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183个国际大都市折射权力放大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17:32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朱四倍

  “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严厉批评了建设系统中的种种“病症”,他特别斥责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见2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

  全国有183个城市要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比北京的定位“现代化国际城市”还要超前,真让人佩服一些地方领导的“超前意识”和“长远目光”,但是这种定位带来的是什么呢?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拖欠的1780亿元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所拖欠的工程款就高达700亿元。建设项目拖欠的工程款是不是由这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带来的很让人怀疑,如果真是这样,就让人反思:我们真的需要183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吗?

  笔者以为,183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折射的是地方领导干部的权力放大率。“没有不敢想的,没有不敢做的”,不管规模多么庞大,不论是否劳民伤财,只要能带来政绩,就是一些领导干部需要的。可是老百姓需要吗?这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让老百姓居住的吗?不是,是给上级领导看的。因为在上级领导考察下级领导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往往会对下级领导的政绩评价乃至职位的升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不少领导决定在一项工作上投入多少时间、精力、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这项工作能不能给自己的“政绩”添上一笔,能不能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能不能在上边挂个号。

  183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会不会成为“驴粪蛋蛋,外面光亮,里面是草渣子”?在笔者看来是极有可能的。如果不对某些领导掌握的权力加以制约和约束,任由其“无限放大”,甚至放大出283个、383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来,那么受损失的肯定是老百姓,而不是某些官员。因为一任领导班子的“辉煌政绩”,造成几届班子的沉重包袱,在转型期的我国,我们不是没有见过。有的地方和部门由于受利益驱动,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盲目地提出一些好大喜功的口号,制定一些脱离实际的计划,而且层层加码,签订目标责任状,并以此作为考核、奖惩、提拔干部的主要依据。下属为了完成目标,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甚至寅吃卯粮。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严厉斥责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笔者以为,这种斥责只能起到一种暂时的作用,要想杜绝第184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的出台,必须对地方官员手中的权力加以制约,改变上级评价政绩的方式,让民意对城市的发展规划起到制约作用,避免权力放大率发挥作用。若权力不受制约,在政绩冲动下,再严厉的斥责也难以发挥作用。

  只有建立刚性的制度约束,让政府官员摆脱非理性政绩行为的干扰,才能避免虚报浮夸的假政绩、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和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公众才能看到真正的、没有水分的、不做表面文章的、真正造福百姓的政绩。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第184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无法出笼!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