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各地市汇总专题 > 正文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10:53 济源外宣办

  序 言2001年到2005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搞好“十五”规划,对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新世纪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济源市委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分析形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作为这一时期全市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环境,突出发展主题,主要阐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意图,明 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方向,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计划内容以“十五”时期为主,同时研究了21世纪前十年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轮廓性远景目标,规划了跨越五年计划的重大工程,体现了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 发展目标)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一篇 发展目标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实施“科教兴济”、“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突出工业带动,坚持“四轮”驱动,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预计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70元,年均增长7.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089万元,年均增长6.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普通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7.65万亩;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提高,粮经比由1995年的81.6:18.4调整到2000年的68:3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7%以上;乡镇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素质明显提高。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浮法玻璃、金银铅三期扩改、豫港焦化、济钢30万吨炼钢及20万吨连轧扩改、2亿只纸容器等40余个工业基建和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9亿元,年均增长10.5%。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煤气工程、电力调度中心、第二水厂、人才大厦、207国道山口至孟州界段、济阳公路、小浪底专用公路等20余个省、市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0余条,新增公路里程201公里。治理绿化了南、北蟒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区面积达到22.6平方公里,跻身“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河南省园林城市”行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预计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建成了一批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425.4元、5818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893.4元和2009元。全方位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先后对34家市属企业、37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改制,企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果。经过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九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提前6年和5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九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十五”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加快纺织、食品、畜牧业、中医药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形成的独特水域,将为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水产养殖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省重点工程的兴建,将拓宽我市经济发展空间,有效地启动冶金、建材等市场,增加税收,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时期,我市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竞争加剧,对我市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及产品影响较大;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的产业政策实施,将对造纸、化工、冶炼等行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规模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压力大,小城镇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发展难度较大。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风险,发展的前景光明,潜力巨大。只有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才能赢得希望和发展。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突出抓好旅游业、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振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把济源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远景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把济源建设成经济强市、旅游大市;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预期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00元,比全省平均高8649元,年均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8.3:56.7:35;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新增镇区人口7万人;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左右。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9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2.5万亩;新增高速公路3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新增电力装机240万千瓦;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燃气化率均达到5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污染点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预期“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和7.6%。以住、行为重点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18平方米,农村住宅钢筋砖木结构比重提高到73%;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有所提高;全市电视人口混和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6.4部;城市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2%;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教育和基本卫生保健;城乡文化体育和社区服务设施继续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得到提高。山区人畜吃水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6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农村供电入户率达100%;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其中油路达到80%以上。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实现我市“十五”计划目标,要着力抓好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化”,实施“四个突破”。——围绕把我市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这个总目标,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辐射能力,把我市建成豫西北与晋东南地区集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商品集散地及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化。以城区现有土地的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为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小城镇,快速推进城市化。——实施旅游业、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非公有制经济突破。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技术人才,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合理引导、信息服务等措施,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篇 经济结构)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二篇 经济结构第三章 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经济板块。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节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效益化经营,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培育市场为重点,带动林果、蔬菜、畜牧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四大经济板块。一是山区经济板块。紧抓国家实施“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机遇,大力发展林果、畜牧、药材三大支柱产业。二是城区经济板块。突出花卉、苗木两大主导产业。三是平原区经济板块。突出优质专用粮、畜牧、果蔬三大主导产业。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扩大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牛羊肉、禽肉和奶业生产,搞好品种改良,发展特色养殖业,建设畜禽疫病防治中心。 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65%以上,奶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达5%以上,年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4.5公斤。利用小浪底库区沟岔水面,大力发展水产业,2005年,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以上。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集中连片发展李子,以轵城、承留、梨林等乡镇为主,发展优质粮经作物间作套种。2005年,全市粮、经、饲比达到50:44:6,农、林、牧、渔的结构比调整为45:10:40:5。四是景区旅游经济板块。鼓励农民参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景区道路绿化、硬化,支持农民发展为景区服务的第三产业。第二节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加快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体化产业链条。重点扶持宫殿酒业、太行实业、牧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积极运用因特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周转。加快专业化、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2005年,要形成200个专业村、50个专业小区、8个龙头企业、8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8000 个专业户。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围绕“板块”规划,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精准农业和创汇农业,建立集约化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网络建设,大力推广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搞好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辐射,引导广大农民自发采用新技术。“十五”末,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第四节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大力推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和运输业,支持发展为农村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培植一批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加快乡镇企业改组、改制和改造,鼓励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乡镇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十五”期间,要完善、组建金源玻纤集团、梨林纺织集团、坡头粮油集团等。大力推进东西合作,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素质。顺应城市化趋势,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聚效益。第五节 扶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扶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村实行移民开发,异地脱贫。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平原区贫困人口收入。“十五”期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遏制返贫现象,保证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第四章 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把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十五”末,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重视发展轻工业,轻重工业比调整到30:70。冶金工业 钢铁工业重点发展连铸连轧、高炉富氧喷煤等节能降耗新工艺,研究开发生产高速线材、离心铸管等产品。重点完成济源钢铁公司30万吨高速线材、炼铁高炉改造、全连轧系统改造工程及冷轧带肋钢筋生产线。抓好豫光集团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10万吨电锌等一批项目建设。“十五”期,着重巩固济钢“河南第二大钢铁生产基地”地位,争取豫光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到2005年,冶金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建材工业 提高玻璃深加工率,加大优质浮法玻璃比重,研究开发高档硬镀镆、平弯钢化玻璃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玻璃品种,重点建设奔月集团平弯玻璃、在线硬镀膜浮法玻璃生产线和高档压延生产线。水泥工业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标号旋窑水泥和特种水泥,对于质量稳定、符合国家标准的重点机立窑生产线,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逐步改为“经济型”新型干法生产线。重点抓好天坛山集团20万吨水泥生产线、济钢20万吨矿渣微粉项目、五星集团水泥生产线立窑改回转窑项目建设。耐火材料重点发展连铸用铝碳砖和高档镁钙碳砖,新型墙体材料。重点抓好高效连铸滑板功能耐材项目、炉外精炼用耐火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2005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化学工业 重点发展化工助剂、新型农用复合肥料等产品,有选择地发展日用化工,促使化学工业结构由化工原料型逐步过渡到化工原料与精细化工混合型。重点抓好锦捷集团年产3万吨烧碱4.5万吨树脂粉技术改造项目、2000吨PVC装饰型材项目和大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碳酸钾项目建设。2005年,化学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9%。机械电子工业 机械工业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成套机械和农业机械设备、防爆开关、包装机械、环保仪器等产品。重点建设河南兴华机械厂的成套固体垃圾处理设备生产线项目。电子工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产,研究开发市场需求增长强劲的新型元器件、计算机软件、网络应用设备和通讯设备。力争2005年,机械电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6%。农副产品加工业 重点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发展奶制品、禽蛋制品、饮料、低度酒及新型方便、营养食品等。以淀粉厂、华中食品厂、坡头油品厂为依托,搞好粮食、油料的精、深加工。以宫殿酒业有限公司、黑加伦总公司为依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饮料产品。统一规划布局,建设肉联加工、储藏保鲜企业,搞好肉类深加工。在提高加工质量的同时,要对产品进行精美包装,强化宣传,形成知名品牌。重点建设酶法麦芽糊精生产线、10万吨淀粉生产线等项目。到200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轻工业 造纸工业要调整用浆结构,推动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轻量涂布纸、涂布白板纸、铜板纸、白卡纸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重点抓好世纪纸业公司年产8.5万吨高档涂布白卡纸项目建设。塑料工业主要发展新型农膜、聚丙烯管材及其它新型塑料制品,重点建设鹏源8000吨微孔渗管项目和捷达通讯光缆塑料管项目。陶瓷工业要积极研制适合国际需求的各种色釉、亚光釉、釉中彩和特种工程陶瓷系列产品。重点抓好巨康精陶生产线建设。医药工业着力发展传统中草药,开发中药新剂型。以济药集团为依托,重点抓好冬凌草、金银花等中药系列开发。纺织工业应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工艺处理水平,加快发展服装产业用布和装饰用布等最终纺织品,积极开发高支棉纺织品和服装系列产品。重点抓好梨林二纺6万锭细纱生产线建设,力争“十五”末,年产细纱达到10万锭。促使协兴纺织、第三羊毛衫厂等加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实施名牌战略,争创河南名牌。第二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支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类等高新技术产品,有选择地发展移动通信、信息安全及网络、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现代化中药和新型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向产业化迈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豫光集团铜、锑、铋综合回收、特钢水晶厂压电石英晶体频率片、远东集团智能型数字继电器及集成化保护系统的技术研究和项目建设。第三节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2005年,争取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1—2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4—6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鼓励济钢、豫光、奔月等企业走出去,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贯彻产业政策,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提供信息咨询、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第五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饮食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现代社会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显著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一节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全面落实住房制度改革要求,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房产交易一级市场,发展二级市场,建立畅通的住房流通渠道。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和流动人口增加的需要,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兴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规格、多档次住房。重点建设济钢、济河苑经济适用住房。规范发展家居装修、物业管理等房地产伴生行业。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网点,提供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积极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经纪代理、信用评价、资产评估等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中介组织的企业化、商业化。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与保险业。第三节 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仓储业要大力推行代理制、配送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化物流方式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着力提高竞争力。以中小集市贸易为基础,打破区域界限,构建多门类、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市场体系。着眼于增强市场牵动力,提高档次,配套服务,完善功能,培育和繁荣市场。重点改造、建设宣化购物一条街、百货大楼,建设周园商业街,规范完善商业城、羊毛衫大世界、恒泰建材大世界、王屋山农副产品、苗店蔬菜批发、东添浆果蔬批发等专业市场,扩建南街蔬菜和小商品批发市场。第六章 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要以城市为核心,以建制镇为依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配套改革,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要以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树立文明整洁的城市形象,把济源建成豫西北与晋东南地区现代化中等城市。2005年,市区人口达到21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3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5%。第一节 搞好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城市中远期以向东发展为主,适度向南发展。焦枝铁路以西主要发展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焦枝铁路以东、南北漭河之间发展商业、宾馆服务业;焦枝铁路以东、南漭河以南定位为行政办公、文化、体育、教育科研、金融、居民住宅综合区;焦枝铁路以东、北漭河以北主要发展居民住宅、零星商业。城区四个办事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要和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第二节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总体发展应以城区土地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为主。配套完善济渎东路、汤帝南路、文化南路等道路,新建东一环、黄河路东西延伸、西一环南北延伸、南一环等道路,抓好南、北漭河的整治与绿化,开工建设城市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城市供气二期工程、世纪广场、中心公园等一批城市公益性项目。第三节加快发展小城镇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城区为依托,建设克井、轵城、五龙口、承留、梨林等小城镇;以小浪底为依托,建设坡头和大峪小城镇;以邵原为中心,建设邵原、王屋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着重提高社会服务和居住功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重点要搞好克井、轵城、五龙口三个省级小城镇试点和坡头、邵原两个市级试点镇建设,到2005年,形成3—4个镇区人口达到1—2万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争取1—2个城镇列入国家综合试点镇。第四节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城市。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机制,以有限的财政支出为引导,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市内外企业、个体和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如经营权出让、招商引资等,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适当调整城区区划,将毗邻市区的村并入市区,着力解决“都市村庄”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管理,对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先入户、后就业的政策,取消对农民和外地人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抓住生态建设和西霞院水库建设机遇,动员山区零星居民和第四期移民到城区或小城镇定居。采取换地、土地入股等措施,促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强对城郊农民城市意识的教育培养。第七章 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 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原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王屋山、天坛山、鳌背山三大灌区更新改造,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小浪底北岸灌区、小浪底北岸生态旅游农业、天然林保护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做好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前期及开工和建设工作。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机配套,提高农机化水平。第二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以公路为重点,建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搞好干线公路和城市环路建设,形成交通主干道。重点建设晋(城)—济(源)—洛(阳)高速公路济源段、济邵公路虎岭至邵原段改造、焦克公路辛庄至水运段改建。加快县乡道路和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建设沿黄路(寺郎腰—下冶—邵原)、大社—裴村—罡头、梨林—轵城—承留—虎岭、毛田—原始森林、白涧—南姚、邵原—唐山等公路,完成平原区村与村断头路硬化,建设济源客运站、小浪底汽车站等车站。水运重点是开通小浪底—三门峡客运。争取开飞济源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航班。2005年,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7公里,货物周转量78312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63500万人公里。第三节 优化能源结构继续服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沁北电厂建设,把我市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电网建设主要抓好220KV、110KV和城乡电网建设及改造,在市区形成220KV及110KV环网结构。加快豫源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发挥水资源丰富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煤炭深度加工和煤化工。重点搞好煤炭公司30万吨型煤生产线、济源煤矿选煤生产线项目建设。抓住国家西气东输机遇,争取主干线为我市开口,搞好城市管网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和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第八章 突出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以资源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积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出济源特色旅游品牌;抓住我市列入省“三点一线”(郑、洛、汴“三点一线”黄河旅游带)黄金旅游热线机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济源成为我国北方山水交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的著名旅游胜地。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8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5—6亿元人民币。第一节 准确把握旅游定位以小浪底黄河三峡为龙头,以王屋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突出山水特色,构筑济源独特的大旅游格局。规划小浪底—黄河三峡—原始森林—王屋山—九里沟—市区—五龙口—小浪底环形游线,并在小浪底与省黄金旅游线路相连接,提高旅游景区开放度。第二节 搞好景区景点规划和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景区、景点建成全国精品。旅游业总体规划以城区文化旅游区为中心,以南部黄河观光、度假旅游带,北部山岳文化旅游带为两翼的展开布局。重点开发建设黄河三峡景区,小浪底张岭度假村,黄河博物馆,九里沟景区溶洞工程,逐步修复迎恩宫、紫微宫等园林式文化景点建筑,抓好小浪底一横四纵道路、王屋山两条道路及景区通讯、供水、供电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王屋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第三节 统筹策划,搞好旅游营销超前旅游形象理念设计,精心策划鲜明口号,在河南、全国叫响景名。以济源浓厚的人文底蕴为载体,狠抓促销活动,采用图书、笔会、影视文艺、研讨会、网络媒体等形式,推介济源优美风光。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如知识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策划实施若干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活动,如登山节、探险、攀岩、水上运动等。稳定郑州、洛阳等省内市场,积极开拓北京、石家庄、太原等省外市场。国际市场重点放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第四节 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旅游搞好服务。城市建设要树立旅游意识,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快捷、舒适、安全、方便旅行。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满足游客多样化购物需求。改革旅游管理体制,促使一些素质较高和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向集团化、跨行业、跨地区方向发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旅游职业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第九章 加快信息化进程,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水平高低是地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要按照“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遵循“以应用为目的,服务经济发展”的方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快固定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建设,扩大网络容量,提高传输速度。实施“信息网络工程”,组建容量大、可靠性强的基础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农产品市场销售、技术、商业金融、医疗保健、交通旅游、网上购物等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电子政府”工程,搞好政府信息、产业、产品信息、信息库建设,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农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信息化。第二节 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开发引进企业内部涵盖经济决策全过程的信息化系统,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大中型企业要普遍上网,在专业系统网和其它网络上建立网站。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产品销售率。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第三节 加强信息教育与应用在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教育,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加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及应用的普及率。鼓励市民学习、应用计算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经济活动。推进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无纸办公”。围绕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引进、推广新型通信产品、专项应用软件、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的信息应用产品。第十章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2005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000家,纳税额达到1.2亿元。第一节 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整体框架,在投资立项、贷款支持、税费征收、征用土地、人才使用、进出口、社会保障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同其他经济成份同等的待遇。开辟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区,采取招投标、拍卖等形式,使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取得地权或经营权。加强和完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及国有企业职工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不合理负担,保护其正当权益。放宽产业准入范围,在城建、交通、教育、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等领域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建设、经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兼并、承包、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第二节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加快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规范企业改制,逐步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过渡。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奖励、收入分成、给股权等方式,建立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机制,吸引科技人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有选择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提高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 对外开放)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三篇 对外开放第十一章 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创新观念,营造环境,努力扩大出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对外合作,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第一节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实施多元化外贸出口战略,继续巩固扩大传统产品出口规模,重点扶持电解铅、日用陶瓷、人造植物等产品出口;抓住我市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机遇,积极开发生猪、干鲜果等地方特色产品出口。加大机电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支持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扩大出口领域。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豫光、特钢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利用境外信息、技术、人才,开展研究开发、生产和分销,增强企业在海外的竞争能力,带动市内产品出口。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第二节 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创新观念,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革招商方式,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模式。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快商业、金融、旅游、城建、交通等领域利用外资步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引进资金的同时,注重和引进人才、信息、技术、品牌。第十二章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东引西进”,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第一节 全面开展与东部地区合作利用我市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与东部先进省市在技术、人才、科教、文化等多方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改造我市传统产业,吸引东部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和并购等多种形式,对我市企业实行重组,促进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鼓励东部企业参与我市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生产旅游产品,兴办信息、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第二节 大力开拓西部市场加快优势产业、产品西进。适应西部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合当地的特色产品,如新型煤球炉、方便面等,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能力,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鼓励我市企业参与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发挥建材、冶金、食品、农副产品等比较优势,增大我市钢铁、水泥、玻璃、耐火材料、化肥等产品在西部市场的占有份额。抓住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机遇,发挥我市运距相对较近和产品质量优势,积极开拓西部粮食市场,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供应。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西部大开发。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篇 科技教育)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四篇 科技教育第十三章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五”期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快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第一节 提高企业技术升级能力利用现代信息、生物、先进制造、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加快渗透到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备、设施,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新技术,搞好良种培育、种子包衣等新技术及奶制品、肉类加工、中药等新产品研制开发,促进基因番茄、饲料用维生素B12项目、气体绝缘型电流互感器新型电子产品、XSG橡塑共混渗水管、高档永磁复合材料等项目向产业化迈进。引导外商投资、合作,共同建设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第二节 建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市属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导科技人才直接进入企业,以项目、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共建技术开发实体或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形式,促进企业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有机结合,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探索高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风险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市级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以上,重点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和引进高科技人才的补贴。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确保每年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5%以上。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跻身二板市场融资,市内外上市企业可采取控股、参股、共同研究开发等多种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第三节 规划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科技、非公有制经济、外商投资特区等园区,制订特殊优惠政策,引导外商和市内外投资者在开发区兴办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抓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进入科技园区,促进开发区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第十四章 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要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第一节 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巩固提高“普九”成果。2005年,全市平原区3岁以上、山区4岁以上学龄儿童入园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全面实行小学6周岁儿童入学制度,义务教育由“五三”逐步向“六三”学制过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初、高中扩建改造,切实解决好小学毕业生高峰期升学问题。加大山区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保证贫困地区和残疾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平原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倾斜山区教育,山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力争达到50%。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比率在60%以上,普高、职高在校生均达到1.5万人,集中力量办好1所职业高中和2所综合高中。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重点抓好工业中专二期工程建设,力争2—3年内,将工业中专办成一所集高等电大教育、普通中专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到我市设立分校或二级分院,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第二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合理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步伐,推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探索完善高中招生推荐入学制度。支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发展民办公助学校等,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发展格局。广泛开展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等社会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与国家、省教育网络联接,城区和平原部分乡镇实现教学网络“校校通”;开展各类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第三节 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改革人事、劳动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高等专业技术人员人尽其才、学以致用的激励机制。着眼于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引智意识,积极引进“季节性人才”、“项目人才”、“星期天人才”、“候鸟性流动人才”等多类型人才。进一步规范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建立人才市场体系,构筑济源籍博士生、国外留学生、知名学者人才信息沟通网络,形成与高等院校、国内大中城市连接紧密的人才交流平台,吸引和聘用学科带头人、博士、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以及具有专门技能的特殊人才,支援济源经济建设。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篇 人口资源环境)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五篇 人口资源环境第十五章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进一步落实以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避孕工作为主的方针,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巩固和发展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网络,积极培训和充实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改善服务条件和质量,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服务的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按照“政府带头、条块配合、综合治理”的要求,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进和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强化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的责任,把计划生育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帮助群众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把各项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第十六章 合理开发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合理开发,保护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一节 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力推进城区单位、居民使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因地制宜扩大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发展低耗水、高效益农业,限制高耗水、重污染工业和能源项目的发展,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实施城市节水工程。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器具、设备,节约生活用水。第二节 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开发城乡及矿区损毁土地的复垦与整治。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要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注重有效保护耕地。第三节 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探、矿产开发监督管理,整顿矿产品流通秩序。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先进的矿产勘察与开采技术,提高开采回采率、伴生矿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实行一矿多用。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对煤矸石、矿渣、尾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固定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加强可再生资源和废旧物回收利用。第十七章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势头,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培育与保护并重,山区与平原并举,城乡绿化全面推进。积极实施国家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世行贷款林业可持续发展等工程。加快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城市园林绿化,禁止天然林采伐。搞好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美化工作,实施“青山绿水工程”。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着力解决工业污染和发展旅游的矛盾,城区工业要集中布局,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新上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乡镇工业要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有效治理、控制污染。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包装技术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天然气新能源。推广农村厕所改造及沼气利用技术,逐步推广使用无铅汽油、生活垃圾袋装、分类垃圾箱等,实现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拓宽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确保政府对环保的投入达到GNP的1%以上。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集中处理。积极筹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城市污水排放50%以上进入管网;新建日处理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篇 社会发展)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六篇 社会发展第十八章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五”期间,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节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在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居民住宅水电暖设施、网络设施等配套建设,发展集中供热,提高燃气普及率。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和范围,提高居民购买力。鼓励居民购买计算机、汽车等消费品,提高电器、电话普及率。第二节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三节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教育,完善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服务体系,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急救中心和中心病房楼。建立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巩固三项建设成果,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保障农民就医需求。加快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加强卫生执法,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制。“十五”末,全市人民主要健康指标要达到我国中等以上水平,乡镇计划免疫率达98%。推动体育产业化进程。“十五”期要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培育,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标准篮球馆、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包括体育馆、田径场、武术馆、游泳馆等工程),为举办省级运动会打基础;扩建改造市体育运动学校,过渡成为体育中专,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继续实行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争取把我市建成全国“篮球城市”。加强防御震灾、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安全网及救灾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发展气象、地震和测绘事业。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加快改造和完善市殡葬场基础设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殡葬各项改革措施,做到丧事简办、文明。第十九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第一节 多渠道扩大就业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型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扩大输出范围和数量。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连接全国劳动就业信息网,逐步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中心,抓好在岗职工技能和失业劳动者就业培训,通过延长义务及非义务教育时间,扩大终身教育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就业压力。“十五”期间,劳务输出要达到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职工养老保险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逐步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做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医疗机构、患者和医疗保险三方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积极发展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养老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第三节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化进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法人管理、成本核算的新体制。做好优抚安置,加大社会救济力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老年公寓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与就业。第二十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三基本”教育,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对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增加科普经费,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第二节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艺创作,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元化投资机制,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十五”期文化事业经费要由现在的人均4元左右增加到6元左右,重点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少年文化宫、农村儿童文化园、少儿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把博物馆建成标志性建筑。广泛开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推出几部在国家、省引起轰动的艺术精品,争创“五个一”工程奖。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电视光缆网络工程,“十五”末,全市光纤电视入户率城区达到95%,平原区达到70%,山区达到30%;新上3000W的调频发射机,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开通广播电视光缆互联网和可视电话,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完成50套有线电视节目传输等工程。加快文博业的开发利用,搞好济渎庙、奉仙观、阳台宫、大明寺等文物的维修、保护,把济渎庙建成一个大型园林式文化旅游景点。积极发展档案事业,提高社会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十五”末,文化产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要由现在的3%上升到8%。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 发展环境)

  发表日期:2003年7月4日

  第七篇 发展环境第二十一章 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加快企业改革。大型企业要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转让、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中小企业可积极采取股份合作制、托管、租赁、员工持股等方式进行改制,提倡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第二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把政府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积极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政务公开、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坚持依法执政,规范完善执法程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稳定、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服务环境。第三节 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企业自主决策为主、政府间接调控、银行独立审贷的投资运行机制。改革投资管理方式,简化手续,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和禁止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政府投资项目则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建立严格的建设、监督和风险约束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强化财源建设,严格税收征管,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确保重点领域支出,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监管体系,积极争取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各类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构筑活跃的资本市场,创造直接融资新渠道。支持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借壳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第二十二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评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密切干群关系,完善村民自治,保障人民权力。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方法规和规章,逐步把经济生活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保证司法公正。抓好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加强廉政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消除腐败根源。第三节 确保社会稳定坚持社会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整治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查禁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信访,主动排查各种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做好侨务、外事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国防教育,全面提高保障水平。 济源市“十五”计划体系,包括《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能源、交通、生态环保、科技、社会事业等九个专项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是政府组织推动实施的规划。“十五”计划是新世纪组织全市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把我市建成经济强市、旅游大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专题:河南各地市汇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