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东南亚威信提高 中国威胁论被机遇论取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09:44 环球时报 | ||||||||
当前,由于印度洋地震海啸的巨大破坏作用,使得南亚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而国际社会对此次危机的反应,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其中,中国的表现受到广泛好评,不论是中国救援队及时赶赴灾区,还是中国官方援助一再增加,或是中国民间捐款积极踊跃,都彰显中国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新形象。 “中国威胁论”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
从印尼重灾区亚齐回到雅加达,公寓的工作人员伊万劈头就问记者:“听说中国为我们救灾捐了6000万美元,还有一支医疗队到了亚齐,是吗?”伊万平时喜欢看香港电影,喜欢明星李连杰,特别留心有关中国的报道。他说,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印尼要向中国学习。若是几年前,伊万可能不会这么想。那时候关于“中国威胁”的论调充斥报章,印尼的华人问题常常被扭曲夸大。 东南亚在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多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如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中国填补真空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以及世纪交替时出现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等,担心中国强大后会损害其利益。但近年来,“中国威胁论”越来越失去市场,原先对中国缺乏了解的东南亚媒体也转变态度,开始摒弃“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代之而起的是“中国机遇论”言论。现在,在东南亚,“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及“中国是负责任大国论”成为流行词。 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借着经济活力、商贸交易和睦邻外交,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心目中,已经从“令人疑虑的国家”变为“可以靠近交往的对象”。《纽约时报》网络版还发表过《亚洲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已变成一个热情的好邻居》的文章。美国《新闻周刊》也载文称,中国的崛起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是机遇而非威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表示,在东南亚,“中国热”已取代了“中国恐惧症”。在泰国,许多学生到设在当地的中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学习中文,他们认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泰国清莱大学一位国际问题专家称,“这里的人都在谈论中国和中国经济。”在柬埔寨,拥有1.4万名学生、亚洲最大的汉语学校就建在首都金边。马来西亚在过去30年一直以英语教学为重,但现在学生们纷纷进入有中文教学的学校。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东南亚,许多家长不再为子女没进入美国著名大学而苦恼,选择中国的大学成了更实际的想法。2003年,印尼赴中国留学的学生比2002年增长了51%。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东南亚各国采取了积极友善的经济以及外交政策,东南亚各国领导人对中国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国主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等一系列具有互利、增信性质的战略举动表示欢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领导人公开说,要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柬埔寨首相洪森、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等上台后,都把中国作为出访大国的第一站。阿罗约在上个任期内将中菲建交日定为“中菲友好日”,2004年访华时又向中国请教抗非典和经济发展的经验,并同意两国在有争议的海域共同研究石油开发问题。洪森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3年以来两次更改其中文译名。巴达维在其办公室专门摆放了华人象征吉祥的罗汉鱼。李显龙则倡导新加坡人努力学习中文。 从印尼官方到民间,对中国的好感也在大大增强。每当记者向印尼朋友介绍中国的新变化时,他们总是流露出赞许的神情。许多以前和中国没有生意往来的印尼商人纷纷结伴到中国寻找商机。 中国形象在东南亚为何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中国被描述成一头对东南亚国家“友好的大象”,意思是在对东南亚各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不会对其构成任何威胁。印尼外交部官员在印尼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上,发表题为《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文章,认为中国通过切实的步骤来显示它的和平意图,用行动向东南亚国家证明,它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伙伴,拥有更大合作潜力的伙伴。文章说,中国积极的外交可以说是平衡地区力量的一种自然进程。“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力量的增长,也有助于不需要外部介入就能解决本地区问题的努力”。 中国在东南亚成功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一直在保持和发展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近年来,双方在“10+1”和“10+3”的框架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协议,东盟各国能够借此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列车。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确立了“以和平手段解决纠纷”的法律保障,进一步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双方关系逐渐走向成熟。东南亚各国高度评价中国与东盟关系,认为中国与东盟关系是超越意识形态界限、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典范。 2004年中国外贸总额达11547.4亿美元,其中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为1058.8亿美元。东盟秘书处估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东盟对华出口将增加48%。东盟可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得到切实利益,已成为各国共识。 第二,中国的“软实力”(经济、社会和文化力量)迅速增长,开始影响东南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和观念。 近年来,中国商品以其价廉物美占据了东南亚的部分市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文化节目一天24小时连播。“9·11”事件后,美国对入境签证严格控制,使得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民众选择前往中国求学或旅游。中国游客也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客源,一些国家甚至将中国人的旅游观光视为启动当地经济复苏的“引擎”。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中国游客赴东南亚旅行时,带来了完全不同、更具吸引力的中国形象:比以前更富有、充满自信和影响力。目前,中文流行歌曲、电视剧和电影作品风行东南亚,大陆和港台的影视明星成为东南亚青少年模仿的偶像。中国文化也激起了东南亚许多青少年的好奇,中国魅力日渐上升。 第三,“危机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1997年以来,东南亚先后遭受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非典、海啸等多种危机。每次危机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总是又上一个新台阶。 1997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给东南亚乃至世界经济以强有力的支撑,此举使中国在东南亚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东亚合作也随之浮出水面。“9·11”事件和印尼巴厘岛爆炸案后,中国和东盟达成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框架。非典暴发后,中国和东盟于2003年4月召开了特别峰会,建立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机制。印度洋地震海啸过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向受灾地区伸出了援助之手,温家宝总理出席了东盟地震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双方又加强了防止天灾方面的合作,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东南亚民众普遍认为,在困难时刻中国总能提供巨大支持,中国的援助及时、迅速,体现了中国的情谊。泰国司法部长蓬帖说:“当泰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大难时,中国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泰一家亲’名副其实。” 某些因素影响着东南亚对中国的看法 以前到东南亚的中国人主要是游客,留给当地人的印象不错。近年来,随着交往的增多,到东南亚从事非法劳务、不正当行业的中国人多了起来,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地的社会治安,损害了中国形象。据菲律宾警方称,菲律宾很多毒品犯罪都与华人有关。新加坡主流媒体和电视剧也有相当一部分因此对中国人持负面看法。 此外,由于中国实力增长速度很快,东南亚各国上升势头相对缓慢,部分国家内部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力量问题上仍存在一定分歧,“中国经济威胁论”在东南亚仍有一定市场,当然,这些负面的看法正在逐渐减弱。 另一方面,东盟在应对地区形势的新变化时,也表现得相当的谨慎。亚洲新闻网发表署名文章说,东盟倾向于对所有对话伙伴保持友好关系,希望搞地区力量平衡。它担心,如果过早举行东亚峰会,会给西方朋友传递错误信息。李辉 陈向阳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特派记者 管克江《环球时报》〔20050114 第7版〕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