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杜广沛龙套之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18:41 时代人物周报

  杜广沛龙套之王

  -本报记者 马昌博

  北京人艺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导演,也不是演员,可他参与过的剧目却超过所有人;

  他做了35年司幕,凡是重要剧目导演都点名要求他来拉幕,这个“专利”一直保持到他退休;

  他从24岁开始跑龙套,演过几百个小人物,民国巡警、伪军、传达室老头,大多数角色无名无姓甚至没有台词。

  他叫杜广沛。在他的家里,随处可见各种“宝贝”,都是他几十年龙套生涯积攒下来的。随手拿出一幅,居然是曹禺写的条幅。

  入行:从业余到人艺

  杜广沛是满族镶白旗人,祖父芬车是清光绪年间镶白旗蒙古都统。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时,芬车曾作为亲信跟随护卫,可见其当年之受宠程度。在参观故宫时,杜广沛曾在故纸堆里看到祖父的名字,位列军机处官员名册上。

  因为贵族出身,杜广沛的父亲杜建功进入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学习,后来出仕河南孟津县县长。芬车1919年去世后,杜家再无人入仕。至杜广沛出生,正逢乱世,家境一落千丈。1944年,18岁的杜广沛开始了龙套生涯。

  那一年,刚念完初二就辍学的杜广沛开始找营生做,拉洋车、卖电车票、给日本人卖报纸。其间他在业余话剧团干杂活,只要能上台,什么小角色都演。

  抗战胜利后,戏曲有回潮之势。杜广沛开始在一些职业剧团跑龙套,并正式参加了一个演剧队,演的还是小角色。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杜广沛所在的演剧队被改编,第二年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成立,杜广沛被调进“中戏”,继续跑龙套。

  这期间他还做了一次“逃兵”。

  当时杜广沛已经结婚,爱人在石家庄的地方剧团,他偷偷跑到石家庄去看爱人。正好当地剧团缺人,就留在了石家庄。后来他爱人又去了太原,两人继续分居,“时间一长,感情就淡了。”一年后两人离婚,杜广沛又回到“中戏”。

  “为这事我把离休弄丢了。”杜广沛说。按照国家政策,解放前参加工作的到退休年龄时可按离休看待,待遇比退休高。因为当过“逃兵”,杜广沛的工龄是按照他第二次进“中戏”的时间算的。

  按照刘少奇“专业归口”的指示,1952年,老北京人艺的话剧队与“中戏”话剧团合并,成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杜广沛随之成为人艺人。

  司幕:35载练就“绝活儿”

  杜广沛在人艺最开始是负责舞台布景等工作。过去的舞台,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设备,很多细节必须用人工完成,尤其考验后台人员的配合,用杜广沛的话说叫“高空作业,手工业操作”。

  有一次人艺演《虎符》,布景完全是国画写意画设计的,小桥流水,旁边有棵树。临到要开幕时,突然发现那树要倒。杜广沛灵机一动就找块黑布把自己盖上,装成一块石头,在那扶着那棵树,一动也不动。“整整憋了二十分钟,直到这场戏完了。”

  除了舞台布景,杜广沛还在司幕上做出了名堂。司幕就是 “拉大幕”,按说是个很简单的事,但是在名角聚集的人艺,拉大幕硬是被杜广沛做成了自己的招牌。退休之前,凡是人艺有重要剧目上演,导演都点名让他拉大幕。

  “咱这也是一专利。”杜广沛一脸的得意。

  为了达到剧作家和导演对拉幕“缓缓闭”、“徐徐闭”、“急闭”等要求,杜广沛往往会跟着剧组排练几个月,努力把自己融到戏里去。“要拉好幕你得熟悉戏,《文姬归汉》我跟了两个月,熟悉音乐,熟悉戏的节奏,拉幕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当时文姬归汉的汉兵。我们剧院的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个作家的戏我都跟着。”

  “《雷雨》里有一场是周萍到屋内自杀,老爷扶着圆桌发愣,这时候该拉幕了,可是我看不见,怎么办?我想了土办法,到化妆组借了一个镜子,搁在台旁边,我用反光看。”

  从1952年进人艺,到1987年退休,杜广沛一直做人艺的司幕,前后共35年。

  “1961年我们在上海演出,上海戏曲学院专家,写了一个专题评论舞美,一个是灯光,一个就是大幕,叫《大幕的艺术》。我觉得这是抬高,我没有艺术,也没有技术,这是技巧。” 杜广沛说。

  跑龙套:几乎没有台词的遗憾

  在人艺首演《茶馆》时,杜广沛出演其中的三个角色:第一幕茶客,第二幕茶馆巡警,第三幕打手。从这以后杜广沛成了人艺版《茶馆》里的经典龙套,一直演到退休。其中的茶馆巡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了杜广沛的经典造型。

  “现在改行了,岁数大不演巡警了,演房东大爷、传达室老头。”杜广沛说。

  杜广沛还在一些影视剧里跑龙套,并乐此不疲。在电影《老鼠爱上猫》里,他演一个带着孙女卖唱的老头。“里面一出戏是一个路霸一脚把我踹得吐血,导演说我岁数大,挨踢的活由别人来代替,我说我可以来。不过这角色一句词没有。”

  “拍《霸王别姬》的时候,要演一个太监,陈凯歌说你来试一试,戏里王府太监要把小豆子背出去,导演说背上试试,我那时候七十三。我背着转一下,行。我就背着他在公安府戏楼转了一圈,因为要真实感,要带喘气的,我就先背了一圈不拍,等汗出来了,喘气上来了再拍。”让老杜遗憾的是,这个角色还是没有一句词。

  杜广沛记忆中惟一担任过的主角是在北京电影学院一次学生毕业演出中,他扮演一个铁路老师傅,“片名叫《向铁路行走一公里》,一个小孩演一号,我演二号,有台词。”

  收藏戏单

  “现在的书就是贵,这书都卖50块。”杜广沛说。

  他说的是一本叫《旧京老戏单:从宣统到民国》的书,其中收录了包括从宣统三年到民国结束前的几百张老戏单,这些戏单的收藏者就是杜广沛。

  这些宝贝,收藏在他的卧室里。里边最老的一张是宣统三年北京同庆社堂会戏单,领衔的是梅兰芳师辈的演员。由于没有收藏条件,这些古董老化得厉害,轻易都不敢碰。

  杜广沛收集戏单,是从上小学开始。那时家境还凑合,父母经常带他去看戏,“广和楼是我们常去的地方”。他曾经要求入科班学京剧,但杜家好歹也是贵胄之后,家里人极力反对,“那时候,学戏不入流。”于是,大凡看过的戏,他都要把节目单保存起来。

  后来正式入了行,看的戏多了,到“文革”前,他已经保存了500多张戏单。可惜“文革”中怕抄家,烧了不少。到“文革”结束,他又重新收集各剧种戏单,一有空就到琉璃厂、潘家园转悠,到现在又有了三四千份,其中许多是孤品。

  老朋友都知道他有这嗜好,也纷纷帮忙,曹禺、于是之、史树青等都送过他老戏单,“有的专门从外国给我带来。”1997年梅葆久从香港演出归来,特地登门送上香港回归戏曲晚会节目单。

  后来,杜广沛收藏戏单有了名气,常有人来邀请他开展览,京剧宗师谭鑫培的后人也来登门寻找印有谭鑫培名字的老戏单,这是老爷子的骄傲。

  人在后台一辈子,什么样的名角没见过,如今剩下的也就是这些老物什了。两张《蔡文姬》的戏单,让杜广沛不禁唏嘘感叹:在1959年版的《蔡文姬》戏单上面写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郭沫若剧作,焦菊隐导演,而19年后同样的《蔡文姬》戏单上,郭沫若和焦菊隐两个人的名字周围已经都加了黑框。

  “我现在也没什么别的愿望,就想在自己名字加上黑框之前,把这些戏单传下去。”杜广沛说。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