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那有泪有汗的600个日夜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2:37 城市快报
那有泪有汗的600个日夜呦(图)

那有泪有汗的600个日夜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祝福家乡、叩谢读者的几段话

  马宇彤/城市快报

  曾经设想过很多种报道结束那一天的感觉,是心满意足还是若有所失,直到今天,真的要给这一次文化长征,真的要 给这一场新闻马拉松标上句号的时候,才明白,结束其
实是另一种开始,历史其实是另一种现实,作为城市的孩子,和母亲城 的牵挂是与生命同在的,无法用任何一把有形的标尺去衡量,去比对……

  一

  2003年,“五一”黄金周刚刚结束,一个突然萌发的念头令我们寝席难安:2004年12月23日,我们依恋 的天津城就要600岁了,六个世纪,在汤汤长河中,不过匆匆一瞬,但是,对于一座土围之城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跳跃——— 1404年建城、1860年开埠、1949年解放、21世纪腾飞,却是几乎每个脚印都值得圈点。那么,作为城市的孩子 ,作为传媒的孩子,究竟用什么去点燃那柄生日红烛,用什么去传达那声心底祝福呢?

  不约而同,我们想到了天天散着墨香的版面。如果,能够有一个详尽的系列报道,穿过时空隧道,还原历史原貌,用 一种市民都可以听懂而且愿意倾听的语言,在挖掘中回放,在寻找中思考,将600年来天津城的积淀、天津城的屈辱、天津 城的辉煌、天津城的期待逐一记录下来,告诉读者一个真切的天津,一个立体的天津,一个完整的天津该有多好!如果,能够 将600年浓缩进600天的600版里,和读者一起在鼓荡人心的倒计时中倾听天津沧桑的足音该有多好!

  创意是新颖的,但操作是艰难的。更何况我们向读者承诺,将要奉献的这道新闻大餐的主料是:最新揭秘鲜为人知的 历史事件,零距离接触天津历史的见证人。可是,对一群毛头小伙来说,史海钩沉,资料损逸,如实还原,谈何容易?

  时不我待。决策既定,前期筹备立刻启动:洽谈联办单位,约访名人之后,搜集历史资料,寻求网络支持。好在我们 锁定的权威单位在共同的责任感的鼓荡下一路绿灯,纷纷表示,愿意尽己所能,出人出力出主意,并且无偿提供资料和线索, 仅仅用了5天,就确定了十家单位的联办事宜,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市文史研究 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民间艺术协会 、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一字排开,以其各自优势,既当运动员,又当拉拉队,成为快报600年报道最 有用的导览图和最权威的定盘星。

  快报打出这样一句公益口号:“爱家乡,首先应该了解她的过去。”正是带着如此浓厚的深情,我们踏上了漫长的寻 访之路。

  二

  付出是为了留住,追踪是为了记忆。

  想当初,我们是在怀疑的目光下上路的,相熟的朋友见面总要说一声:“600版,做什么呢?真够你们受的!”

  的确,面对眼前堆成小山式的文史资料,面对每天一个整版、近万文字、十余张照片的压力,我们心里忐忑,我们脚 底磕绊,试探着,写出了最初几篇稚嫩的文章,没想到,读者是如此宽容,微笑着肯定了我们的处女作。

  算不清跑过多少路程了,记不住走进多少家门了,反正,记者们差不多十几天就要用掉一个厚厚的采访本,编辑一个 星期就要搜集一摞新找到的老图片。渐渐地,我们的自信升腾起来,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挺直了我们的腰板———

  专家的热忱令我们感动。

  报道启动之时,正是“非典”肆虐之时,聚会取消,见面减少,但是,来新夏、杨大辛、李世瑜、陈振江、罗澍伟、 郭凤岐、林希、崔锦、翟乾祥、张澜生、许杏林等造诣极深的老者;方兆麟、赵文刚、张利民、谭汝为、李国庆、王向峰、缪 志明、刘海岩等研有专长的中坚,一接到我们求教的电话,不但丝毫没有谈“非”色变,而且开门揖客,总不忘说一句:“这 个话题很大,不是三两句说得清的,到家里谈吧。”于是,为了打消先生们的顾虑,上门前,我们先要给所带物品消好毒,可 是,一进门,就发现我们的准备实在多余,先生们乐呵呵地让座泡茶,拿出家藏的资料,甚至细心地一一在我们需要的章节处 提前夹上了纸条,一点看不出外面草木皆兵的样子。

  读者的热忱令我们感动。

  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清代服饰收藏家何志华先生,也是年近古稀之人了,为了直 观反映天津老城位置,将家中珍藏多年的明代城砖搬出来,跟着记者一起来到南马路当年的城墙所在地,实地指认;还有的读 者把从不示人的几代家传拿到报社,让摄影记者拍摄下来作为记录天津的活教材———天津第一机床总厂离休干部、今年71 岁的王金钰老先生,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警卫部队服役,当时,单位处理废旧文件时,其中有一册《天津市军事 管制时期政策法令汇编》,王金钰因为是天津人,对家乡一往情深,就把册子精心地放进背包里,一直保存了55年。老先生 从远在河东区一号桥的家中,专程坐车到报社,把那件“宝贝”展示出来;清朝道台王守恂的堂弟王守惇,七十五高龄,却成 了我们这些晚辈的“追星族”,大小活动,场场不落,而且亲笔摘录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句“独辟新界”,写成隽秀的立轴送给 “600年”报道组;著名画家杜明岑,从艺五十载,佳作满天下,集其四年心血的百米长卷《寒秋津卫图》,尚未杀青便已 决定在快报600年专版独家连载,杜老幽默而言:“你们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所以是我这个长卷最般配的婆家”;三 十二中高二四班学生万虹轶把每一天的“600年”专版精心剪贴下来,并将此作为一部天津史的通俗读本;香港协成行集团 董事总经理方润华发来贺信;旅居巴西的天津老乡通过亲属给快报打来电话表示一定在国外搞一场家乡史展览。

  企业的热忱令我们感动。

  中新药业隆顺榕制药厂总经理刘文伟先生,秉承卫药魁首的风范,新解百年老号的内涵,600天里,不言辛苦,一 直陪着我们走过漫漫长路,出资完成了“青报·隆顺榕之夜诗歌欣赏会”、友好城市寻访文化之旅等标志性的系列活动,把企 业的追求和文化的筋骨融合到一起,其韵其脉意味深长。

  同行的热忱令我们感动。

  2003年秋天,在北京海淀区万泉庄的一间酒馆里,新浪网副总编魏来和我们把酒言欢,在此之前,我们数次通过 电话,只是由于“非典”阻隔,始终未能谋面,但是系列报道刊发前,新浪已经和快报签下了一份独家同步转载“600年” 全部稿件的协议。此刻,面对面坐在一起,豪爽的魏来说:“通过你们的报道,才知道天津原来是这么有味道的一个城市,那 些热情似火的几千条帖子就是最好的明证。你们知道吗,这是新浪建网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专栏,600天哪!”他那略 微加重的语气让我们至今无法忘怀。我们知道,这份殊荣既是因为天津的魅力,也是因为快报的挖掘。

  香港《大公报》驻津记者站站长刘现云、记者邢宝华一直在关注着快报新闻与历史嫁接的尝试,她们采写的推介文章 ,传到总部后,第二天就被发到了国内版的显著位置上,让香港同胞领略了天津的风采。《中国新闻出版报》天津记者站站长 樊国安有感于快报既系列报道又结集成书的挖掘和投入,以“城市快报‘天津建城600年’创天津新闻专题报道纪录”为题 ,在一版显著位置浓墨推介;中国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美术编审王众,自小在天津城长大,对故土一往 情深,为了原汁原味表现天津600年的深厚底蕴,月下推敲,几易其稿,终于设计出一套大气深沉又飘逸其魂的封面、封底 ,让读者不忍放手,我们知道,这份殊荣既是因为天津的魅力,也是因为快报的挖掘。

  还有无法一一列举的一百多家网站,纷纷在不同栏目转载快报稿件,以至于,有时候,我们想链接些史料,在键盘上 敲进"天津600年"的关键词,跳出的窗口里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的稿子。我们知道,这份殊荣既是因为天津的魅力,也是 因为快报的挖掘。天津的魅力,足以吸引四面八方的关注目光。

  学界的热忱令我们感动。

  传媒界知名理论刊物《青年报刊研究》的副主编武志莲女士,始终在北京关注着这个系列报道,专门打来电话,希望 能够将这种罕见的操作手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于是,一篇题为《历史的味道时代的口感———“天津建城600年”大型系 列报道操作的几点体会》的论文刊发出来;

  今年9月,我们的记者应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之邀,参加了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社会史史料辑刊”研讨会,向 大会提交了《挖掘民间收藏资源扩大学术研究视野———以<城市快报>“600轮岁月·600年天津大型系列报道”为中 心的考察》的主旨论文,用我们的探索给天津的口述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

  这些,都已成为我们心中新的记忆。

  三

  “喂,是天津600年热线吗?”那部号码是28202653的电话,一年多来,一直在不停地响着,提供史料的 ,发现线索的,还有订购《城市细节与言行———天津600年》丛书的,还有讨要未能收藏到的一两期报纸的,更有细心的 读者,按照“名家十日谈”、“话说天津味”、“天津地名考”、“城厢街巷溯源”、“图说老天津”、“寒秋津卫图”、“ 天津俏皮话”的专栏,分门别类地剪贴下来,插进集报夹里,再缀上尾花和读后感,送到报社和我们一同分享文化的阳光,并 且真诚地说,是你们给我打开了一扇看天津、看世界的窗,这个版,是我们每天早晨的期待,不剪下来,就好像一天少了点什 么。虽然读者剪贴的都是我们的版面,但是经过一番富有创意的组合,仍看得我们满眼羡慕。

  “600年”差不多成了我们的代号。“600年”的系列报道在天津掀起了一股多年不见的报纸收藏热。许多读者 为了集齐600期报纸,一次性订阅了两年的《城市快报》,他们自豪地说:“谁说天津没有文化?谁说天津没有底蕴?这么 好的城市,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她,不建设好她。”

  读者说得好啊,文化精品,精品文化,不正是时代的呼唤吗?放大那些品位自高的细节,存档那些岁月难忘的亮点, 不正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吗?

  快报记者没有辜负各方面的期冀,为了不辱使命,我们负重出征,上下六百年,日行百公里,访旧人,寻遗址,记发 现———城隍庙挖掘现场,快报记者激情等待;造币厂地道门前,快报记者探身而行;为了挖掘燕子李三的师弟赵金铭当年接 受改造的内幕,快报记者夜探监狱,和知情的管教干部彻夜长谈;为了揭开蓟县龙门山1600岁古槐的面纱,快报记者搀扶 着专家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终于拍到了隐居山中多年的参天大树的真容……正是有了这种“掘地三尺”的劲头,一个个问号 才被快报记者的探索拉直了———明朝中学怎么上,乾隆行宫在哪里,清代日子如何过,天津东开有没有等等,每一次考证, 每一个结论,都凝着快报记者的付出。

  把我们的探索比作“文化长征”,其因有二:一是过关斩将的难;二是咬牙坚持的韧,确实有那么几次,跑着跑着, 因为住宅规划拆迁或者后人移居外地,好不容易获得的线索断了,我们人困马乏,到了心欲缴械的边缘,但是,一想到那一双 双殷切注视着我们的眼睛,那一声声“你们干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的肯定,又仿佛被一种外力催促着,砥砺着,脚步不由 自主地快了起来,我们可以反悔当初的承诺,但是无法辜负读者的信任。

  新闻易碎,岁月永恒。

  我们,和我们的读者,和天津的一千多万市民一起,祈祷自己的母亲永远年轻,风采照人。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