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西安网民参政议政事件引起政府高调回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11:44 瞭望东方周刊

  “这个以‘挑刺’为目的的评选活动,最终成了民意对政府务实精神的一次检阅”

  1月13日,西安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由华商网(www.huash.com)等网络组织的“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结果,要求相关部门和区县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积极改进工作,寻找差距和不足,并在一周内提出整改措施。

  这场由网民在BBS上发起的针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因为政府的高调回应,一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个以‘挑刺’为目的的评选活动,最终成了民意对政府务实精神的一次检阅。”此次活动的发起人、网民“秦透社”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网民“总结”政府工作

  2004年12月中旬,由陕西官方组织的“2004年陕西省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在各媒体间展开,曾引起轰动的西安宝马彩票案被列于候选事件,理由是“西安宝马彩票案圆满解决,提高政府公信力”。

  “怎么能是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呢?它首先是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网民“秦透社”对此质疑说,“我认为,政府更应该从‘宝马彩票案’中吸取教训,于是就萌发了在网络上组织评选‘十大教训’的念头。我想通过这个事情,一方面促进西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评选的补充,这样做也许能更完整地总结西安2004年的发展情况。”

  “秦透社”是“华商网新西安论坛”的版主。

  关于此次活动的命名,“秦透社”曾斟酌良久,“开始想叫‘十大败笔’,觉得有点过,叫‘十大遗憾’又有些弱,最后才决定叫‘十大教训’。”

  2004年12月18日,“秦透社”在“华商网新西安论坛”上发帖,提议开展“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次日,这个活动候选事件的征集在“华商网新西安论坛”、“古城热线西安聚焦论坛”和“白鸽网古城西安论坛”三家网站同时展开。

  短短几天内,该活动在相关网站上的独立IP访问量就突破了10000,回帖数超过了1000,共提出问题56个,内容包括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治安、经济建设等三方面热点,成为西安历史上首个由网民发起和参与的参政议政事件。

  12月24日,“秦透社”将征集到的候选事件整理后,初选了20个事件在网上公布,号召网民对此进行最终投票。

  12月30日晚12时,三家网站根据投票结果汇总产生了“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西安宝马彩票案以397票位列第一,理由是“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

  “这次评选是网民对政府2004年工作的年终总结。”一位网民发表评论说。

  2005年1月初,人民网在首页发表网评,称此次活动为“2004年中国最有价值的一次‘十大’评选”。

  市长高调回应

  “我们知道,西安的历史和城市精神中,‘包容’是最主要的一种精神!我们也同样希望西安的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也能‘包容’这项活动。”在此次评选的倡议书中,“秦透社”说。

  让“秦透社”意想不到的是,西安市的领导最终以最大的“包容”对此次民间的评选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在此次活动开始时,西安市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就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市长孙清云委托秘书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项活动富有创意,有利于市政府和我本人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市人民服务。希望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公正、公平地评选,为西安市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孙清云要求市政府研究室跟踪评选过程,市政府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整改措施。

  1月8日,新华社发布通稿,称孙清云市长对此次活动“积极肯定热情回应”。孙清云认为,总结成绩是为了使我们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同样,总结经验教训也是为了我们怎么样正确地走向未来,其实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从实质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比前者对西安的发展更有推动作用,“过去我们习惯于评选‘十大好事’、‘几大成绩’,但‘西安发展十大教训’更有利于我们寻找差距和不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翌日,西安市委机关报《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均在头版头条刊发了该通稿。

  1月13日,西安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十大教训”中所涉及的西安市政法委、市公安局、长安区政府等单位的负责人均与会,对网民组织评选的“西安发展十大教训”一一进行研究,相关部门被要求在7天内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1月19日,一位注册名为“jiaojing”的网民,在“华商网西安论坛”上发表了西安市交警支队的整改意见。随后,一位署名“西安市城市建设”的人士也向华商网发来电子邮件,对被网民列入“十大教训”的烂尾楼改造等问题做了详细说明。

  截至20日,“十大教训”中所涉及的近十个单位均向网站或市政府递交了详尽的整改意见。

  在给网站的答复信中,抬头均为“广大网民朋友”。“我们还是第一次向网民汇报情况。”长安区政府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说。

  1月24日,《西安日报》发表题为《让教训成为推进发展的动力》的评论员文章,“‘十大教训’对全市所有的部门和企业都是一次警醒。”

  当日起,西安各大主流媒体均陆续刊发了网民评选的“教训”以及相关部门的整改意见。

  “市长对此事高调回应让此次评选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更为可贵的是,没有一位网民认为市长对此事的关注是在‘作秀’。”“秦透社”感慨地说。

  “十大教训”的教训

  虽然由自己发起的这场网络评选活动得到了官方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但“秦透社”依然感觉到有些“心酸”,“我只是一个网民,我们网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绝大多数都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大家对网络的看法还存在很大的歧视。”

  在“十大教训”评选的时候,“秦透社”的这种失落感更为强烈,“那时陕西省正在开‘两会’,我单位的对面正好是会场。‘两会’是搜集民意最为壮观的方式,但这些开会的代表和委员中,绝不会有人以网民的身份参加。我们网民做的这些事情,足以证明我们有很强的参政意识,但是我们的力量太渺小,随着帖子的下沉,你的呼声最终只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参政只是单向的参政。”

  对此,华商网站的负责人任培扬也有同感,“其实这次评选的‘十大教训’,以前在网上已经零散地出现过,但官方从来没有正面表过态。网络言论的确产生过一些负面作用,有人甚至把它归到黄赌毒的行列,没有人把网民的意见当回事。”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情是,被称为市民报纸的《华商报》竟然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起的这次活动是个重磅新闻,在其同城的竞争对手《西安晚报》已经连篇累牍报道多次之后,其才如梦初醒,相关记者随后因 “漏报”而被重罚。

  “这次评选不一定很权威,但绝对真实,参与评选的网民不会有个人利益在里面。”任培扬说,“我们此前曾搞过一次‘十大经济人物’的评选,就有人打电话让把他评上。”

  “秦透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次活动虽然只有不足千人参加,但从概率和有效票来说,是较能反映民意的,“此前某省曾搞了一个万人评议活动,回收了逾万份评议表,认为该省级机关作风建设的满意率为99%。这可能吗?”

  据陕西当地的媒体报道,在2004年11月27日陕西省铜川市举行的2004年政风行风“万人问卷”调查宣传活动中,许多单位家属或找的“托儿”充斥会场。一位知情人士说,为了争取问卷调查表,给自己单位画个满意,几乎家家单位都请职工家属、相关下属单位来帮忙,于是就产生了争抢调查表的怪事。

  对于此次“十大教训”的评选,“秦透社”还有些许遗憾,如“达尔曼”等一些大的事件未被列入候选,另外一些相关部门答非所问,“如西安古城墙连接一事,我们质疑的是连接方案是否妥当,因为该方案中要将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并要在城墙中开设酒店等,但相关部门却称连接一事已得到专家及市民同意。”

  网民的公民意识觉醒

  一位网民发帖说,这个“评选”令人耳目一新,它评的是“发展教训”,而不是“发展经验”;针对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活动由网站和网民发起,而不是由政府或媒体组织。“十大教训评选”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之所以得到政府部门肯定,其意义就在于民意的真实有效表达。

  “也正因为是网民,他们都敢于说真话,也正因为是网络,它的话语空间相对传统媒体更大一些,这是此次评选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从事多年网络工作的任培扬说。

  经常和网民接触的华商网编辑部副主任曹鹏飞认为,此次评选从结果看,是一个由网民掀起的勤政风暴,从过程看,说明网民的素质已经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为理性,而且也开始由以前的游戏、聊天转向对政治文明的关注,网民科学判断一个事件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从1999年开始上网的“秦透社”也是感慨颇多,“以前主要是玩游戏,后来发现了论坛,激发了我小时候的很多梦想,比如要关心国家大事等,所以一直到现在还上网。网络上的好多帖子是非常精辟的。”

  “我们网站的网民上网时间一般集中在白天,以上班族为主,从发帖的内容来看,对时政的关注较多。”任培扬说。

  据介绍,“秦透社”系电力系统内一家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读博士。在网络上,他的签名格言是“真诚奉献对陕西、西安有借鉴价值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网络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诉求渠道。”

  “秦透社”称,他两年前曾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西安,一个沦落的城市?》 的文章,在新浪网上的点击率达到了12万次,“‘木子美’当时在全国炒得那么热,点击率也不过18万次,我这一个谈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章,受到了这么大的关注,说明网民的公民意识还是非常强的。”

  另一个让“秦透社”深有感触的是,在此次“十大教训”评选中,“西安钟楼附近占道经营严重,东大街、案板街治理后小偷、‘托儿’活动依然猖獗”竟然位列第二位,“这些事不关己的小问题,竟然高票当选,足以反映出网民对这个城市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政府官员的谨慎可以理解,毕竟网络的发展还不是很规范,好多网民都是‘愤青’。但只要加强引导,网民的意见最终会和政府工作良性互动。”“秦透社”认为。在此次“十大教训”的评选中,有网民曾提议将“西安王子饭店命案”一事列入候选,但“秦透社”最终将其去掉,“这个命案牵扯到陕西省某高层的儿子,而且案件正在起诉阶段,虽然社会影响大,但如果列入其中,西安市政府也不好答复此事,最终可能会造成这次活动的流产。”

  “对网民的意见一味地堵是不可能的,也是堵不住的,要疏导。”任培扬说,“‘秦透社’显示了网络的积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网络‘无稽化’的印象。从形式上看,现在是网民通过网络,以后可能是市民更为直接、广泛地参与,这是一个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一种必然。”

  民意诉求影响政府决策

  “如果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多听取民意,可能有些事情就不会被列入‘教训’了。”“秦透社”说。这是他关于此次“十大教训”评选最大的遗憾。

  据报载,湖南省统计局近日专门成立了一个民意调查中心,所进行的几项调查活动已引起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前的粗放型管理开始转变,民意的诉求对党政领导的决策影响更加直接。”湖南省统计局局长马勇认为。

  网络民意的力量也在日益强大。如西安网民近日开始在论坛上连续发帖,炮轰某企业在古城墙上做广告一事,已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注意。

  事实上,为了听取民意、更好地还政于民,数年来,中国各地开展了不少“民评官”的活动。从湖北武汉社区事务采取居民听证会制,到上海工商局邀请包括驻沪使领馆官员及企业代表在内的社会各界旁听内部会议,再到最近中国外交部设立公众外交处等,传统的“下级听上级、企业听政府”的做法正在日益被改变。

  “西安市市长高调回应‘十大教训’评选,不仅是体现出政府官员的开明,还表现出其日益成熟的危机公关能力。”“秦透社”说,“如果当时政府官员不出面表态,这次评选很有可能会演变为一些‘愤青’对政府的攻击和谩骂,到时政府将会很被动。政府对民意的疏导也是其建造和谐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任培扬称,一些政府部门其实是做了不少实事的,但因与民间的沟通渠道欠缺,在信息的交互性方面做得不够,导致民众对其不理解。

  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石英认为,目前网络正在成为以先进技术手段来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政府如何处理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值得思考,在不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增强与民众贴近性、互动性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来自民间网站、论坛的声音。

  据统计,在全国336个城市中,已建立政府网站的共303个。然而,绝大多数政府网站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徒有其表的“睡眠网站”屡见不鲜。

  据介绍,西安市曾对行政中心外迁一事广泛征求过市民意见,这种“问政于民”的做法引起好评,但其败笔在于,没有把结果向大家公布。

  应该以此为戒的教训是,2004年北京市督察考核办公室举行的网民评价政府活动中,参与评价的网民数量急剧下跌,只有2003年的1/32。

  “北京‘网评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舆论互动机制没有得到健全。”新浪网评论员单士兵分析说,“这样的互动活动完全可以形成制度化,对活动中的信息发布、操作程度、评价结果等出台相关规定。”

  任培扬认为,这种网络上的民意诉求,除过能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外,也是对政府工作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

  甚至有网民在“十大教训”评选活动结束后建议说,从网络上搜集民意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益的渠道,中国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民意预警机制,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意搜集网络,这样中央就可以通过百姓之口,了解到各地主要官员的政绩以及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结果

  1、西安宝马彩票案,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

  2、钟楼附近占道经营严重,东大街、案板街治理后小偷、“托儿”活动依然猖獗。

  3、市政工程施工缺乏计划性,办好事却招致怨声一片。

  4、旅游市场秩序仍不乐观,“宰客”现象屡禁不止。

  5、勤于外出招商,但在自身投资环境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6、朝阳门外立交竟然淹死人,一有暴雨西安交通就会陷于瘫痪。

  7、西安规划多变,三环路设计一改再改,渭河变成城中河,城市中心忽南忽北。

  8、“西咸一体化”缺乏有力支持,宣传的较多,但取得真正实质进展的不多。

  9、加气站问题被中央媒体曝光,引起了对西安投资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10、雁塔北广场建成后才发现没有行人通道。-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西安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