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为中国人质失眠-中国牌是否仍然有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15:05 瞭望东方周刊 | ||||||||
伊拉克武装分子释放8名中国人。(路透) 中国人质获释。(路透) 自从人质危机去年年初爆发以来,在伊拉克的很多当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绑架者开始不分青红皂白,“中国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效了 不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后,其利润获得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而它们现在要评估的不仅仅是安全风险
1月20日,伊拉克在旭日中迎来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宰牲节。但是,居住在巴格达曼苏尔区的哈桑却在不安中迎来了这一天的阳光。 8名中国人在一周前失踪。18日,绑架者发布了他们被绑架的录像。新华社报道说,武装人员提出了条件,要求中国政府在48小时内,阐明对这几名人质和其他进入伊拉克为占领军工作的中国人的态度,否则会处决人质。 作为《瞭望东方周刊》派遣巴格达记者的保镖组长,哈桑感到非常不解:在他心目中,中国人对伊拉克人非常友好,中国在战前就明确反对战争,战后又积极呼吁尽早结束伊拉克的被占状态,自称抵抗组织的“努曼旅”为什么要对中国人下手呢? 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哈桑和他的中国记者朋友们已经整整两个夜晚几乎没有合眼了。一同失眠的还有很多关心中国人的邻居们。半夜,他们还不停地来打听情况,为中国朋友出点子。 当中国记者让陪守的当地雇员休息一下时,他们总是说:在同一片土地上还有8名中国朋友处在枪口下,我们怎么睡得着呢? 中国记者雇佣的报道员贾迈勒说,“相信我,我和我的家人以及整条街道的人都不敢相信他们竟然绑架了中国朋友,这是我们都不能接受的。” 他们没有向中国使馆报过到 中国记者的伊拉克籍助手沙安澜头脑灵活,非常善于与外界打交道。但他同时又是一名比较保守的逊尼派穆斯林,带有部族社会典型的真诚和任劳任怨。他的家乡在巴格达以北100公里的杜雷耶镇,走完这段路程在如今哨卡重重的伊拉克至少要花上四五个小时。 本来,他打算在宰牲节这天回家与家人共度节日,但由于赶上人质事件,他主动提出:可以暂不回家,要与中国朋友呆在一起,只须找人替他把刚给孩子买的新衣服带回家就行了,因为,小女儿下午打来电话,哭着说过节还没有新衣服穿…… 1月18日下午2时40分左右,中国记者接到消息:一批中国公民可能遭到绑架。随即,这一消息得到证实。于是,一场核实消息、寻找线索、协助营救的战斗打响了。 伊拉克的通讯一直很糟糕,而且越到着急的时候故障越多。伊拉克的固定电话通讯在战争期间遭到了彻底的摧毁,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仅有的两部海事卫星电话信号并不稳定。 虽然巴格达在10个月前终于在历史上首次开通了手机,但最近伊拉克当局为防止武装人员在即将到来的大选期间搞阴谋袭击,加强了对手机通信的干扰。大家开玩笑说:若想拨通一次电话,非得要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 在绑架者分发给新闻媒体的录像上,8个面无表情的黄色脸孔一遍遍地闪过,手中护照上红色的国徽清晰可见。这熟悉的图案是儿童笔下的彩画,是大盖帽上的尊严,是所有中国人坚实的寄托,如今,却被人用枪指着,被人威胁说:“如果不在48小时内……” 记者从最后一个接触过这几位中国人的商人陈宪忠那里了解到,被绑架的林熊等8名中国福建人是去年初来到伊拉克的。那时候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出伊拉克,不需要签证。《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一年前首次进入伊拉克时,海关官员只是在护照上盖了一个证明由此入境的戳,头都没抬。 2004年6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交权之后,伊拉克开始实施边境控制,除了参战国和战后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公民进入伊拉克必须首先获得签证。这个签证并不容易拿到。 为了保护本国公民最基本的安全,避免他们在对局势缺乏足够估计的情况下贸然进入伊拉克冒险,中国政府要求所有准备进入伊拉克的公民提交申请报告,在确认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后才批准他们的行程,同时,这一举措也是为了在巴格达的中国大使馆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行踪,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安全。 陈宪忠说,这些福建人来到伊拉克后并没有向大使馆报到。他们来伊后,发现这里并不像原先想像的“好混”,有时候连零工也找不到。后来他们合伙开过一个建材商店,但并不赚钱,再后来他们就到位于巴格达180公里外的纳杰夫服装厂从事建筑工作去了。 引发事端的“美军基地”真相 在绑架者发布的录像画面上,一名戴面具、手持武器的人称,“我们发现他们是一家中国建筑公司的员工,该公司正在帮助一个美国基地进行建设工作。”对此,《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发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 陈宪忠说:“被绑架的8人都在纳杰夫服装厂协助当地人做重建工作,和美国人根本扯不上关系。”参与这一服装厂重建工作的一位中国企业家也承认了对这8人的雇佣关系,称给他们的工资是给当地人工资的四五倍。 《瞭望东方周刊》曾采访过这家在纳杰夫郊外的服装厂,并见证了这一被美军导弹炸毁的前伊拉克国营大厂与中国企业家合作,走向重建的过程。 那是2004年2月,记者和中国企业家杨先生一道前往厂子探访。3个月后,杨先生和服装厂及主管的伊拉克工业部达成合作重建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商人将帮助重建厂房和购置设备,协助伊拉克方面把这一服装厂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并帮助其产品外销。 这个厂的负责人阿斯沃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厂原来有1700多名职工,是战前伊拉克最大的服装厂之一。伊拉克所有男女大学生的制服,都是在这里统一生产的。萨达姆时代的大学生就相当于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制服由国家提供,只收取象征性费用。这家工厂同时也为其他政府部门雇员提供服装。 阿斯沃特说,这个服装厂在战争期间被误当作军事设施惨遭轰炸。由于地理位置不错,美军在攻占了纳杰夫后曾在这个工厂的废墟上驻军两个星期,这里当时是美军在这一地区的总部。 阿斯沃特说:“我们把所有员工的照片给美国人看,我们这里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女工,其中大部分人还没有结婚。但美军既没有对误炸做出解释,也没有道歉。” 记者了解到,2004年11月,这几个福建人因工资问题和雇主产生了矛盾。同时,也许是为了安全原因,他们在当地购买过一支枪。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他们同雇主的紧张关系,使他们的工作难以继续下去。 2005年1月10日,他们到约旦驻巴格达大使馆递交了签证申请表,准备途经约旦回国。 1月12日,一行8人花200美元包租了一辆吉普车准备穿越千里沙漠公路前往约旦。陈宪忠说:“他们的约旦签证表是我帮助填写的,但此后我就没有见过他们,也一直没有他们的消息,我当时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他们可能已经出事了。” 《瞭望东方周刊》最新统计,目前在巴格达的中国人,除了使馆人员和3名记者外,还有大约20名中国同胞,包括5名滞留的福建劳工以及来自山东、四川等地的商人及中餐馆员工。 “中国牌”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效了 绑架事件传出后,一位中国公司驻伊拉克的代表给《瞭望东方周刊》打来电话:一位日本记者刚才敲他的房门,告诉他小心一点,因为8个中国人被绑架了,“连中国人都绑,而且是第二次!” 人们不能忘记当初3名日本人遭到绑架时,他们曾谎称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觉得中国没有向伊拉克派兵,“当中国人”比较安全。 中国人再次遭到绑架,给留在伊拉克的每一位中国同胞蒙上了心理阴影。大家只能互道珍重,共同祝愿绑架者枪下的同胞能够平安。 人们深知,在这里,无论是谁的安全都没有根本保障。不管是伊拉克人还是外国人,不论是来自占领军盟国的国民还是像中国这样的反战国家的公民,大家惟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祈祷奇迹发生。 中国记者在巴格达的翻译莱斯说,中国政府应该立刻澄清这几个人不是给美军干活的,要不然事态就危险了。莱斯所说的危险不仅指8个人,也指留在巴格达的全体中国人。 自从人质危机去年年初爆发以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绑架者开始不分青红皂白,“中国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效了。中国记者的伊拉克籍雇员开始渐渐地不敢像过去那样说“可以担保中国记者安全”的话了,而他们也常常私下问和中国人一起工作“会不会给大家带来安全的隐患”? 中国记者一度印制过带有阿拉伯文字样“中国记者”的T恤衫,并且把一辆老奔驰采访车的车身贴满英文“中国记者”字样胶条。如今,大家认为这些东西已经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催命符”。 为中国记者充当技术员的当地人达乌德曾提出,希望中国记者尽量减少出行。司机阿布希南在带大家出去采访时,也经常告诫不要在路过某些路段时照相,并好几次硬是用手把记者的镜头按下去。于是,相机的存储卡里留下了好多只拍到了一半的军营、检查站、通讯塔、岗哨、全副武装的伊拉克军人和蒙面的伊拉克特警。 如此谨慎,是因为记者每天跟踪动态,知道隐藏在巴格达角落里的危险。比如,大家绝不会在大选到来之际的敏感时刻,冒险乘坐出租车穿越防卫异常薄弱的沙漠公路。 “彼此的心跳迅速加快” 这8名福建人显然对上述情况所知不多。他们到伊拉克来淘金,看到的只有诱惑,而不见危险。陈宪忠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几个人全都不会讲英语或阿拉伯语,他们大部分人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利落。他们基本上没有自救的谈判能力。 在关押下,他们甚至很可能并不知道数以十亿计的人正在关注他们的命运,不知道对他们的营救工作动用了整个国家的外交资源,不知道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他们这几个普通公民是多么的牵挂。 记者每过一会儿就和在伊拉克的中国外交官联系。电话那边,杨洪林大使和陈珍美参赞的话语简洁明了。每次通话,记者都能感觉到彼此的心跳在迅速加快:都期望从对方那里获得好消息。每一次电话铃声,都被看作了希望。 作为在伊的中国人,记者也尽力参与到营救行动中。记者将大使馆提供的一份阿拉伯文声明用电子邮件群发给当地的关系媒体,希望这些报纸、杂志、网站能够给一点重视,及时登在显著位置。毕竟,时间不多。 记者还同所雇的正在中国人被绑架地区的报道员阿卜杜·拉赫曼取得了联系。他是一位战场归来的英雄,美军围攻费卢杰期间,他曾经在战场上坚持了10天,最后匍匐爬行几十个小时才逃了出来。他答应帮忙,替记者到拉马迪去打听消息。 从北京到巴格达,从官员到记者,从中国人到外国人,人们已经为营救付出了最大努力。 1月20日,宰牲节的第一天,中国记者的伊拉克助手沙安澜的妻子,专门从100多公里外的家里辗转打来电话,报告说前段时间在沙安澜家乡萨啦赫丁省被绑架的3名高官在节日第一天已被释放。沙安澜说:“对中国人质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好兆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骥志、依匆/巴格达报道 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半岛电视台总是第一个播发绑架事件新闻。北京时间1月18日晚上8点左右,这家从“9·11”后就蜚声世界的电视台又播出了一组人质被绑架的录像,不过,画面上的主角成了中国人……全文 距2004年4月7名福建平潭人在伊拉克遭遇绑架后仅仅9个月时间,来自同一个地方的8名劳工又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国度被武装分子挟持。这里面或许有着一些偶然……全文 相关专题:八名中国人在伊拉克遭绑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