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条件我眼瞅着一年一变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01:38 城市快报 |
“工人医院”的名字好久没有听到了,它现在的名字已经改成了“一中心医院东院”,从1949年建院55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医院开业 家家吃捞面 68岁的颈椎病、磁医学专家刘道矩教授深情地说:“1949年12月29日,在这片土地 上,工人医院拔地而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为老百姓建立的第一所大型医院。从此以后,周边地区的住户,再也不用为看不起病发愁了。”刘道矩出生于中医世家,从1956年参加工作至今,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所医院。“天津解放时,我家就住在李公楼。当时这一代穷苦的劳动者居多,生病的人常常无钱就医。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不久,就传出了要在这里盖医院的消息。” “这所医院就是工人医院。天津首任市长黄敬亲自决定建立这所医院,并为医院题名。当时的天津百废待兴,需要建设的地方很多,但就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新政权首先想到了解决穷苦百姓的看病难题。” 1949年12月29日,是工人医院开业的日子,天津市主要党政军领导都到医院祝贺,而住在周围的老百姓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记得在那一天,家家户户吃捞面。因为在医院开业之前,老百姓就已经知道了这所医院看病收费最低,甚至可以不花钱。当时的《天津日报》在一版报道了这条消息,题目就叫‘我们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医院’。”刘道矩教授回忆。 从1949年到1958年之间,工人医院成了河东区惟一的一所大型医院,尽管当时的工人医院只有100张床位,但已经是规模很大的医院了。从开业时起,这座二层楼的医院每天都人来人往,令医护人员应接不暇。 “我刚上班的那些年,每天都要工作到晚间七八点,每天要诊治上百号病人。除了普通的头疼脑热外,还有一部分常见的外科手术。工人医院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型医院,住院的病人挤得住院部连个下脚的地方都难找到。记得当时一张病床上要躺两个病人,地下还要加地铺,才能满足住院的需求。在外科和妇产科病房,稍微能够活动的手术后病人,都被动员回家修养,要不然新来的病人就没有地方住。虽然我们医护人员的医术与服务态度令病人没的说,但住院困难始终是我们的一个愧疚。” 家庭病床 为人民服务 在工人医院小小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刚刚建院不久,工人医院就同时承担了救治志愿军伤员的任务,上百名志愿军战士从这里重返杀敌战场,方先之等天津著名的医学专家在这里为伤员治疗。1958年,工人医院再次成为全国医学界的焦点,由黄德龙医生创立的家庭病床得到了当时卫生部部长的肯定,在现场参观时,卫生部主要领导对这种利用家庭自身条件、将需要住院而医院又不能提供床位的难题迎刃而解的做法十分赞赏。从此,由工人医院首创的家庭病床在全国推广开来。 20世纪70年代初,本市香精厂发生爆炸,8名工人被严重烧伤,被送到工人医院时都快认不出脸上的器官,全身焦黑一片。正要下班的医护人员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在3个月时间里,治疗组的医护人员全都吃住在医院,每天不离病房。经过及时抢救与精心治疗,终于将8名工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整容手术做到了当时最好的水平。 “出院时,这些工人和家属激动的热泪盈眶。直到现在,这些工人每年都要到医院来看望我们这些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医生护士。虽然我们没黑没白的参加治疗和抢救,但没有一个人要求增加工资和奖金。”谈及此事,刘道矩教授仍是感叹不已。 合并整合 水平达“三甲” 合并有了良好的开局,改革也加大力度同步进行。一中心医院本部和东院的设备可以共享。本部将能够转移到东院的设备,包括大生化仪、CT和核磁设施等都搬过去,使东院的设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磁医学专家刘道矩教授颇为感动。在两院合并时,刘教授已经是63岁的年纪,在东院领导班子的真挚挽留下,放弃了另一家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在这里从事自己的研究与临床治疗。 刘道矩教授说:“我对工人医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工人医院完成了50年的历史使命,并入一中心医院,这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愿当改革大潮中的一滴水,发挥余热,发挥作用。” 本版撰文 记者 黄卫/城市快报 摄影翻拍 记者 杜建雄/城市快报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