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中国城市乞讨现象专题 > 正文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为何宁睡街头也不愿进救助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10:42 新华网

  2003年8月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宣布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关怀的"救助制"所取代。专家指出,"救助"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尊重与保障。然而新办法执行一年半以来,以社会救助为职责的救助管理站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据了解,全国909家救助站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同时也遇到很多救助站无
法解决的社会难题。不少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宁睡街头也不愿进救助站,其原因究竟在何处?

  冬季送温暖行动遭遇"寒流"

  时近岁末,长夏无冬的海南连日来遭遇寒流袭击,全省气温骤降,四季如春的宝岛变得寒风瑟瑟。

  日前,海南省救助管理站考虑到露宿街边的流浪人员无法抵御寒冷天气,十几名工作人员走上街头为流浪者派发毛毯和冬衣,并用专车接愿意前往救助站的流浪者进站。

  一天晚上,救助站工作人员和记者一行走访了南大桥、明珠广场和海口戏院等流浪乞讨者集中露宿的地方,共遇到近40位流浪者,送出了39床毛毯和40套冬衣。流浪人员都乐于接受赠送的毛毯和冬衣,但一说起去救助站,却是10问9摇头,应者寥寥。

  "我们救助站有饭吃,有地方住,春节还买车票送你们回家,现在天气这么冷,跟我们回救助站吧!"这句话,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不知说了多少遍,每碰到一位流浪乞讨者都会重复很多次。然而,绝大部分的流浪乞讨者都对此漠然,他们似乎宁愿躲在三面透风的墙角下挨饿受冻。最后只有3名愿意接受救助,跟随工作人员回到救助站。

  当晚接受救助的是3名来自东北的打工者。他们说,从东北过来快半个月了,也试着去找过工作,但包工头不给他们工钱,老是打白条,所以他们就出来了。由于没有什么过硬的技能,所以平时只好靠捡破烂维生。"这几天又冷又饿,快撑不下去了,救助站的同志一说有吃有住,还可以买车票送我们回家就跟过来了。"

  海南省救助站站长邱家连表示,救助站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自愿救助、无偿救助,所以这些流浪人员来与不来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我们不会强求,只能送些冬衣和毛毯给他们,并告诉他们什么时候需要救助随时可以来,也随时可以走。

  海南省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占一红介绍说,海南省救助管理站共有36间宿舍,可以容纳120人同时救助,但平时最多只有二、三十人,最少时仅六、七个人,床位闲置率达80%以上。一方面是街头流浪乞讨者逐渐增多,一方面救助站床位闲置,救助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统计显示,自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12月底,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海南省救助站仅救助了870名流浪者,其中中青年640人,老年59人,85%的被救助人员来自岛外,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2、3岁。

  占一红说,在实际工作中,救助站面临着劝导难和职业乞丐不进站的难题。绝大多数的街头流浪者都把乞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不愿返乡,也不愿接受救助。

  宁愿乞讨不愿救助为哪般?

  乞讨人员为何不要救助?宁愿在街头乞讨露宿也不去有热饭热菜热被卧的救助站?记者决定前往海口市流浪乞讨者较集中的明珠广场、南大立交桥以及东湖等地看看。

  下午6点左右,在南大桥下,七八根水泥柱旁都有流浪者,他们清一色地脸朝柱子和衣躺下,似乎睡得很安静,有的耳朵里塞着耳机,有的手里捧着杂志,还有几个看见人来便从被子里爬起来准备出去工作--捡破烂。

  "去那里干什么?在那住上十天八天顶什么用,能经常住嘛,救助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哩,还不如这样一个劲地下去还省得给他们找麻烦,我一天捡瓶子卖6、7块钱够吃饭就行了。"对于记者的询问,他们都给予类似的答复。

  从河南周口来的李玉林今年六十五岁,侧躺在立交桥下,身上的被子还算厚,双腿用被子严严地裹着。来海口一年多的他,一直以捡破烂维生,偶尔也乞讨。他说最近腿脚受了寒,出去跑得少,白天他休息看铺盖,等伙伴来了他就要出去捡瓶子了,"矿泉水瓶子一个可以卖一毛多,一天好点可以挣口饭吃,但年纪大了,腿脚没有年轻人快,有时候也只能卖两三块钱。"问他为什么来海口,他说:"自古穷人往南走。"他用手划一下脸部上面的空气,"这里暖和呀,穷人好活。""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救助站里面有吃有住。"他的回答让记者无语:"救助站是很好,不像以前那样不把人当人看,那里也常来人,叫我们去。你看他们身上盖的红毛毯就是救助站给的,我的好几个都送给了别人,我自己这个被子还不错。" 身裹浅绿色的太空棉被的老李似乎很满足,也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骄傲。"救助站里住几天又能顶什么事呢,送回家,可家里什么人都没有了,无法生活,还不是得出来,来回瞎折腾,麻烦!"

  记者在明珠广场闲逛,一位手牵畸形女孩、胡须花白的老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他姓杨,带着十二岁的残疾孙女,也是从河南周口出来的,和很多流浪乞讨者一样住在海口市南大立交桥底下。今年六十多岁的老杨每天上午9点左右从南大桥出发,下午5点"回家",主要在明珠广场等繁华地段乞讨。"听说救助站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每天还保证6块钱的伙食费。但是救助站解决不了我和孙女的问题,所以不打算去。在救助站住上几天,然后还要被送回家,回家也没啥可干的。家里儿媳有精神病,孙女残疾,回家也治不了,还不如在海南乞讨,积攒点钱,尽力给孙女治病。""冬天外面太冷,您要是冻病了不是没有人照顾孙女了吗?""这两天外面是有点冷,过几天就暖和了。我准备过年带孙女去救助站,过几天不愁吃住的安宁日子。"

  占一红介绍说,在海口,像老李和老杨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救助站暗中调查发现,以流浪乞讨维生的人数不下三百,精神病患者近三十人。他们大多数和老李老杨的境遇相似,想法也差不多。捡破烂、乞讨是他们维持生命的手段,在内心里,家的概念已经十分模糊,天为被、地为床,四海为家,救助站顶多只能成为他们过年过节时临时性的"家",不过能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便利,流浪者已经感觉十分欣慰了。

  占一红还告诉记者,就目前的情况看,救助站主要解决那些生活上临时出现困难的人群,比如务工不着、钱财被盗等,这些人和家里取得联系后一般很快就会寄钱过来,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回家。比如正在接受救助的来自安徽六安的小石,他在来海南的路上钱被人换成假币,现在工作找不到,回家也困难,14日,公安把他送到救助站,现在已经和家里联系上了,很快就可以回家。

  但是那些只把救助站当作临时性遮风挡雨的场所,以流浪乞讨维生、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城市乞讨现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