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联络官黄建发:亲历海啸救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17:10 东南新闻眼 | ||||||||
黄建发 东南卫视《东南新闻眼》专访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领队兼联络官黄建发,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2004年12月26日,环印度洋地区发生的地震和海啸给印度洋地区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非常关心和同情,除了给予大量的援助外,还派出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赴灾情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
同期声:黄司长 你好 我是福建东南电视台的 老乡 家乡的媒体来了 很高兴见到你 你在这边上班 对对 解说:2005年1月20日,记者在中国地震局门口见到了黄建发,听说是福建老家来的媒体,黄建发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同期声:现在我们是坐在你的办公室 如果再回想一下救援的现场 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 让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有很多 很多 我想在回答你这个问题 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灾区的惨状 这是我不能忘怀的 第二个很难以忘怀的就是 我们中国队员到那儿现场开展工作 每个人那么敬业 那么无私 团结协作 那种精神我觉得我很难忘 第三个我觉得在灾害发生以后 国际大家庭 有很多人员近的 远的 政府的 非政府的人员 他们吃了很多苦头 体现了一种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 我觉得也很受感动 解说:黄建发,现年39岁,老家福建省邵武市人,现任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在此之前,他曾先后担任教师、外交官,福建省地震局局长等职务。作为一名地震灾害评估专家,黄建发曾先后参加过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地震的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震灾救援经验。 同期声:我觉得我很幸运 经过不同的岗位 每个岗位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每个岗位都带来一些挑战 对我现在的工作是很有好处 解说:2004年12月26日,环印度洋地区发生了里氏9级的强震并引发了海啸,灾难发生当天,黄建发正在福建出差,获悉后他立刻飞返北京,直接来到中国地震局,加入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行准备中。 同期声:具体准备可以分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跟前方保持联系 特别是跟联合国保持联系 和其他救援队伍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灾区的情况 灾区有什么需求 灾区面临最大的困难 问题是什么 解说:在这次印度洋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要数印度尼西严的亚齐省,从这张亚齐省海啸前后的卫星归咎可以看出,这里的近一半土地已经成了汪洋大海,而中国国际救援队被派出的地区正是印尼亚齐省的班达亚齐地区。由于意识到这次救援任务的危险性,黄建发没敢把这次出行告诉远在福建的父母亲。 同期声:父母我是一直瞒着 因为他们对这个情况不了解 我也没必要让他们去担心 内心没有别的其它想法 就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的去 平平安安的回来 这就是我最大的想法 解说:2005年元旦的凌晨,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35人几经辗转抵达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成为最早到达印尼灾区的众多国际救援队之一。也许是个巧合,2004年新年的第一天,黄建发同样是在赶往伊朗地震灾区的飞机上度过的。 同期声:根据报道说 这次印度洋海啸是100年以来 罕见的一次大的灾难 所到之处是绝村绝户 那你到现场的时候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给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 整个城市是个死城 都是一片片的沼泽地 这个沼泽地里面埋了很多死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我当时到亚齐河 上了一座桥 到那里去开展灾情评估 我们就看到河岸上有一堆堆的尸体 河里面也漂浮着很多尸体 解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班达亚齐灾区后当即投入到救援的准备工作中,他们首先在营地里升起祖国的五星红旗,将自逞的帐蓬在营地里安扎好。而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副领队和联络官,黄建发除了要参与整个队伍的日常管理外,还要负责和当地政府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官员及其他国家救援队的联络协调工作。参与灾害评估,明确救援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 同期声:这次联合国的协调官员告诉我 这是他所经历的最困难的一次 最困难的一项工作 根本没办法协调 没有交通工具 也没有通讯工具 没有传真机 没有其它的支持 所以协调非常困难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 现在地方政府全都瘫痪了 警察也没有了 军队也没有了 我们依靠地方政府得到支持 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联合国要求 我们各个救援队要互相支持 协同作战 一起开展救灾工作 灾区救援遭遇重重困难和危险 中国国际救援队如何实施救援 《黄建发,亲历海啸救援》稍后继续播出 解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将班达亚齐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指挥系统破坏贻尽,这给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后勤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中国国际救援队还要提防随时可能爆发的瘟疫,灾后的多次余震以及当地极为严峻的安全形势等多重危险。由于当长期存在一支名叫“自由亚齐运动”的反政府武装,这给各国的救援队的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期声:亚齐市里的安全局势是三级 这是联合国的评价 三级安全就意味着救援人员 可以在市内开展工作 安全相对来讲有保障 亚齐的郊区安全等级是四级 四级就意味着你要到郊区去工作 你必须要有军人 带着枪 带着武装军人 陪送救援人员到现场开展工作 这样安全才能有保障 如果你不这么做 出了问题救援队或者救援人员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整个救援工作是提着脑袋在那儿进行的 这是我们每天要面临的问题 每天我们队员出去我们要交待 我们每天队员回来要点数 如果队员没回来 我们心里面就非常着急 解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灾区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可以说是一时说不完,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发扬不怕吃苦、不惧危险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在灾害评估、搜救和卫生医疗等方面为灾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同期声:搜救队员这一次 不是去搜救活人 而是去扒尸体 尸体是高度腐烂 尸体的一些场面 我们不敢在电视里面发现出来 尸体一扒肉就掉下来 一扒就是骨头 还有一些尸体都长满了蛆 所以对队员来讲的话 心理上 生理上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而且在烈日下还要穿防护服 所以我们队员还不能上厕所 如果你要上厕所的话 衣服要脱就非常非常麻烦 整个处理非常麻烦 所以他们有时候出去一天 就不能吃东西 喝水尽量少喝 因为喝了可能就要上厕所 这种情况下他们还练习憋尿 要过体力关 心理关和生理关 可以说在现场不仅体力透支 视觉也在透支 嗅觉也在透支 生理也在透支 对 就是这样了 全部都在透支 那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大家也没有什么响亮的口号 非常实在 到那儿就是要工作 要救灾 就是协助灾区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 多救治一些人 多为他们开展一些协助 让他们尽快恢复 解说:据统计,在中国第一批国际救援队十几天的救援当中,队员们共清理遇难者遗体数上百具,接诊病人七千多名,其中重症患者几百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印尼政府的高度评价,而且在当地群众中也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一支国际救援队。 同期声: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 我们非常感激 再次对你们说声感谢 你们是伟大的人民 你们从遥远的中国来 到这边来救助我们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举动 谢谢 中国 中国 联合国对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 是怎么评价的 非常好 他们说中国队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工作 说明这个队伍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延展性 既开展医疗 又开展搜救 同时开展灾评 甚至还提供地震趋势的报告 没有哪个队伍能这么做 一般国家的搜救队 搜救完了就完了 其它他们也做不了 谈不上灾评 谈不上提供地震趋势 这是联合国对我们的评价 解说:作国中国政府派出的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承担的是人道主义使者的角色,“不负众望,不辱使命”这就是很个队员心目中的信念。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使命感,队员们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援助,同情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 同期声:我们队伍里面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 每一个人碰到困难 碰到危险 从来都不往后退缩 这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家非常的和谐 默契 互相关心 这一点给我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这也是我们这个队伍 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解说:2005年1月12日,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二批国际救援队抵达亚齐灾区,替换已经超负荷工作的第一批救援队员。而黄建发则被作为骨干留下来协助第二批救援队开展初期的工作,直到1月16日,交接工作完毕后飞回北京。 同期声:当单位的同事给我打电话 说他能回来的时候 我肯定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感情的流露 我就觉得太好了 他能够平安的回来了 你给我感觉就是一个文弱书生 你怎么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 呆了十几天时间 我觉得我的生存能力还是很强的 到那里我的身体条件还不错 对我来讲 可能每次都面临很多困难 我想我都有一个信念 没有过不去的困难 没有困难我不能克服 解说:黄建发回到国内后,并没有闲下来休息,记者在北京采访期间,虽然是周末,黄建发仍在忙着准备第三批救援队赴印尼救灾的事宜。黄建发说,只要救灾的工作没有停止,他就不会闲下来。 主持人:作为一名灾害评估专家,黄建发曾对国内外许多重大地震灾害做过实地考察,也参与过多次国际大型地震灾害的救援行动,黄建发说,每一次救援行动都让他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每一次救援行动都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负的重量,那就是要当好中国政府派出的人道主义使者的角色,挽救更多的辛存者的生命。 预告: 福建记者赶赴海啸第一现场 人道目光、见证灾区悲欢离合 《直击海啸第一线》明天播出 东南卫视《东南新闻眼》元月26日19:30播出。 相关专题:东南卫视-《东南新闻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