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周末:中国新失业群体浮出水面(图)(5)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17:02 南方周末

  收入  

  “新失业群体”中最“老实本分”的“好孩子”的典型类型是:“待在家里”,日出游戏,日落归家,每日花销并不多,父母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是,那些不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新失业群体”们(比如出去租房子同居的),他们的收入从何而来?诸如房租、伙食、水电这样的日常生活必需支出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首先,不否认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虽然不和父母一起,但仍然向父母索要“零花钱”,“逃离”原有家庭的原因仅仅在于“图热闹”、“省心烦”、“混社会”或者“求刺激”。

  但对很多人来说,父母已经无力支付他们长期的索要和逐渐增加的消费。对大部分“新失业群体”而言,也基本上可以排除他们通过以前的工作而存有积蓄的可能:

  “(工作的时候)每个月一千多元够花吗?”

  “这玩意没啥够的,一千不够,一万也不够哇。”女友接过话茬说:“还不好意思说呢,平时打麻将输点,自己再买点衣服裤子啥的,都花了。”

  于是,一种“依附”关系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关系的典型表现就是“全职同居女友”或“全职老婆”:

  “我结婚两年了,老公是个出租车司机。工资不稳定,有时候一千,有时候不到,说不准。我现在没有收入,主要就是靠他。我们挣的钱也不攒,都花了!挣得多多花,挣得少少花……平时,白天他下班回来我就跟他在家待着,他挣钱都交给我,我管柴米油盐什么的……我就想做全职太太!也没想过生孩子的事。”

  除了合法的工作之外,“涉黑”或者“涉灰”成为一些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你没有收入,怎么生活?”“哎,我说没有收入,不是说一分钱没有,要是那样,天天喝西北风啊。只是不稳定罢了。今天这挣点,明天那挣点。有时候一个月没收入,有时候一下能挣2000多,那就出去潇洒一下。比如说昨天上午,我就替我老大的老婆给司法机关送去了10万,看看能不能再少整几年。那我能不从中得点吗?明天我还得去趟哈尔滨,替哥们‘摆事’。你给钱,不一定是打架,或者是只摆摆队型,吓唬吓唬他,都能给你弄得服服帖帖的。”

  甚至还可以更玄:“我们的适应能力特别强,你随便把我扔在哪,我都能生活下去。就比如现在,我们同时出去,10分钟后回来,我就能拿一两千回来,你却两手空空。我不偷不抢,这就是能力。”

  可惜的是,我们实在是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重构他们在社会的缝隙中抠钱的详细过程。不过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新失业群体”在失业时获得收入的三种类型———尽管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啃老”、“依附”或“半依附”、“黑色”或“灰色”收入。

  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和这些收入类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啃老”的人可能只能维持简单消费,也有可能过得很“浪费”;“全职女友”一方面会为柴米油盐犯愁,一方面可能也不排斥适当的奢侈;“黑色”或“灰色”收入的人的消费则和他们的收入一样是个“黑箱”。我们现在还无法在收入和消费之间作一个列联表的分析,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作为年轻人,他们基本上是没有储蓄的一代。收入的绝大部分都被用于消费(生存或生活),这对未来的社会保障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容轻视的信号。

  “梦”

  从客观的指标来看,如果我们说“新失业群体”属于社会的底层,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已经“自觉地”把自己归入社会底层,脆弱的生活链条和疲惫的心理感受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一个极端的说法是:“我跟你们(调查者)的差距太大了。你们是鸟儿在飞,我们就是那沟里的苍蝇,谁都烦我们,烦就烦呗,我只能管自己,我还能管别人怎么想?”

  作为年轻人,向上流动作为一个“梦”并没有完全消失,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诸多结构性的限制又常常让他们感到这是个“白日梦”。有的人选择了无奈地面对生活,有的人则寄希望于“一夜暴富”式的博彩。一些人不奢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诸如企业家、白领那样的“成功人士”,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持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需求”。

  “圈子”

  “新失业群体”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政治资本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那么他们究竟能够依靠谁?又是从哪里获得支持的呢?

  人们的一个常见的想象是,他们可以通过血缘关系获得帮助。但事实上,处于失业状态的他们很少从这种关系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这既有客观上的限制(“大家都是穷亲戚”),也有主观上的排斥(“不愿意到亲戚的店里干活,很多东西说不清,还不如给别人打工来得爽快。”)———后者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日益冷淡的血缘关系和日益强化的利益关系。

  既然血缘关系已经淡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就会相应上升。每个“新失业群体”都有自己的一个社交“圈子”,他们的“圈子”在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你既然想变好,为什么还和胖子这种(自称败类的)人来往呢?”

  “(短暂的沉默)你和别人交往,除了看别人是什么样的人,还得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吧?!我自己就这×样,还能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呢?我去找人家,人家能甩(东北方言,理睬的意思)我吗?胖子说我们是社会的‘败类’,他也许是,可我不是。但我只能和这种人混在一起。”

  但在圈子里,信任还是比较缺乏:“在这个社会上混,靠的就是朋友多。但不是说所有的朋友都靠得住。其他的人跟我说话,我都要在头脑中考虑一下,过一下滤,想想他是不是骗我的……其他人说多了都是假的,只有在金钱上能流动的才是真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