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专题 > 正文

中国聚焦:中法携手树立文明共处国际关系新典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19:20 新华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新华网上海10月12日电题:中法携手树立“文明共处”国际关系新典范

  新华社记者 季明 陈刚 程云杰

  本月12日,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圆满结束了对成都、北京、上海三地的“旋风之旅”。希拉克此行硕果累累,显示中法密切的政治关系已在有力地促进双方经贸、文化
、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观察家指出,中法正在携手树立一种“文明共处”国际关系的新典范,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具体的双边合作成果。

  国际关系专家沈辕教授说,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用“文明冲突论”来解释冷战后国际冲突的根源,但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事实上,不同文明有通过对话和交流和平共处的可能,中法双边关系就是典型的一例。

  “文明共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依仗国力优势恃强凌弱,对他国文明横加蔑视,只能诞生炮舰外交和大棒外交,而这种建立在威吓基础上的外交模式,只会将世界引向更多的动荡,而无益于人类文明,”沈辕说。

  2003年-2004年,中法互办文化年的创举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此举为建交整整40周年的中法两国关系增添了绚丽光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更指出,中法互办文化年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继中国文化年在法国成功举行之后,希拉克总统来访拉开了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大幕。古老的北京正阳门城楼在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灯光的映照下,散发出浓郁的异国气息。据悉,近200场活动将在中国各大城市陆续举行。向希拉克赠送礼物的同济大学学生梅静洁说,法国是时尚、浪漫的代名词,是自己最向往的国度;而在中国旅游的法国小伙子克里斯托弗说,中国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远远超乎自己想象。看来,中法文明这场规模空前的对话,使两国人民对彼此文明加深了理解和敬意,也为两国的密切关系写下生动注脚。

  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设置的壁垒。近年来,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均持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尤其引人注目。

  当西方国家以“维护人权”为借口,试图干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内政时,法国率先提出在人权问题上提倡对话、不搞对抗的主张。当美国计划向日本和台湾提供导弹防御系统时,法国明确表示持保留态度,认为这将加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刺激军备竞赛的升级。2003年在伊拉克问题上,两国都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加以解决,尽可能避免战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郭隆隆认为,中法两国之所以能够通过不断对话增进彼此信任和交流,形成今天紧密而友好的和平共处外交关系,其前提是双方对国际格局的共识,即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两国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反对单边主义。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两国在外交关系中尊重彼此因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文明,包括其政治选择、经济制度、价值观念等。

  在建交40周年之际,两国领导人高兴地宣布:中法关系正迎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温家宝总理10日在会见希拉克时说,中法关系是“在政治上最稳定、在经济上最深入、在国际事务中配合最紧密”的一对双边关系。希拉克则表示,法中两国建立了“堪称典范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外国观察家注意到,中法良好的政治关系,正在使双边经济、产业和技术合作深受其益。希拉克总统此次访华有数以百计的商界人士随行,期间中法两国签署的双边合作协议多达20个。法国《费加罗报》说,希拉克总统在中国签了数十亿欧元合同,“一个破纪录的数字”。

  在刚刚结束的亚欧首脑会议上,中法共同倡议提出了《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对话宣言》,主张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坚持不同文明的对话和包容,受到与会国领导人的广泛赞同。

  “中国与法国不断发展的以文明对话和共处为特征的交往模式,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将对世界外交新模式作出贡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专家苏长和说。

  希拉克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这个多极化世界里,共同构建新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在10日发表的中法联合新闻公报中,两国一致同意为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尊重多样性和更加团结的世界,加强高层政治对话和具体合作。

  “法中两国有着相同的信念和相同的心愿,双方的合作关系将为未来的世界服务,”希拉克总统11日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完)

  相关专题: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