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湖南玉米稻风波回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11:10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曹怀宇/长沙报道 1993年,18位水稻界权威现场评议:应用浸胚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取得重大突破,湖南农学院副教授万文举成为世界第一人 2004年11月16日,万文举作为湖南惟一的非在职科研人员,应邀参加了在海口举行的全
万文举的遭遇是个人的悲剧,但更是科研体制的悲剧,是科学的悲剧。 水稻的第三次突破 1993年10月22日,是改变万文举命运的日子。这一天,包括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内的中国18位水稻界权威出席现场评议会,认定应用浸胚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取得重大突破,湖南农学院副教授万文举成为世界第一人。 由中国植物研究界闵绍楷、袁隆平、颜昌敬三位权威亲笔签名的鉴定意见写道: “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苏、云南、贵州和海南等省的38个生态点进行试种,其中建新农场6300亩中稻平均亩产544.74公斤,3000亩晚稻平均亩产546.63公斤,同时具有米质较好,田间抗瘟性较强等特点。它是一个有生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系和宝贵的种质资源。” “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大穗、多穗与高结实率三者难以统一的矛盾,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由国家教委、湖南省党政主要领导和全国著名专家参加的成果汇报会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评价“遗传工程稻的育成是水稻第三次突破”,“三次突破都是我们中国人搞成的。我跟万老师说,你这是大成果,以后开国际会议,我推荐你去作报告。” 之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国30多家重量级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万文举和他的玉米稻一夜成名。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媒体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直到玉米稻被农业部通报。 急功近利违规操作被捧杀 许多教职工记忆犹新,卖遗传稻种子时,是湖南农业大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日子。络绎不绝的人流和大卡车堵住学校的大门,校园简直成了闹市。 原湖南农学院校长彭干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当时学院正申请升格为湖南农业大学,缺名气更缺钱。校领导于是决定由学校高新公司和课题组卖种子,收入全部上交学校,学校和系里按比例分成。作为当时学校主要领导之一,他一直很内疚,这一冒险决定导致遗传稻被中途扼杀。 学校卖出稻种后,发动老师和实习学生分赴各地进行栽培指导,基本上没有出问题。同样是气候恶劣,1994年湖南衡阳种了几十万亩遗传稻,学校40多个师生前往指导,获得高产。 但建新农场、社会商贩和师生私下卖出的稻种,稻种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因为当时的遗传稻种供不应求,最高炒到了每公斤近200元,无法保证中间没有掺假。加上遗传玉米稻本身存在的弱点,在栽培技术上有特殊要求,很多农民并没有掌握。 很快,学校尝到了急于求成的苦果。 1994年的秋天异常寒冷,和天气同样寒冷的是满怀希望的湘北农民的心。他们种下了不知是原种还是假种的神奇的遗传稻,收获的却是失望。 气候资料显示:自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寒露风来得早,阴雨寡照时间长,湘北于10月中旬就出现初霜。 这一年,全省秋收作物全面减产,部分作物颗粒无收,遗传稻也没能幸免。 接下来的是湘北临澧、澧县、湘阴三县数千农户集体索赔。负责处理此事的邹冬生教授回忆,当年许多稻种面临同样的遭遇,而没有通过审定的遗传稻因为得不到法律保护,只能面对索赔。 此后,湖南农业大学官司缠身,前前后后,学校和省政府出面赔偿的金额有近300万元。 湖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雷柄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中国土地面积和气候条件相差很大,从对农民负责的角度,中国对新品种鉴定比国外多了道审定程序。对新品种进行对照区试,连续2年在丰产性能、抗性、米质上比老品种有优势,才能通过审定。 湖南农业大学贾大勇副教授也是当年课题组成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玉米稻当时被媒体一吹,连国外都知道了。全国都派人来要种子,实际上已不是试种性质,而是大面积推广了。而这个品种当时生育期比较长,只适合做中稻,但有的地方做了晚稻,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如果当时稳一点,严格按程序走,推迟两年再推广,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事实上,从1994年底到1995年初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1994年云南、安徽、湖北的100多万亩遗传稻都获丰收,特别是云南还获得了全国单产冠军,真正出问题的地方所占的比例很小。 但此后,湖南农业厅将玉米稻违规推广造成重大损失的事实向上汇报,农业部为此发了通报。项目组解散,科研经费也没有了。有一段时间,湖南省的领导和湖南农业大学师生谈稻色变,更不用说继续支持万文举搞研究了。 全国品种审定水稻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刘厚敖介绍,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太多,就是通过了审定的好品种也会经常遇到减产、绝收情况。2004年,湖南从湖北引进了“红莲6号”,在益阳、常德地区推广,没想到水稻扬花时遇到阴雨,发生稻曲病,这在湖南是第一次出现,通过专家鉴定,主要是农民没有严格按照栽培技术播种,加上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最后给农民做解释,没有赔偿。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