯和文化生活条件,村村通电话,家家接闭路。修复水利干渠15公里,浆砌田间渠道18公里,修筑田间道路16公里,基本实现田林路渠全面配套。发展蔬菜节能温室100余亩,烟草3000余亩,嫁接枣树23万株,规模养殖300余户,蔬菜、养殖、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1998年底,提前一年整体越过温饱线,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508元提高到1998年的1380元,提高了171%,使1万多人解决了温饱。 郭树人 “贴心人郭树人!”这是镌刻在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地张家界一处悬崖峭壁上的六个闪光大字。张家界市既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所辖四个区(县)都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区(县)。郭树人作为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兼市建整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他带领张家界市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贫困。全市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30万人,锐减到1998年底的10万人,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706元增加到1998年的1545元。他组织熊壁岩人改制、换种,解决山上人的吃饭问题。瞄准该村丰富的山地资源,组织村民搞起山地开发和改土造田,一次次做发动工作,在他的倡议和感召下,在悬崖绝壁上架起熊壁岩村公路。在啃熊壁岩这块硬骨头的同时,郭树人在另一个扶贫联系点高桥村,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就是因为有了郭树人,有了郭树人这样一批人,张家界市扶贫攻坚取得实质性成果:三年来,350个建整扶贫村已有九成以上甩掉了贫穷帽,新修公路1045公里,架电626公里,新造稻田6459亩,新修水渠1960公里。“历尽酸甜苦辣辛,无时不念米衣薪,心挂千家万户事,扶贫济困公仆情。”这是25位退休老干部发自内心的赞扬。 雷菊芳 对于身处贫困与危难之中的同胞的关爱与救助,是奇正集团董事长雷菊芳女士不变的情怀。在1998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肆虐时,雷女士向民政部一次捐助价值600万的药品,帮助那些洪灾威胁中的同胞们度过难关。从青藏高原到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从东北平原到大江南北,到处留下她爱的足迹。西藏林芝地区所有能够就业的残疾人被全部招到林芝奇正藏药厂工作;林芝奇正藏药厂的首批产品、价值7.5万元 的奇正消痛贴捐赠给了西藏的敬老院和福利院;承担 了米林县南伊沟乡的22户珞巴族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建了三所希望小学;甘肃中部地区常年遭受干旱困扰,奇正集团又捐资帮助定西实施滴溉技术的示范工作;为甘肃花所乡建立了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为甘肃中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学生免费订阅《科技日报》;在兰州举办“奇正人回报故乡情”赠药活动,将价值10万余元的奇正药贴赠给急需解除病痛的患者;为我国运动员长期捐赠药贴。光彩事业“义利兼顾,共同富裕”的宗旨深深吸引着她,使她义无返顾地加入中国光彩事业首批援藏考察团,并在拉萨创办了光彩事业援藏第一个项目——西藏宇妥藏药研究所,投资上千万建立了林芝奇正藏药厂。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侧畔建立了万亩天然药材保护基地,开展西藏珍贵药材植物药材人工繁育、还林生长的课题已获成功。继在西藏投资建厂之后,奇正集团又投资2千万元与甘南州藏药研究所合作建立了甘南佛阁藏药有限公司,作为甘肃的光彩事业重点示范项目,同时也被列为国家光彩事业重点项目。 雷菊芳以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实践着奇正人信念:让众生少一分痛苦,让人间添一分温情 。 相关专题:2004年“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