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漂族生存状态:他们是否是逃避现实的鸵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17:03 中国青年杂志 | |
25岁的李辉住在北大附近一个出租房里,每天7:00起床,背上书包到北大图书馆学习,中午在农园餐厅吃饭,学习累了就去操场踢球,或是在学校网吧上网,偶尔也去听听课......他过着几乎和在校大学生一样的生活。但李辉在两年前已经毕业。 和李辉同住一屋的还有五个年轻人,他们都已经大学毕业,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找工作,六个人的大部分生活圈子依然在校园,其中三个是为了考研,一个为了出国,还有一个干 他们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人把他们叫作“校漂族”。 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在教育部统计数据中,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以此数字推算,再加上前几年还继续"漂"在学校的人,保守估计已达到几十万。 我的考研在山腰,想去寻它分太高,研究生它不好考,导师问我要成绩,回他什么:不及格,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漂在学校。 我的工作在闹市,想去寻它人拥挤,招聘会它太火爆,考官问我要资历,回他什么:零经验,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漂在学校。 我的出国在河滨,想去寻它河水深,外国语它太难搞,使馆问我要签证,回他什么:没担保,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漂在学校。 这是一位“校漂”模仿鲁迅的《我的失恋》写的一首打油诗,打油诗虽然荒诞,但却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大部分青年人选择做校漂族的原因。 校漂族的出现和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政策密切相关,按照2002年国家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户口和档案可以在学校保留两年。这让大批没有工作的"校漂"把户口和档案放在自己的母校,然后在高校附近开始新的生活。 拼出一个幸福未来 2003,如果你那时去过北航,见过一个白白胖胖的姑娘穿着破烂,背个被太阳晒退色的书包,无论春夏秋冬,都戴一顶帽子,有时还戴着一个口罩,像个神秘的克格勃,每天行色匆匆、风风火火来往于学校各个教室之间的,那就是我。 那时我穿的是五道口10块20块的东西,脸上擦的是1块5的甘油,洗面奶根本就省了,住的是200块钱的床铺。没有娱乐,没有打扮,也没有交际。因为考研,我和男友没钱出去租房子。 大妞今年30岁,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公司上班。前年,男友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为了爱情,也为了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大妞辞了工作,在北航附近租了一个床位,也准备考研。因此,她过起了标准的"校漂"生活。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住过北航五个不同的地方,去过六次北航医院,手里有过北航四份水卡,和北航三个长相不咋地的男生调过情,在北航广告板上贴过无数次小广告,参加过北航繁花似锦的校庆,拉开过北航学生的架,吃遍北航各个食堂与饭馆。 在北航校园里,她能记住的脸从老师到学生,从医生到卖饭的师傅,从修车掌鞋的到食堂门口卖书的,少说也得有500张,但是能记住她的人可能只有15个。因为她不是北航的学生,她没有同学,只有一些"漂友",虽然大家在校园遇见时也许会热情地打招呼,但是他们不知道对方从哪儿来,不知道他们要往哪里去,只知道他和自己一样,都是"漂"在校园。 去年2月,研究生考试结束了,大妞因为考得不好很郁闷,在一个无聊的晚上写了帖子,这个帖子叫《2003,28岁大妞在北航的考研生活》。大妞写这篇帖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情绪,但是没料到她的帖子几天内就有了近5万的点击率,于是,大妞一篇接一篇写着,写自己的校漂生活,也写身边的那些校漂们,帖子在网上居然很受欢迎。 2004年4月,大妞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考研失败,一年的辛苦与挣扎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好消息是:她写的《2003,28岁大妞在北航的考研生活》在网上很受欢迎,有几家出版社和几个书商找她出书。 校漂族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像大妞一样的“考研敢死队”,这些“考研敢死队”一般年龄在22~30岁之间,他们希望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狠狠心把人生的砝码加在了考研之上,希望以此来拼一个美好未来。于是在大学附近租个房子或往往是床位住下来,享用着免费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廉价的食堂伙食、打折的考研书店以及一大批同病相怜的"漂友"。但是,考研真的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也许这是这部分校漂族最不愿面对的问题。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 |