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南农村艾滋防治:村医建立防艾热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00:58 新京报 | ||||||||
王龙宵 村医档案 年龄:62岁 所在村庄:河南省南阳市溧河乡
王营村,非艾滋病防治重点村。 基本情况:从医35年,1998年,开始自学艾滋病救治,后在家开设防艾热线。现和岳母生活在一起,没有收入,生活基本靠妻子每月的600元退休金,但王龙宵有一个梦想,拍一部纪录片,展现艾滋病患者的求生欲望,名字叫做《追魂》。 2004年11月26日,河南南阳王营村,村医王龙宵在家接听防艾热线。每天,王龙宵都能接到四五个这样的电话,多是外村人打来的咨询电话。本报记者陈杰摄 乡村防艾纪事 前言 今天,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 这一次,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村医。作为在国内最早接触艾滋患者群体的人,作为最直接感受艾滋病毒带来伤痛的医护人员,作为河南省最近构建的五级医疗救助体系中的最基层环节,他们对艾滋病的理解,或许更为直观,也更为深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就开始与艾滋病打起了交道。他们看着身边的父老乡亲死去,看着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悲剧上演,同样,他们也体会着尴尬的现实困境,见证着救助体系从混乱到逐步有序的建立过程。 王龙宵,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王营村卫生所村医,6年来,他在分文收入没有的情况下,办起了一条家庭艾滋咨询热线;吴仲仁,河南驻马店上蔡县邵店乡郭屯村卫生所所长,他所在的村被列为了38个艾滋防治重点村之一,条件已大为改观;河南沈丘县白集乡小李庄村同样是重点村,不过,已从事了4年艾滋防治工作的村医李忠祥,这次却被排除在了救助小组之外。 尽管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救助体系已经初步搭建,但防治经费、人员工资、卫生条件和尚未健全的转院制度,却依然是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难题。 而艾滋高发地区的村医群体,尽管也有着经济因素的考虑,尽管存在着自身医疗水平的局限,但是,过去、现在、将来,他们都是救助链条上最基层、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关注他们,关注艾滋医疗救助体系,关注艾滋病,因此成为我们无可逃避的选择。 “为了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广大群众的需求,我所定于每晚8:00-10:00为关爱生命HIV/AIDS咨询热线服务时间,无偿为您服务,欢迎参与。”———这是印在王龙宵名片上的一段话。名片上留了一个号码,便是王龙宵家里的电话。每天晚上,王龙宵都能接到四五个这样的电话。 村医曾是“不祥人物” 王龙宵,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王营村卫生所医师,今年62岁。近6年来,他的生活基本上已经程式化了:早饭、坐诊,午饭、出诊,晚饭、在电话机边等待,然后睡觉。日复一日。 他有12位固定病人,每天给他们吃药打针输液已经够忙的了。偶尔的闲暇,他还要关注几十名潜伏病人的病情。 农村人特有的串门、闲聊活动,已经离开王龙宵很久了。事实上,村民曾自觉地和王龙宵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位不祥人物。“我走到哪一家,或者谁来我的诊所,村里人就会以为那家又得了‘那号病’,然后给他们贴上一个特殊的标签。大家都噘(方言,骂的意思)我,认为我破坏了村里的风气”,站在诊所的空地上,王龙宵摸了摸自己厚厚的眼镜片,语气平缓。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4世界艾滋病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