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传统戏曲需要更多自我包装宣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5:49 新华网 | |||||||||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13日电(记者周效政)“趁七艺节的机会好好看看戏!”在主办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浙江杭州、绍兴、宁波、温州、嘉兴五座城市,这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共同愿望。 作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艺术节,七艺节在17天的举办期间将推出各类演出100多台,其中以传统戏曲剧目为最多。除了为大众熟悉的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川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戏曲近年来一直面临着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一些地方性较强、海内外知名度较低的剧种,甚至面临着从舞台上消失的危机。为此,戏曲界的艺术家和有关专家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大胆创新,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改进舞台布景和配乐;引进新题材或对老戏进行现代版演绎等等。 本届中国艺术节就是戏曲界展示过去几年来改革创新成果的一个大舞台。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来关注这一盛大的展示,艺术节的主办者可谓煞费苦心。首先,他们宣布本届艺术节期间的所有演出“概不赠票”,打破了一些人心目中传统戏曲节目只能靠送票“请人看”的错误观念。而后,按照七艺节要办成“人民的节日”的宗旨,他们又采取措施,确保每场演出按10%-15%的比例出售50元价位的低价票。针对老人、民工、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还有票价在20元-30元之间的“特价票”出售。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大多数演出的票房,很多场次的中低价票已经预订销售一空。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位60多岁的杭州市民说,他也有意在七艺节期间去看一些演出,但还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因为虽然最低票价不过50元,可对一般收入的市民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就和一部进口大片票价差不多”,而真正进了剧场恐怕也是“不用望远镜根本看不到戏”。这位市民表示,除非是特别好、特别值得一看的剧目,否则就不如呆在家中看电视了。 记者还曾听到一位采访七艺节的同行说,这次有一部被冠以“青春越剧”的演出剧目《第一次亲密接触》,票房令人担心。这位同行说:“把网络流行小说改编成越剧,从名字、内容、形式上看是够创新现代的了,但恐怕结果是老戏迷不感兴趣,年轻人也难被吸引。” 细细想来,无论是那位市民的犹豫还是那位同行的担心,都主要源自同一个原因:对演出剧目的不了解。百部大戏,数十个不同剧种,上万名参演演员,确实够让观众眼花缭乱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观众又如何能确定自己到底该掏钱去看哪部呢?一些有创新、有突破的新戏,如果不让观众了解其到底新在哪里,好在哪里,单凭一个剧名又如何能吸引欣赏口味各不相同的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呢? 应该说,艺术节的主办者在这方面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比如,在网上订票服务中,每个参演剧目都附有一份剧情梗概和剧目简介。有39场重点剧目,主办者还邀请演出团体举行媒体新闻发布会,尽可能多地向公众介绍有关情况。但是,从效果来看,这些宣传介绍的力度都还稍嫌不够。 更堪忧的,还是传统戏曲界自我包装和自我宣传意识的欠缺。艺术节开幕以来,除了少数剧目,如有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参与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多数剧目似乎并没有抓住参加此次艺术节的难得机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介绍自己的打算:街上没有见到什么演出海报,报纸、电视上没有什么演出广告,新剧目不知有何新意,老剧目也不知如何传承了“原汁原味”。在中国电影已经充分意识到包装宣传的重要性,并涌现了《英雄》《手机》《十面埋伏》等成功案例的今天,同样声称要走市场化道路的传统戏曲界似乎还没有摸到门道。 还是听同行说起,这次艺术节昆剧演出的票子卖得非常好,因为不少人“越是听不懂,越把听昆剧看成时髦”。记者不禁为昆剧的未来隐隐担忧:如果不能让进场的观众真正了解昆剧的妙处,真正听懂它,仅凭一时兴起的“赶时髦”,现在这股“昆剧热”又能维持多久呢?(完) 相关专题:第七届中国艺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