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杂志:经营大师高德康的厨具革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20:14 中国青年杂志 | ||||||||
每天早上7点半,德意公司员工宿舍的大楼里,都会准时响起高德康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它提醒所有的德意人,朝气蓬勃的新一天就要开始了--尽管拥有8亿资产,高德康仍然坚持住职工宿舍。 如果没有这宽达200平米的办公室作背景,无论怎么看,高德康都只是一介白面书生。头上是华丽的灯盏,脚下是厚厚的扎花地毯,戴金丝边眼镜的高德康似乎略有不适,但他
窗外,德意公司花园样的办公区里,高德康自己题写的漂亮招牌“志当存高远,德意竞一流”在风中自在地闪耀着,潇洒着。 作为主业销量跻身全国三甲的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早已越过了摆谱的幼稚阶段,但我们仍免不了要追问:这个当年来自乡野的穷小子,年仅33岁,凭什么就能摆出如此超豪华的阵势? 从父亲的一饭盒硬币到他的一纸箱纸币 用饭盒装硬币——这是父亲;用纸箱装纸币——这是高德康。父子两代人的不同行为方式除映照出了不同时代,也同样映照出两代人的不同风格。 高德康出身于贫寒的农民家庭,穷到什么程度呢?简言之,冬天的高德康不敢走出教室上体育课,因为他只穿着一身破旧的秋衣秋裤。为了供应三个子女读书,老实巴交的父亲趁农闲会贩卖点儿榨菜萝卜干什么的,一年有三四次。所以,高家一年有三四次像是过年。因为,每次,父亲骑车带上几麻袋咸菜走了,三天后回来时,麻袋空了,父亲会把一饭盒丁当作响的硬币往桌上一推,母亲赶紧张罗着炒菜上酒,高德康姐弟则忙着清点收获——数硬币。父亲的收入总在28元~36元之间。每每清点完毕,高德康瞅着父亲皇帝样背北面南地坐着,心中满是敬畏。 做买卖意味着有学上——这是父亲经商给予儿子的最重要启迪。十几年后,高德康辞掉了跳出农门后得到的铁饭碗——小学音乐老师的职务,在党湾镇梅西八字桥边开了一家“康达燃具店”,卖灶具和钢瓶。许多人记住了这个日子——1992年11月11日,商店正式营业,生意异常火爆,当天利润高达千元,相当于高德康过去一年的工资。这个靠3000元起家的小店,喜气盈盈一年多,赚了30万元。1993年除夕下午3点半,高德康清点好账目,把这30万元装进了一个盛燃气灶的纸箱,骑摩托车一溜烟带到了父母家。当儿子把纸箱赫然打开,露出了一沓沓10元钞票。父亲当场蒙了,半天发不出声音。他反应过来的第一件事是,飞快地跑到大门外,左右张望后赶紧关门,然后,双手颤抖着抱起纸箱,噌噌登上二楼,把那一箱子钱藏到床底下。 瞅着小心翼翼的父亲,高德康忍不住想笑。但他一眼瞅见了父亲用过的那个铝饭盒,仍然摆放在那里,笑容便凝住了。一个普通的纸箱结束了一个非比寻常的饭盒的使命。 “用纸箱子装钱”的气派,很快让高德康成为党湾镇的楷模:超过煤气灶老板,成为小孩子们的志向。 其实,高德康的商店所在的十字路口,按算命先生的话有些“背”,此前还没有一家商店在此红火过,这里不免显得萧条。但高德康年轻气盛,不信邪,他相信事在人为。高德康用的第一招是大做广告秀。 读书期间的高德康刻苦又聪明,学习之外他还会唱会写能舞,后来上了师范,各种才艺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练出了一手人人羡慕的好字。很多时候,人家喜欢看,他也愿意表现。高德康先拟好了这样一则广告:要买优质煤气灶,请到梅西八字桥!接着便铺纸挥毫一张接一张不停地写,然后自己骑上自行车沿大街小巷到处张贴。同时,他又每月花2.5元在广播站早晚反复播送这则广告。那时候,靠广告造势的店家很少,高德康的店还没开起来,镇子远近的人就都有了期待:一家大户商店就要开业了。其实店面只有12平米,算上高德康才两名店员。 细究高德康最初生意踏破门槛的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敢为风头之先。 让欧式厨具革传统厨具的命 从前,在不少人看来,灶间的事不过是两块砖头加一把柴火的简单问题。但实践证明,要经营好这把柴火却大有学问。 同样,对于高德康来说,仅靠一句广告词是经营不出30万的。实际上,高德康零售生意做到半年时,他的12平米小店的后面已经拥有28个仓库,幼儿园、教堂、住房,几乎所有的空地都成了他的库房。货物从远方源源不断地运进来,高德康的思维火花也在冥想中频频闪现,他把所有商品看成活的器物,可以任他拆装组合。相同的店家可能只在一成不变地卖产品,他高德康则在兼卖聪明和创意,自己愿做变数,商品也永远是个变数。 最初的时候,他只是尝试小小的改变,比如在炉头上加个防风罩,把电子打火旋钮改为脉冲式。后来他嫌搞零售不过瘾便搞起批发,自己搞规模嫌小就在当地合纵联横几家一起搞。遗憾的是,高德康的火花没能引起生产商的共鸣,他的货源供给地,广东的生产商终于受不了高德康的“指手画脚”:今天改灶具,明天改面板,后天改包装箱——广东人对这个“想法太多”的人嫌烦了。 高德康也嫌烦了,他要改变这种有心无力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1994年4月,高德康依托原从教学校办起了"康达燃气用具厂",在13间盖油毡铺稻草钉竹条的简陋工棚里,开起了加工厂;1995年,高德康在老家靖江镇花18万买了10亩垃圾场,到9月,萧山市德意燃具制造有限公司成立,高德康抓统筹,他的岳父管行政,妻子与妹妹等四个本家女孩抓后勤管理,这六个自家人合作得其乐融融。到1997年年底,德意的年生产量已达60万台,产值5000万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真可谓形势喜人,能把一家家族式民营企业经营得跟国营企业同台竞风流,高德康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就剩收钱看账单了。 但是,他的眼光突然又不安分起来。1997年9月,他去欧洲考察,在荷兰无意看到了一台嵌入式灶具--这是他在国内从没见到过的样式。高德康的眼睛一亮,感觉这是幸运女神送给他的礼物,毫不犹豫地掏出千元,把这台灶具抱回国。 这年春节是异乎寻常的节日,当他人忙于串亲访友的时候,高德康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思考了七天。正月初八那天,高德康向大家正式宣布:抛弃过去,全力投入嵌入式灶具的开发。 所有的人都以为高德康疯了,他的家人更是惊讶地看着他,难以理解。抛却每年带来500万利润的好产品,去生产前景莫名的欧式产品,人们不明白高德康到底怎么想的。 但高德康似乎成竹在胸,抬起头来,他看到,全国灶具业的中低档产品已经不再时尚,高档灶具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环顾四周,他清楚,德意公司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应该再上台阶打造名牌了。 高德康痛下决心,以极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老家底以近乎废品废料的最低价格作了彻底清理;同时,这边加紧研制,半年之内,德意就端出了新式产品。 回顾这段经历,高德康说,当时他很怕自己在众人的怀疑中犹豫,所以必须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然后才能在义无反顾中开拓前路。 幸运女神出现时,可能伴随着电闪雷鸣高风险,但她也许只出现一两秒钟,如果你果断决策抓住这一瞬间,就有可能成为王子。——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乎与德意掀起狂飙的同时,全国还有其他几家厂商也瞅准了这新式高端产品,但他们还是比高德康略晚了一步。 1998年,德意成功转型,仅用一年时间,名不见经传的德意就跻身全国行业的前三名。一台新式产品的利润相当于过去的一卡车旧产品的利润,智慧取代了牛马般的辛劳,高德康说,那几年,德意像喝醉了酒一样干得过瘾。 要干大事业,就要给自己不断制造压力,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外企管理者集体空降革了15名分经理的命 高德康每天都到车间去转一圈。有一天,他走进某一车间看到生产线上空无一人,却见一排员工背墙站立,在听生产副总指着鼻子叫骂。 高德康做总经理多年,虽然他有时很果决,但他喜欢循循善诱,并不随便训人。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如3岁孩子一样被"别人"骂,高德康觉得心在滴血。这个"别人"其实也是自己的员工,只不过,他刚刚从外企被高薪挖来。 高德康读的是师范,从没专门学过经营管理,只是在图书馆里自修过经营管理,更多的经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当他全力以赴度过转型大关,并加速扩张企业规模之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腐败也正在阴影里暗暗滋长。2001年,德意曝出一25岁年轻人挪用公款17万元的严重事件。这引起了高德康的警觉。他顺藤摸瓜,结果发现15个分公司的经理都有贪污贿赂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都是高德康一手提携任命的爱将啊,却原来早把他的信任踩在了脚下--高德康感到从没有过的锥心般疼痛。 痛定思痛,高德康起了杀意,他决意“杀无赦”。 在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里,15名从外企高薪引进的分公司经理,集体空降到德意麾下,原来的分经理被全部革职。 高德康太急于跟国际化接轨,太相信严谨的规范化管理,他喻这为蓝色文化;他全然忘了从家族式企业成长起来的德意公司,多年来依仗的是非常亲和的领导风范,他喻这为红色文化——两种不同颜色的血液在同—血管里流淌,高德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调解这蓝红两色而努力而耗损,仿佛抱着魔鬼在跳舞。 高德康从来都不愿被别人牵着鼻子走,2002年底,高德康提出了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的倡议,充分利用企业内刊《德意人》报,在德意公司发动了一场为期一年的企业文化大讨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德意人"的精神:把自己原有的积极进取精神与严谨的国际精神结合起来。经过一年掣骨动筋,原来往两头使劲的两股力量终于被拧成了一股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德意经过重整河山,最终像个真正的巨人站了起来。2003年,德意尝试多元化发展,现在德意的厨具、汽贸、房产、教育四大产业都已进入良性运转。2004年,德意电器总销售量为10亿元,完成利税1亿元,2005年预计总销量为20亿元,完成利税2亿元。 高德康皱了很久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在这场东西方文化涅里,他明显感到了成长。虽然他没有进过大学管理课堂,也没有被跨国企业洗过脑,但他分明已经能够自如地整合土洋经验,让一切为我所用。 有趣的是,自学成才的高德康被誉为中国经营大师,经常出现在大学讲堂里,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萧山的青年企业家代表,作为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作为传播者、主讲人。 采访 -本刊记者 韩春丽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