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中国需规划整体石油战略 重塑海外寻油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12:51 国际先驱导报

  从电力紧张到石油涨价,中国人正在面临着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绕过的能源危局,在面对这种危局的过程中,中国人将眼光投向海外的石油资源。不过在海外该怎么寻找石油,在能找到石油的同时,还要能够控制住石油供应,在2004年底,中国海外寻油之路正在缓慢而又坚定地转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申水报道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
.1亿吨,而国内供应量却只有1.8亿~2亿吨,缺口达2.5亿~4.3亿吨。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严重依赖已成一个基本事实和趋势,中国石油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人必须从新站在战略高度考虑石油问题。

  国人能源观念需重塑

  国家发改委研究院能源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国际上今年经历了几次价格的波动之后不断的上升,油价升到50美元以上,这迫使我们国家能源和石油的消费方面开始树立一种良好的消费观念。

  “我们需要改变一些生产、生活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样能使我们与时俱进,产生一种良好的消费习惯。” 高世宪指出。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也对本报记者指出,国人必须主动改变对石油的认识,石油并不是取之不竭的资源,而且石油短缺离我们可能已经很近。“我们关键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丹麦能做到连续20年产出增加而排放不断下降,中国应该向这种国家学习,而不是学习美国那种高能耗的工业”韩晓平表示,“中国面对石油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达到1.3亿辆。届时,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是1.38亿吨和2.56亿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年全国石油需求的一半。

  拥有汽车,消耗石油无疑是合理的要求,但不合理的在于,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至20%。我国一直没有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标准,而如果每辆车都节省20%的燃油,可以省下1000多万吨油。这一数字相当于有关部门预测的今年我国成品油的增长量。

  “我们的社会关键是缺少危机意识”韩晓平说,“如果没有节约,我们从海外买来再多的油也于事无补”。

  中国需规划整体石油战略

  中国社科院能源专家李福川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由于缺少整体石油战略规划,中国错过了很多获得石油的机会。“比如俄罗斯的萨哈林岛项目,几年前俄罗斯急需投资时中国置之不理,现在却开始拼命想获得”李福川说,“中国对俄罗斯的合作热情是随着油价涨跌而起伏的,油价涨时中国才对俄罗斯示好,这样俄罗斯当然不会高兴。俄罗斯是产油国,和我们想的正相反,在油价低时最需要支持。”

  李福川认为,中国缺少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实施石油战略,“战略不是一时市场,中国有资本有市场,缺少的就是战略考虑,把政治互信和经济互信转变成石油需要智慧”。

  李福川指出,未来的中国石油战略应该强调油路的多元化,对俄罗斯等不可过分依赖。

  韩晓平则认为,中国现在是“哪里有油跑到哪”,在厄瓜多尔等国寻油,油路很容易被控制,应有“更多考虑”。

  中国需善用石油价格工具

  高世宪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表示,随着加入WTO,我国石油门户已经逐渐开放,中国必须考虑国际石油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淮也表示,中国石油战略的重点过去是如何找油、采油。即使涉及走出去战略,一般也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在中国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的风险。

  专家称,中国应该学习美国通过控制纽约交易所的石油价格进而影响欧佩克油价的做法,也要研究日本如何利用消费大国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

  高世宪强调,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中国应该学会用市场影响石油价格,用市场保障石油供应,“利用好市场和中国海外开矿同样重要”。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然而中国在石油进口上却面临“越买越贵”和“越贵越买”的困境。“这是不正常的”专家指出。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