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江南时报:对禁礼令的苛求不是真正的民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2日22: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作者:伍里川

  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出“禁礼令”,拎包来访者要经卫兵盘查。在《北京青年报》网站上,还登载了两幅新闻图片:两名“送礼者”被卫兵拦下,只好返身回去。

  这一消息甫一面世,即引来疑声一片,有人毫不隐讳地说,这又是一次作秀。当然,
这些喜欢怀疑一切的人士又大抵是时评作者,时评的异军突起帮助了民意的表达,却也因为时效性的限制和发表频率的加快而造成了找角度之弊,为了找角度,难免憋着劲唱反调,便是弊中之弊。

  时评作者写文章当然也是民意表达的一部分,但决非全部。令人担忧的是,具体到反感某条新规的现象上,“普通”公众还没有表达什么,就先有人表达欲过剩,乃至造成凡声皆民声的错觉。

  对“禁礼令”“反对”得这般厉害,真的是老百姓的本意吗?笔者认为应当沉住气,公平公正地分析“禁礼令”等诸类新规。的确,“卫兵拒礼”防得住“光天化日”,防不住“鬼鬼祟祟”;防得住办公场所,防不住私宅密所;防得住君子,防不住小人……可谓“数不能防”。但是,“卫兵拒礼”本身并不包含防背后交易的任务,发改委出台禁令也没有夸口包治百病。出于授意于一个环节上的“守土有责”,卫兵只要做好分内事,只要能令送礼者却步,这就是一大成绩。怎么能未加详察禁令实效,先自进行反对,而且把“禁礼令”“数不能防”强行归结为斥责“禁礼令”百无一用、只能作秀的理由呢?

  “禁礼令”是“单纯”的。它的“数不能防”是其难以承受之重。把“数不能防”变为“处处能防”,靠的是更为“高端”的策略,靠的是法治赋予的智慧,靠的是制度提供的保证,但这和“卫兵拒礼”没有多少关系。先把“禁礼令”运用好,延伸下去,或者举一反三,帮助做好别的事,不是很好吗?

  这就是说,我们先应当理性认识“禁礼令”设计者良苦的“用心”,认识有关部门是看到了节日送礼风泛滥的危害性,才痛下“禁礼令”这一出发点。当然,如果“禁礼令”只是做做样子,那就应该另当别论;反之,如果“禁礼令”不仅是师出有名,匡扶“正义”,而且的确堵塞了送礼者的一条重要通道,并不惜以承受因改变“礼尚往来”的传统习俗而受到的压力为代价,那么,这样的禁令就有一百个理由继续发挥作用。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所言,这一做法在反腐倡廉中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苛求决非民意。真正的民意往往具有宽阔的“胸襟”,并且是富有建设性的。

  倒是就苛求的产生而言,不是因为人们受到了一些真正属于作秀式“新规”的愚弄,就是因为人们因急于表达意见而忘记了哲辩观,而前者才是真正的危险因素——如果推出一条新规只是为了博得廉价的掌声,最后的可能往往是听到喝倒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有必要保持警惕,防止有人画虎成犬,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有价值、有品格的禁令保持足够的信心,放弃那一种浅薄的苛求。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