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国际先驱导报:2004-中国外交史的分水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8:20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下已改变了很多,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改变世界,但前提是中国应当知道如何去运用自己日渐增强的影响力。对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具有相对超前的分析把握,利用中国现有的力量进行引导和规划,争取抓住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主动在我,是中国未来外交的大战略。

  2004:中国外交史分水岭

  【作者】叶自成

  从年初到岁末,2004年的中国外交贯穿着一串新亮点。2004年,在共和国的外交史上是一个不凡之年。

  外交本质首次回归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这一年,中国外交正式启动公众外交议程,中国的外交档案开始对公众开放,公众有可能了解一部分有关共和国外交的原始记录;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们走进外交部的大楼,揭开了外交历来神秘的面纱;外交部长从高高的部长职位上走下来,在网站上与共和国的百姓进行交流,像拉家常一样地与网民们聊开了外交。外交,不再是属于少数职业外交家和国家领导人的垄断的活动,不再只是领袖们运筹帷幄的战场。

  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外交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成为共和国外交的实践。在一向被称为“无小事”,主要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外交领域,第一次实现了早就应该有的外交本质的回归:外交战线第一次把国民在国外的生死安危放在了与其他国家利益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尽管这只是迈出的一小步,但它却表现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外为国家领导人服务和为普通民众服务,本来就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这不正是我们的国家之所以称为“人民共和国”的题中之义吗?胡锦涛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发生了我国工程人员在阿富汗遇袭事件,胡主席立即指示外交部妥善处理,并在深夜会见刚刚抵达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卡尔扎伊,要求阿方保证中国公民的安全,使卡尔扎伊深受感动。从这个意义上说,2004年将成为中国外交史上划时代的一年。

  首脑外交更密切

  在中国近年来一直强调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领域,2004年也大有收获。

  中国领导人几乎与所有大国的领导人都进行了会晤。胡锦涛主席年初带着中国文化访问了法国,受到了巴黎埃菲尔铁塔中国红的特殊而热烈的欢迎;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对中国的访问和法国文化周的举办,让国人从印象派的艺术、巡逻兵的高超技艺和钢琴家的精湛表演中体会到真实的法兰西的魅力,把中法关系推进到一个高潮,也是中欧关系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标志;德国总理施罗德对中国的访问也受到高规格和隆重的接待;5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两次到欧洲,对德国、比利时、欧盟总部、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和荷兰进行了访问。

  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时,第一次与中国西北五省区领导人会谈加强中俄合作,也是中国对友好邻邦的特殊欢迎。在普京来访期间,两国就边界问题签订的协议,标志着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为长期困扰两国的边界问题划上了一个句号,两国进入无边界争端时代,为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块新的基石。

  经济外交正式纳入总体外交

  中国通过多边外交的舞台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胡锦涛在参加APEC会议时会见了美国总统布什、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向美国和日本领导人表明了中国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上的立场。

  温家宝总理10月访问越南并出席第五次亚欧首脑会议,与越南领导人谈论边界划界等双边关系,12月访问老挝并出席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的会议,东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和宣布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是两大重要成果。

  历史还将记载共和国外交的另一件大事。2004年8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经济外交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了发展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虽然中国一直在从事经济外交的活动,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都把经济事务作为其日程安排的重要内容,但正式召开这样的经济外交会议,还是第一次,它表明经济工作在外交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了,对形成和丰富中国的总体外交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先驱导报:传统文化输血中国新外交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